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年月: 2010年9月

新理想、舊體例與不可思議之社會──清末民初上海「傳統派」文人與閨秀作家的轉型現象

胡曉真/著
平裝230元

本書簡介 這本書討論的核心是傳統才女與文人在二十世紀初中國文學轉型時期的生命選擇,以及他們在當時文壇──特別是以上海為中心的文藝圈──留下的文學影蹤。主要的關懷是,被後來的文學史視為傳統文化殘餘物的舊派文體與文人(包括閨秀作家),如何對應上海文壇新興的出版文化,如何重新塑造傳統的美感價值,又如何表現現代城市生活的經驗。相對的,本書也將眼光投向另一批受過傳統訓練的女性,她們自覺的獻身邊地的開發事業,但又同時介入遠在上海的雜誌活動,企圖與當代文壇發生互動。 目 錄 序 言 第一章 秩序追求與末世恐懼──由彈詞小說《四雲亭》看晚清上海婦女的時代意識 第二章 閨情、革命與市場── 一個閨秀作家切入民初文壇的例子 第三章 新理想、舊體例與不可思議之社會──清末民初上海文人的彈詞創作 第四章 文苑‧多羅‧華鬘──王蘊章主編時期(1915-1920)《婦女雜誌》 中「女性文學」的觀念與實踐 第五章 知識消費、教化娛樂與微物崇拜——《小說月報》與王蘊章的雜誌編輯事業 第六章 杏壇與文壇──清末民初女性的教育與文學志業 參考書目

出版年月: 2010年5月

從文士到經生─考據學風潮下的常州學派

蔡長林/著
平裝500元

作者簡介 蔡長林,臺灣澎湖人,一九六八年生,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專研中國經學史、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春秋學。 著有《論崔適與晚清今文學》、《常州莊氏學術新論》等,主編有《晚清常州地區的經學》、《隋唐五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校訂《翼教叢編》。另有〈唐代法律思想的經學背景──《唐律疏議》析論〉、〈乾嘉道咸經學采風──讀《經學博采錄》〉等論文二十餘篇。 本書簡介 本書立足於經學史與學術史結合的視野,以常州學者群為對象,討論清中葉至晚清民國間,常州學派的學術淵源、學術內涵、傳承演變、身分認同,以及與考據學學風的對應關係等問題。本書的基本論點,首先是轉換視域,不再以晚清今文學為論述前提,而直指常州學派的意義,須落實在清中葉的學術語境來觀察;其次,透過分析莊存與後繼者的學術作為,解析考據學興盛的乾、嘉時期,常州學者所面臨的學術形勢,闡明受到考據學解經方法論的影響,常州學術傳統的經世價值面臨到義理內容與表現形態無法配合的張力,以闡釋由「文士」轉換至「經生」的學風轉變之間,在接受、排拒與融合的過程中,所顯現的學術意義。

Facebook Facebook
Youtube Youtube
Instagram Instagram
twitter Twitter
weibo 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