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年月: 2004年12月

越南漢喃文獻目錄提要補遺(上、下)

劉春銀、林慶彰、陳義/主編
精裝1200元

《越南漢喃文獻目錄提要補遺》簡介 配合本院推動東南亞區域整合研究,本所自民國 89 年 5 月起規劃與執行「越南漢喃文獻目錄提要五年編譯計畫」,分二階段執行,旨在為漢學與亞太區域研究學界,編譯與出版一系列的越南漢喃文古籍與地方文獻的漢文版工具書。該項五年計畫,主要是將越南漢喃研究院於 1993 年出版之《越南漢喃遺產目錄》(法越文版,三冊)及 2002 年出版之補遺(越文版,二冊)等二種目錄,進行漢文版的編印與書目資料庫系統建置,期能為學者提供便捷的漢喃文獻查檢工具。 本所第一階段三年計畫,由圖書館於 2000 年 5 月至 2002 年 12 月執行,如期完成《越南漢難文獻目錄提要》編印工作,該目錄分為上下二冊出版,係收錄越南漢喃文古籍 5,023 種, 依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重新編譯及撰寫提要,上冊為序文與目錄正文,下冊為索引。本所第二階段二年計畫,於 2003 年 1 月至 2004 年 12 月執行,係在本院亞太研究經費資助下,由林慶彰與劉春銀二位共同主持,旨在續編譯與出版《越南漢喃文獻目錄提要補遺》漢文版,該目錄於 2004 年 12 月底出版,內容分為上下兩冊,上冊為序文與目錄正文等,共收錄 2,280筆越南漢喃文的地方文獻,包括神敕、神蹟、俗例、地簿、古紙及社誌等六類文獻;下冊為漢文書名、越南文書名、漢文神號及漢文地名等四種索引,及四種附錄。

出版年月: 2004年6月

觀看、敘述、審美―唐宋題畫文學論集

衣若芬/著
平裝350元

本書簡介 一幅圖畫,勝過千言萬語。題畫詩,便是以文字道出圖畫中存在與不存在的千言萬語。 本書析論唐宋題畫詩中「觀看」的行為、「敘述」的筆法,以及「審美」的意識。作者審視題畫文學的研究方法,回顧並檢討題畫文學的研究史;並且以「人像畫」、「仕女畫」、「詩意圖」的題畫詩為例,由其間開展的繪畫觀念與美學思想,探求「唐宋變革」的精神本質。 目錄 觀看、敘述、審美──中國題畫文學研究方法論之建構 題畫文學研究概述 晚唐五代題畫詩的審美特質 寫真與寫意:從唐至北宋題畫詩的發展論宋人審美意識的形成 北宋題人像畫詩析論 北宋題仕女畫詩析論 宋代題「詩意圖」詩析論──以題「歸去來圖」、「憩寂圖」、「陽關圖」為例 附錄:題畫文學研究知見錄(1911-2003) 作者簡介 衣若芬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輔仁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韓國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招聘教授,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曾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研究領域為題畫文學、蘇軾研究、宋代文學、中國詩畫藝術。 學術論著有《蘇軾題畫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年)、《赤壁漫游與西園雅集── 蘇軾研究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1 年)。與曾棗莊教授等合著《蘇軾研究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年)、與劉苑如博士合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 年)。另著有小說《踏花歸去》(臺北:林白出版社,1989 年)、《衣若芬極短篇》(臺北:爾雅出版社,1991 年)。散文《青春祭》(臺北:九歌出版社,1995 年)。編撰《文房之美》(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87 年)、《梵谷》(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88 年)、《觀人──面具底下的祕密》(臺北:人合物力出版社,1993 年)。

出版年月: 2004年5月

現代新儒學之省察論集

劉述先/著
平裝270元

本書簡介 本書共收十四篇文章與一篇訪談錄。頭兩篇由方法、形上、踐履等三個視域論當代新儒家的轉型與展望,並對波士頓儒家作出回應。接著的四篇繼續探討我近年關注的全球倫理的各個面相,有進一步的反省與探索。我的另一個主要關注在現代新儒學的研究。這一組也有三篇文章,倒像是三部曲,最重要在綜合各家之說提出了一個「三代四群」的架構。 由當代新儒家倒溯回北宋張載「天道性命相貫通」的思想,再上溯從發展觀點看《周易》時間哲學與歷史哲學的形成,轉回到當代有強烈宇宙論欣趣的方東美思想,並提議在方先生與牟宗三先生的哲學之間作一融通。最後深入探討哲學分析與詮釋,以具體例證說明做中國哲學研究的方式,並對儒家思想作出了開拓的嘗試。訪談錄中包括了一些最新的想法足資參考之用。 作者簡介 劉述先,江西吉安人。1934 年生於上海,臺灣大學哲學系文學士、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南伊利諾大學(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哲學博士。曾任東海大學副教授、南伊利諾大學哲學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客座講座。著作有《新時代哲學的信念與方法》、《文化哲學的試探》、《生命情調的抉擇》、《中國哲學與現代化》、《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黃宗羲心學的定位》、《文化與哲學的探索》、《中西哲學論文集》、《大陸與海外─傳統的反省與轉化》、《儒家思想與現代化》、《理想與現實的糾結》、《傳統與現代的探索》、《當代中國哲學論》、《儒家思想意涵之現代闡釋論集》、Understanding Confucian Philosophy: Classical and Sung-Ming、Essentials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 Philosophy 等書,英文論文也有好幾十篇。

出版年月: 2003年8月

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

華瑋/著
平裝370元

本書簡介 本書分上、下二編,上編探討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從情欲書寫、擬男表現、性別反思、男女平權、家國關愛等角度,闡述明清婦女劇作之內容、思想特點與藝術特色;並有專章討論女曲家劉清韻今存之十二種劇作。下編探究明清婦女之戲曲批評,除概論其特點外,主要分析清初婦女批評《牡丹亭》之作,亦即《三婦評本》與《才子牡丹亭》在戲曲評點史上之突出表現。 全書共十章,作者透過文本分析,結合明清戲曲傳統、社會文化與女曲家個人身世及歷史背景,勾勒出明清婦女在中國戲曲史上鮮為人知的創造與傳播者之積極角色,填補了中國古典戲曲研究的空闕。本書在披露罕見原始資料(如《才子牡丹亭》)與提出新的議題方面,有助於學界更全面地觀照中國古典戲曲與明清婦女文學之豐富內涵。 作者簡介 華瑋 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比較文學碩士、博士。曾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講師,太平洋路德大學助教授、副教授。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專研中國古典戲曲與明清文學。著有《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2003)及中英文學術論文二十餘篇,編輯點校《明清婦女戲曲集》(2003)與《才子牡丹亭》(2003),並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8)。

出版年月: 2003年8月

汪喜孫著作集(上中下)

楊晉龍/主編
平裝1200元
精裝1300元

本書簡介 汪喜孫(1786—1848),清揚州府甘泉縣(今江蘇省揚州市邗江縣)人,避九世祖諱,更名喜荀,字孟慈,號荀叔,嘉慶十二年(1807)舉人,以入貲為官,卒於河南懷慶府(今河南省沁陽縣)知府任內。為官清廉盡責,指陳弊病,規畫興利,頗受官民肯定。喜孫為乾嘉學術名儒汪中之後,係當時有名的孝子,一生以發揚家族光榮歷史,宣揚論述其父學術特色與人格特質為志,除整理刊刻其父著作外,更蒐集相關資料,以證實其父學術地位,或駁斥不利其父人格之傳言。 本《著作集》蒐錄所知臺灣與大陸現存汪喜孫的十四種著作及失收之佚文,予以標點校訂整理後,依其性質合併為:《汪孟慈集》、《抱璞齋時文》、《抱璞齋詩集》、《從政錄》、《喪服答問紀實》、《孤兒編》、《尚友記》、《汪氏學行記》、《壽母小記》、《容甫先生年譜》、《汪容甫年表》、《汪荀叔自撰年譜》、《海外墨緣》等十三種及《附錄》一種。 汪喜孫除宣揚家族懿德及汪中學術人格高尚的相關論著外,表達本身思想觀點的著作,對當時學界空言漢宋之別,不知經世實用的習氣,頗多針砭之論;孝親重禮,以為經「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喪祭」、「士大夫居喪,不能守禮,他無足觀矣」,批評當時的社會病態;另外更努力實踐其父無法完成的經世理想,其著作對汪氏家族的歷史與汪中學術人格等及當時學界相關事務的瞭解,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另外汪喜孫與朝鮮學者交往的實況,對中外學術文化交流的瞭解,亦大有助益。 主編者簡介 楊晉龍 臺灣臺南縣佳里鎮番仔寮人,民國四十年生於高雄縣阿蓮鄉郭從箕先生創辦之信興磚瓦場,幼時隨舅父黃玉柱受傳統「漢文」教育;又受陳冠學老師「文學」之指導。省立岡山中學初級部、延平夜補校普通科高級部、臺灣大學夜間部中文系畢業;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水電工、汽車修護工、反循環樁基礎工程技工、護理佐理員、高中國文教師、中文系和語教系兼任講師、研究助理等職,現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一九九七年獲中央研究院年輕研究人員著作獎。專業研究以宋代以後詩經學史、四庫學等相關問題為主,近年則用心於詩經學與宗教經典關係的研究。以多元而寬容、整體而不偏、未瞭解不批判等情境預設,為治學之基本要求。學位論文為《錢謙益史學研究》(周虎林先生指導)、《明代詩經學研究》(張以仁先生與吳宏一先生指導);曾編《中國文哲研究集刊》三至八期及《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另有〈神統與聖統〉、〈四庫學研究的反思〉、〈論《詩問略》之作者與內容〉、〈《詩傳大全》與《詩傳通釋》關係再探〉、〈從《詩經傳說彙纂》到《詩義折中》〉等數十篇論文。

Facebook Facebook
Youtube Youtube
Instagram Instagram
twitter Twitter
weibo 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