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1

    2021 年 2 月由黃冠閔先生擔任第四任所長。

  • 2012

    2012 年 2 月由胡曉真女士擔任第三任所長。

  • 2006

    2006 年 2 月由鍾彩鈞先生擔任第二任所長。

  • 2005

    2005 年 1 月起由王璦玲女士代理所長。

  • 2002

    2002 年 7 月 1 日經院務會議及評議會通過,正式成立中國文哲研究所,所長一職由特聘研究員王靖獻先生擔任,至 2004 年 12 月卸任。

  • 1997

    1997 年 7 月 戴先生屆滿 65 歲,請辭主任一職,由研究員鍾彩鈞先生代理。 五年後經院務會議及評議會通過。

  • 1995

    1995 年 1 月 因丁邦新先生請辭,改聘杜維明先生為設所學術諮詢委員會召集人。

  • 1995

    1995 年 7 月 大樓竣工,於 11 月正式遷入。

  • 1993

    1993 年 12 月 研究大樓興建工程開工。

  • 1993

    1993 年 3 月 成立圖書館,由劉春銀女士擔任主任。

  • 1992

    1992 年 8 月 聘戴璉璋先生為籌備處主任,賡續籌備事宜。

  • 1992

    1992 年 7 月 吳宏一先生因病辭職,吳院長聘請丁邦新先生為設所學術諮詢委員會召集人。

  • 1991

    1991 年 7 月 因蔡元培館不敷使用,遂遷入動物所舊館,繼續發展處務。

  • 1990

    1990 年 8 月 研究人員開始報到,正式展開研究工作。

  • 1990

    1990 年 6 月 商借蔡元培館作為辦公處所。

  • 1989

    1989 年 10 月設所學術諮詢委員會成立,並於隔年三月舉行第一次會議,商訂發展方向,積極延攬人才。

  • 1989

    1989 年 8 月 吳大猷院長聘請吳宏一先生為設所學術諮詢委員會召集人兼籌備處主任。

  • 1989

    1989 年 2 月 24 日 第 13 屆評議會第四次會議決議通過,報呈總統府核准,先行設立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推展設所事宜。

  • 1988

    本所之籌設,源自1988 年第 18 次院士會議:會中丁邦新等 16 位院士聯署建議成立中國文哲研究所。

 

發展目標

為舊傳統注入新聲,為新文化深化內涵
本所成立宗旨在於擷取古往今來中國文化的精髓,以作為當前文化創造的活水源頭。面對當前由歐美文化主導的現代社會,如何闡揚中華文化精深的人文精神,為現代科技社會注入人文關懷,並為當前的世界文明提供寬廣視野。因此,本所將加深中國文哲傳統精蘊的闡發,開發新的學術話語與多元溝通表述,為傳統注入新生命,為新文化充實內涵與深度。

開展多元研究觀點,進行科際整合對話
本所同仁具有多元的學科背景,各自曾經接受東西不同傳統相關的學術訓練,對於世界相關研究成果具有開闊的視野與精密的操作能力。在堅實的文獻解讀之上,開展多元的研究觀點,與國際學術潮流對話,並對海內的理論原型提供修正的基準。在參照新理論、融匯新方法、開發新課題與文獻編校整理方面,本所始終是國、內外漢學研究重要的參考座標。例如「明清戲曲」、「世變文學」、「性別研究」、「詩畫文學」、「空間書寫」、「明清文學經典」、「文學與美學」、「文學與宗教」、「文本翻譯與文化脈絡」、「臺灣文學與世界文學之關係」、「當代儒學」、「宋明理學」、「儒釋道三教關係」、「乾嘉學派經學」、「清乾嘉揚州學派經學」、「晚清經學」等皆是國際漢學注目的焦點。本所一方面致力開拓新的學術議題,一方面也不斷充實研究方法的內涵,從事多方面科際整合,對研究方法與範疇持續進行創新的嘗試與深刻的反思。

匯通海內外研究成果,打造國際交流平台
本所與國際漢學界溝通對話,與國內相關學者及學術機構建立合作關係,並善用院方提供的資源人力,發掘優秀人才,提供彼此學習的平台,一方面引入新觀點、新方法;一方面也希望將台灣學界卓越的研究成果介紹給全世界。除了有系統、有計畫譯介海外的研究成果推廣,並召開各種國際會議,提供國內外優秀學者溝通對話的場域。近年來,海外重要研究機構紛紛與本所簽訂合作協定,例如東京大學人文學部、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還有其他單位尚在洽談之中,本所圖書館以文、哲、經為重點之特色館藏對於海內外學者亦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匯通海內外學界的優點,培育優秀人才,從而創生新的學術形態與論述方式,成為能量動力十足的學術交流平台,已然成為本所在海內外學界極為鮮明的特色。

 

文學方向

古典文學研究室
古典文學研究為本室同仁主要學術關懷,在精讀文本的基礎上開發新課題與新方法。古典文學領域的主要研究特色,大約可概括為(一)明清文學與文化(二)文學與宗教的跨領域研究(三)世界脈絡下的中國古典文學等數端。茲分述如下:(一)明清文學與文化研究方面,曾經以「經典轉化」、「行旅」、「知識體系」為研究主題,從明清文學文化的角度出發,在文獻實證的基礎之上開展新穎的問題意識,提供嶄新的話語與思維,既與國際學界的新觀點互動,也能就傳統學術沉潛深造,為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求轉接創發之道。 (二)本所相關同仁曾經結合文學研究與宗教研究,就「聖傳與詩禪」、「懺悔書寫」等特別的研究課題加以探究,不論對文學或宗教都提供了新穎的觀察視角。相關同仁在文學與宗教研究的領域都具有國際性的重要聲望,此一研究課題備受學界關注而且影響深遠。 (三)世界脈絡下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部分,本所古典文學的特色之一在於與國際學界密切相連的對話,並且在研究過程中不侷限於中國文化中心主義,特別側重將中國文學文本安置在世界脈絡中,重新省思其文化意涵。

近現代文學
本研究室以「近現代文學研究室」為中心從事學術活動。以比較文學和比較文化的方法研究近現代的中國文學和臺灣文學,嘗試跨學科、跨文化的研究視角,蒐集整理近現代文學相關之文獻資料,並與當前的理論方法對話。主要研究取向有(一)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二)華語電影研究(三)當代詩研究,茲分述如下: (一)目前跨文化研究正在發展階段,歐美各地的理論仍缺乏深度,正是跨文化經驗豐富的臺灣學界及漢學界能發揮的時機。面對跨文化研究的進路,中國文哲研究將有何轉機?跨文化研究的進路對研究者呈現何種挑戰?此類議題是近現代文學研究室主要的關懷所在。 (二)華語電影目前是學界關注的焦點,透過影像,自我或家鄉成為記憶的場所,成為當權的工具,也可以是抵抗官方歷史威權的資料。電影影像是記憶機器的具體表徵,電影美學在想像過去及當下的過程中不斷被政治化。誰應控制電影影像的製作及生產? (三)當代詩涉及了現代性符號秩序下抒情主體身份的認同問題。主體的認同作為一個問題,與處理創傷內核的形態有密切的關聯。從精神分析的視角來看,回到創傷的源頭也是穿越幻想的過程,通過對徵兆一定程度的認同來解除創傷的陰影。

 

哲學研究方向

比較哲學研究室
本所哲學專長的同仁過去通過「當代儒學研究室」進行合作。早先的計畫主要集中在中國範圍的儒學,後來則擴及東亞視野,立論上則常發揮「跨文化」(比較哲學)的對比論述。研究計畫目前則以(一)「近代東亞與西方思想交流中的跨文化現象(二)「近代啓蒙脈絡中的思想論爭」為主要開展方向。茲就二者略述如下。 (一)近代東亞的思想發展,除了延續內在的發展脈絡之外,西潮的衝擊也為之帶來無可避免的變化。不少新衍出的思想、概念,係源自歐洲十八世紀的政治社會或文化理論。由東亞的立場考察「西學東傳」過程中,彼此的文化回應與跨文化對話,分析東西方接觸後,漢語詞和西方之「概念對譯」關係如何產生、何時由「譯語」演變為「新詞」及承載新概念? (二)研究同仁未來將側重「概念轉換」及「西方學說東傳」兩個面向,並提出幾項重點:1.探究「爭議」在近代的特徵。2.檢討西方思想內部的相關論辯,並且從新的視角重新思考近代東方(特別是中國與日本)思想上的爭議。3.取現代性研究中「啟蒙」的典範為背景,以近代西方的啟蒙運動 (the Enlightenment) 及其影響作為近代的起點,探索近代東西思想中對於個人和理性的重視與相關爭議。

中國哲學研究室
本研究室成員原屬於「當代儒學研究室」,後於民國100年成立「中國哲學研究室」,是本所最晚成立的研究室。本研究室以「文本解讀」與「哲學思考」為特色,且在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上,儘量尋求突破與創新。不僅深化中國哲學的經典詮釋,也關注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並強調中國哲學在不同區域所顯現的在地化哲學特色,以及跨文化哲學對話的可能性。同時,本研究室也關注歐美不同哲學進路與方法的嘗試,希望中國哲學研究能與世界其他哲學傳統對話,以「在世界中的中國」(“China in the world”)為願景。 本研究室除耕耘研究群、舉辦工作坊,以及哲學文獻資料整理外,主要以執行所內重點計畫為主。先是「東亞哲學的生死觀與終極真理」(2013.1 - 2014.12),目前正在執行的則是「當代中國哲學經點之詮釋與論爭」(2015.1 - 2017.12)。前者以東亞哲學為範圍,聚焦於生死觀與終極真理之議題探究,顯示東方哲學的特色。後者以中國哲學的儒釋道三教為主軸,進行方法論、詮釋架構、各項詮釋論爭的探究,也與比較哲學研究室所執行「近代東西思想中的爭議」所內重點計畫,進行思想的激盪與議題的開發。 未來本研究室將以兩大方向為重點:「宋明理學與東亞儒學的經典詮釋」與「道家、佛學思想研究及當代詮釋」。前者以儒學經典為核心,以東亞文化交流為範圍,相互拓展、豐富宋明理學與東亞儒學的研究。後者則在兼顧道家思想與佛學的經典詮釋與當代詮釋時,進一步展開批判的思想力道,這也是活化與開展中國哲學研究的持續性工作。

 

經學研究方向

經學文獻研究室
經學文獻研究室除紮根於「文獻解讀」與立基於「經學史視野」的經學研究之外,在研究範圍與研究型態上,也力求多元。本研究室成員的專長與學術訓練各有不同,關注的議題亦是多元呈現,既有傳統的研究類型,也能展開不同領域的對話。例如經學與文學的交涉、經學的接受與傳播、經典與古文字學的融合、乾嘉漢學與日本漢學的互動等。因此,經學文獻未來將以(一)經學的傳承與開展(二)經學類型學的建立二者為基調,開展研究視野。(一)與文學、史學、哲學等學科不同的是,這些學科的建立,都有其西方的學術背景與學術語言為依托。但是經學作為傳統中國經典之學,不論在研究方法上或者學科本身與現代學術的契合度上,都面臨極大的挑戰。經學研究應以紮實的研究,為經學厚植更深廣的根基,拓展更多元的領域,建立跨學科的對話。(二)本研究室在長程計畫的規劃上,仍有其系統性思考,除了厚植於傳統之外,也要不斷吸納新的元素,開拓新的議題,運用新的方法,建立新的類型。此處所謂的類型,既有研究方法的運用,也有新材料的解讀與新議題的提出,但又無法以單一地方法、材料、乃至議題來涵蓋整體內容,故以「類型」這種思想型態的概念,表達彼此之間相對獨立、而又密切連屬的經學現象。

Facebook Facebook
Youtube Youtube
Instagram Instagram
twitter Twitter
weibo 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