:::

出版年月: 2009年12月

張壽林著作集—古典文學論著(上下)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 陳文采、袁明嶸/編輯
平裝1400元

主編簡介 林慶彰 臺灣臺南人,一九四八年十月生。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國家文學博士。曾任國文天地雜誌社社長、日本九州大學文學部訪問研究員。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臺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專研經學、日本漢學、圖書文獻學。著有《明代考據學研究》、《清初的群經辨偽學》、《清代經學研究論集》、《學術論文寫作指引》、《讀書報告寫作指引》等十種。主編有《經學研究論著目錄》、《日本研究經學論著目錄》、《日據時期臺灣儒學參考文獻》、《經學研究論叢》、《國際漢學論叢》等五十種。譯有《近代日本漢學家》、《經學史》等三種。另有學術論文二百餘篇。 蔣秋華 四川遂寧人,一九五六年九月生。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 研究所副研究員、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副教授。專研經學。著有《宋人洪範學》、《二程詩書 義理求》、《沈括∣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等。主編有《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合編)、 《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合編)等近十種。另有學術論文數十篇。 編輯簡介 陳文采 福建連江人,一九六二年四月生。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博士。曾任漢學研究中心助理 研究員,現任台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專研詩經學,著有《兩宋詩經著述考》、《清 末民初詩經學史論》。另有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袁明嶸 臺灣桃園人,一九七四年九月生。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臺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生。 曾任中學代課教師、國家圖書館參考組專案館員。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專任助理。以 經學為學習研究方向。著有〈陳柱生平事略及著作目 錄〉、〈張壽林著作目錄〉(合著)、〈「臺 灣日日新報全文電子資料庫」評介〉、〈「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評介〉等學術論文。

出版年月: 2009年12月

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學術思想篇

鍾彩鈞/主編
平裝300元

本書簡介 明清時期,由於社會政治生活的多元發展,人們的生命力得到更多的解放,對於情理欲的關係也須有新的安排。本論文集收入十篇論文,從學術思想史的角度,說明當時學者對情理欲關係的新的看法與處理態度。晚明思想界充斥著儒家與狂禪的爭論,其發端是王學將天理從屬於主體,開啟了情欲解放的道路,晚明至清代的儒家世界中,對情、意、實踐得到更多的肯定。在佛教方面,節義與其超越是清初佛教界關心的一個主題。另外從小說《西遊補》中,看到佛教對情採取消釋的態度。新入中國的基督教文學則反映了個人靈修與家族延續的衝突,與「即人事明天道」的譬喻方法。 明清各教對情欲的安排有更多關注與討論,但並不是鼓勵縱欲。儒家在情的發動中斟酌是否合理,佛教則入於情中,悟其空而消釋之。在基督教中,理與情欲有較大對立,但仍以為情欲可超越自身而成為對人對神的普遍的愛,或在人情的描寫中也含蘊了對合理情感的肯定。 編者簡介 鍾彩鈞,1954 年生於臺灣屏東。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博士(1987)。曾任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助教(1980‐1982)、講師(1983‐1984)、副教授(1987‐1990)、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1990‐1995)、研究員(1995‐)、兼所長(2006‐)。研究領域為宋明理學。著有《王陽明思想之進展》、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s of Heaven and of Man in the Philosophy of Chu Hsi 、及論文約五十篇。

出版年月: 2009年12月

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文學篇

王璦玲/主編
平裝300元

本書簡介 「情」、「理」、「欲」的關聯,不僅是中國思想史上一項重要的研究項目,亦是明清文學發展中極為關鍵的關切重點。大體言之,在文學上,晚明以來,「尚情論」者主張「以情為本」、「以情絜理」,將「情感」的討論,由「主體論」提昇至「本體論」,企圖與理學家的「理、欲」之辨相抗衡。他們所謂「理從情出」、「理在情內」的理念,揭示出此派論者在情、理關係中「以情為主」的思維向度。而到了清代,總體的藝術思維,卻又有了重新著重「情、理合一」的趨向。這種轉折,隨著議題的聚焦與深度之增強,在文學藝術創作領域中,亦生發了重要的 影響。另外,在思想上也有著類似的現象。這種「情、理兼取」的思想脈絡,雖在主張「性理」的程朱學,與「良知真實體用」的陸王學,展現不同,然對於「人情」、「事理」的重視,則有共同的標記。事實上,「情」、「理」、「欲」等概念的互動,交織成繽紛的光譜,其細節與涵義尚多未經研究,頗值探討。由於由明至清歷史、社會的急遽變動,文化語境與文化生產氛圍等因素的相應變化與刺激,情、理、欲間的關聯,在明清文學的詩文、戲曲、小說創作與評論中,有極為複雜多元的呈現。本集所收十篇論文雖未呈現出其中全部的面向及意義,然而亦有若干研究成果,頗具新意,值得學界參考。我們也衷心希望,在拋磚引玉的誘發下,這些意見,能在「文學」與「思想」的視域中,開發出更多的研究議題,從而有助於彰顯出此一時期文學與思想的特色。 編者簡介 王璦玲 (Ayling Wang) 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美國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系碩士、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副執行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近代社會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研究領域以古典戲曲、文學理論與明清敘事文學為主。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代理所長、捷克查理大學(Charles University)東亞系客座教授。2006 年獲行政院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05 年獲國科會「優等研究獎勵」;1998 年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著有《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畫之藝術性》(1998)、《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及其藝術呈現》(2005);編有《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8)、《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2003)、《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2004)、《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2009)、《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2009)、《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文學篇》(2009);另著有中、英、日論文數十篇。 目錄 導言 王璦玲 假作真時假亦真──一僧、一道眼下的情、慾與理 李豐楙 前七子詩論中情理說特徵及其文學指向 鄭利華 困頓的至情──試論明代士人歸有光的自我觀 張 璉 郝敬「溫柔敦厚」說:一個被遺忘的文學批評理論體系 蔡宗齊 明清間文人的女色品賞與美人意象的塑造 王鴻泰 情慾的詩學──窺探錢謙益柳如是《東山酬和集》 嚴志雄 錢謙益詩詞中的身體寫作及其自我觀述探 楊晉龍 記憶蘇小──由袁枚詩看情欲理的攙合與肆行 廖美玉 「泥傀儡逢場作戲,也只與人同善」──論沈起鳳《紅心詞客四種》中之文人主體與社會視野 王璦玲 清代俠義小說的武打描寫與人體文化──以《三俠五義》與《水滸傳》的比較為主 岡崎由美

出版年月: 2009年11月

遊觀—作為身體技藝的中古文學與宗教

劉苑如/主編
平裝350元

本書簡介 較於聽覺性的「言說」、「內省」等無形的體驗,身體功夫是否可以聯繫視覺上有形的經驗?本書從「遊觀」這一視角切入中國中古時期的感覺世界,凸顯視覺活動所引發的感官經驗,如何在「遊」的空間移動中,形成由外而內的知覺感受。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重點計畫「中國文人生活的道與藝──自我技術之反思」與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共同合作下,歷經多次的學術研討會,收錄了其中十二篇論文,統合文學、哲學、歷史與宗教等各門學科,以中古時期「文學與宗教」中的遊觀為核心,關懷身體的知識、技藝及其操作過程等課題,重構中古時期以精神為核心的新文化模型。在這一時期豐富多元的遊觀經驗中,發現一個不斷被開拓的世界,此中既涉及個己的,包括對自我內在的體認、身心安頓及「擴己」的修行過程,也關注其對外在人與物的生存處境,調適出不同的因應之道;又透過精進身體的技藝,以文學創作、宗教體驗,各自表現出當時人對於空間、時間變化的感知,以此體認、構連自我與世界的關係。此一時期也就成為中國傳統的審美與身體知識體系形成的關鍵期。 目錄 導言:從外遊、內觀到遊觀 劉苑如 1 上編 中國中古文人的山嶽遊觀──以謝靈運〈山居賦〉為主的討論 康達維 9 身體行動與地理種類──謝靈運〈山居賦〉與晉宋時期的「山川」、「山水」論述 鄭毓瑜 64 失樂園與復樂園:法顯的天竺之行與早期中古時代天堂/地獄的文化敘事結構 田曉菲 100 中國中古時期的閱讀實作與表現 陳 威 132 陶淵明的生死世界 蔡 瑜 167 言說治療:枚乘〈七發〉與一場思想勸誘的遊戲 蔡英俊 190 下編 遊觀與內景:二至四世紀江南道教的內向超越 李豐楙 222 外遊與內觀──論列子好遊 周大興 257 中國僧侶遊方傳統的建立及其改變 蔣義斌 283 重讀《淨土宗三經》與〈畫山水序〉──試論淨土、禪觀與山水畫、山水詩 黃景進 303 重繪生命地圖──聖僧劉薩荷遊蹤的多重書寫 劉苑如 354 歷史上的兩種遊於藝 吳展良 417 編者簡介 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副研究員。1996 年獲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研究專長為中國敘事文學、中國中古文化與宗教研究。長期浸淫於中國中古時期的怪異與宗教書寫,主要探索志怪敘事的類型、觀點與特色,以及其所反射的文化心態。著有專書《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歷程》(1996 博士論文)、《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2002 年),發表〈佛國因緣——《洛陽伽藍記》中佛寺園林的文化象徵〉(2009年)、〈從雞黍約到菊花約——一個死生交故事的中、日敘述比較〉(2008 年)、〈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模式的考察〉(2007 年)、〈題名、輯佚與復原——《玄中記》的異世界構想〉(2007 年)、〈廬山慧遠的兩個面向──從《廬山略記》與《游石門詩序》談起〉(2006 年)等多篇學術論文。

出版年月: 2009年10月

羅洪先集補編

羅洪先撰/ 鍾彩鈞主編/朱湘鈺點校
平裝400元

本書簡介 羅洪先,字達夫,號念菴,江西吉水人。生於明孝宗弘治十七年,卒於世宗嘉靖四十三年,年六十一(一五○四-一五六四)。羅洪先是陽明學歸寂派代表人物,一向受到學術界的關注,但著作流傳的情況並不理想。 近年出版陽明後學文獻叢書中的《羅洪先集》,彙集多種版本點校重編,頗便研究。本書自臺灣大學圖書館所藏隆慶元年(一五六七)《念菴羅先生文集》中,輯出該書未收篇章。羅洪先傳世文獻至此大體完備,足以全面呈現他的思想、感情、交游與活動。 書後附有羅念菴集版本目次對照表,篇目依隆慶本次序,並將臺灣所能看到的版本,包括胡本、陳本、四庫本,附以《羅洪先集》,注明卷頁以供讀者參考。 編者簡介 鍾彩鈞,臺灣屏東人。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學士、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遠東系博士(一九八七年)。曾任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助教、講師、副教授。一九九○年起,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副研究員,現為該所研究員。專長為宋明理學,著有《王陽明思想之進展》、《二程聖人之學研究》、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s of Heaven and of Man in the Philosophy of Chu Hsi 等。 點校者簡介 朱湘鈺,臺灣臺中人。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學士,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二○○七)。曾任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專案助理教授、東海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二○○九年起,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助理教授。專長為宋明理學,撰有《高攀龍思想研究》、《平實道中啟新局—江右三子良知學研究》等。

Facebook Facebook
Youtube Youtube
Instagram Instagram
twitter Twitter
weibo 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