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年月: 2007年12月

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會通與轉化

李明輝、林維杰/主編
平裝400元

本書簡介 本書研討重點包括哲學方面的比較哲學之一般方法論問題、以西方哲學的概念與架構闡釋儒家思想之利弊得失及其中的詮釋學問題。歷史方面則有西方史學方法論與西方歷史哲學對當代儒學的影響、西方史學家的儒學觀及後現代思潮與儒家史學的關係。宗教方面在探討儒家思想中的超越性與內在性問題、儒家與耶教在近代中國的衝突與融合。 導言 李明輝、林維杰 從康德的「道德宗教」論儒家的宗教性 李明輝 史懷哲論中國思想與儒家倫理學 羅哲海 (Heiner Roetz) 實用主義、儒家思想與中國民主──郝大維與安樂哲「儒家民主」說的省思 楊貞德 墨子刻的儒學觀 黃克武 衛禮賢對儒學的攝取──與理雅各和馬克斯‧韋伯相比較 夏瑞春 基督教和儒家思想傳統中的人性問題再思 張慶熊 言道‧友道‧天道──從三條明末耶穌會上古傳說型證道故事看天儒異同 李奭學 明清間入華傳教士對靈魂論的介紹 張西平 牟宗三與德勒茲──當代思潮中兩種後康德的形上學重構 萬胥亭 主觀與客觀解釋──徐復觀文史論述中的詮釋學面向 林維杰 當代新儒學體用不二論的突破與純粹力動觀念的提出 吳汝鈞 儒家關於「孝養父母」之為子女道德本分的四個理據 王慶節 當代臺灣社會儒家倫理的具體實踐者──以一貫道為例 林端 附錄:「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國際研討會座談會記錄

出版年月: 2007年9月

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論集

李豐楙、廖肇亨/主編
平裝400元

本書簡介 在不同宗教傳統的歷史文化脈絡下,傳記文類原本即會發展出不同的敘述結構,而聖傳作為宗教人物的傳記體,更得表現其異於一般歷史人物的宗教人格特質。正史列傳所使用的敘述體例,決定了史家務求史傳人物的「典範性」的敘述性格;而聖傳傳主卻在敘事者的刻意敘述下,展現其異常性、超常性。詩禪關係,則是討論中國文學理論史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傳統研究詩學與佛教關係之際,著重於社會史的層面,也就是作家個人與佛教的因緣與來往,於文學理論層面之討論往往未能深入。從聖傳與詩禪的視野出發,檢視文學與宗教的互動關係,將是學界未來值得努力的方向。 導言 (一) 李豐楙、劉苑如 導言 (二) 廖肇亨 析論僧人傳記的結構:突爾斯的馬丁、努爾西亞的本篤和盧山慧遠 康士林(Nicholas Koss)、謝惠英譯 聖方濟各‧沙勿略賺──從傳教歷史到詮釋策略 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余淑慧譯 比丘尼何以神聖? 于君方、余淑慧譯 漢譯阿含廣律中目連「神足第一」的形象建構:文本多音的敘事分析 丁 敏 王琰與生活佛教──從《冥祥記》談中古宗教信仰與佛教記、傳等相關問題 劉苑如 為亡者願──敦煌儀式文類定義初探 Stephen F. Teiser(太史文)、謝惠英譯 從諸子傳說到道教聖傳──先秦兩漢的老子形及其意義 鄭燦山 許遜的顯化與聖蹟──一個非常化的祖師形象 李豐楙 謝自然傳與謝自然詩──女修成道於神聖與凡俗兩界的意義建構 楊 莉 《金蓮正宗記》的敘述結構分析 張美櫻 通俗小說裡元帥神之形象 二階堂善弘 從《祖堂集》看禪宗詩偈的接受活動 蔡榮婷 從法眼到詩眼──佛禪觀照方式與宋詩人審美眼光之關係 周裕鍇  東坡詩中的般若譬喻 蕭麗華 僧人說夢──晚明叢林夢論試析 廖肇亨

出版年月: 2006年10月

宋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蔣秋華、馮曉庭/主編
平裝400元

本書簡介 本書收錄宋代經學相關研討論文十九篇,以及程元敏先生演講專文〈六二七八號《漢熹平石經‧尚書》殘石字甄偽〉一篇,共計二十篇。討論的議題包括「經學總論」(四篇)、「易經」(二篇)、「尚書」(三篇)、「詩經」(四篇)、「三禮」(一篇)、「春秋」(一篇)、「四書」(三篇)、「孝經」(一篇)。其中論述頗多前人所未發者,如鍾彩鈞:〈游酢的經學思想〉、蘇費翔:〈試論王應麟史學方法與歷史背景〉、黃沛榮:〈由出土文物印證宋人《易》說〉、陳恆嵩:〈黃度及其《尚書說》研究〉、蔣秋華:〈夏僎《尚書詳解》流傳考〉、許華峰:〈陳大猷《書集傳》與《書集傳或問》的學派歸屬問題〉、楊晉龍:〈陸佃與蔡卞的詩經學概念與相關解說之比較研究〉、林慶彰:〈鄭樵的《詩經》學〉、張高評:〈蘇轍《春秋集傳》以史傳經初探〉、小島毅:〈新學再考――《孟子》的經書化與《禮》學〉、舒大剛:〈宋代《古文孝經》的流傳與研究述評。除了彌補歷來學者關於宋代經學研究的疏略之處外,也未後續學者勾勒岀値得跡循的新議題與新方法,對於關注宋代學術暨經學研究的學者而言,可謂極有助益。 導言 馮曉庭 六二七八號《漢熹平石經‧尚書》殘石字甄偽 程元敏 游酢的經學思想 鍾彩鈞 朱熹的經書解釋方法 土田健次郎 葉適的經學 黃開國 試論王應麟史學方法與歷史背景 蘇費翔 由出土文物印證宋人《易》說 黃沛榮 伊川《易傳》的政治理念 曾春海 黃度及其《尚書說》研究 陳恆嵩 夏僎《尚書詳解》流傳考 蔣秋華 陳大猷《書集傳》與《書集傳或問》的學派歸屬問題 許華峰 歐陽修、王質以「情」、「理」說《詩》的歷史意義 李家樹  陸佃與蔡卞的詩經學概念與相關解說之比較研究 楊晉龍 鄭樵的《詩經》學 林慶彰 朱子《詩集傳》引文考 朱杰人 論朱熹的禮學觀 彭林 蘇轍《春秋集傳》以史傳經初探 張高評 新學再考──《孟子》的經書化與《禮》學 小島毅撰、金培懿譯 「性善」與「良知」──理學家對孟子兩個核心概念的詮釋 楊儒賓 「慎獨」本義新證 廖名春 宋代《古文孝經》的流傳與研究述評 舒大剛

出版年月: 2006年8月

花間詞論續集

張以仁/著
平裝280元

本書簡介 此書收錄張以仁先生近年有關《花間集》研究論文凡八篇,涉及範圍包括《花間集》較整體性的問題之探討,作品詮釋的多角度商榷,及詞彙研究、作者考辨等話題。提示了考證、訓解、詞彙等幾個研究方向的大領域。從小處入手,大處著眼;深其辨析,重其理據。從固有的學術領域,開發新的研究境界,提供後繼者墾拓馳騁的遠景。 目次 《花間詞論續集》序言 〈花間集序〉的解讀及其涉及的若干問題 《花間集》中的非情詞 從毛先舒的《填詞名解》談到〈南歌子〉的調名 從溫詞〈歸國遙〉「小鳳戰篦金颭艷」句五家注的討論談到注解的態度與方法問題 從溫庭筠〈定西番〉之一的題旨談到若干相關的問題 試論皇甫松的兩首〈浪淘沙〉 溫庭筠詞中的女性稱謂詞彙 從若干事證檢驗溫庭筠的生年之說 引用書目 作者簡介 張以仁 中華民國十九年(1930)生。湖南省醴陵縣人。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中國文哲研究所諮詢委員、臺灣大學中文系及世新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曾任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第一組主任、中國文哲所籌備處設所諮詢委員、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東海大學、東吳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新加坡南洋大學校外考試委員、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訪問教授、中國聲韻學會、文字學會監事及文字學會名譽會員、考試院典試委員、教育部顧問、文藝著作獎評審委員等。主要著作 有專書《國語虛詞集釋》、《國語斠證》、《國語左傳論集》、《中國語文學論集》、《春秋史論集》、《花間詞論集》、《國語引得》及詩集《涵怡集》等,另有關於經學、史學、文學、文獻學、語文學等論文數十篇及詩詞近三千首,多刊載於報章雜誌。曾於民國五十九年獲菲華中正文化優等著作獎;七十七年、七十九年兩度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六十五年、八十三年兩度獲國科會優等研究獎。八十一、八十二年任中華文化基金會講座。任教大學講授的課程,主要有訓詁學、古籍導讀、詞選及習作、《國語》、《左傳》、《花間詞》、溫庭筠詞研究、韋莊詞研究等。同時指導博碩士研究生,多有所成。前後留臺大中文系歷史系專任教職者九人。

出版年月: 2005年12月

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

王璦玲/著
平裝500元

本書簡介 本書內容係以晚明至清初之戲曲與劇論發展為歷史觀察之重點,針對此時期戲曲之「審美構思」及其「藝術呈現」進行系列研究。作者首先從晚明至清初審美意識之轉化中,分析出其間所涉及之「觀念」轉換,與各階段論議的重點及意義,以作為理解此一時期戲曲與劇論發展的基礎。而在從事此種整體觀照與考察之後,作者進一步從此一時期所興盛的幾種劇類,如「才子佳人劇」、「歷史劇」、「抒懷寫憤雜劇」、「風流劇」與「公案劇」等,擇出若干樣本,試圖深入探索其中有關「審美意識」與「藝術呈現」間之多元變化與相應發展。此項研究所涉及之範圍,包涵六十餘部明清劇作,除了若干經典名著,還論述到一些鮮為人知的劇本。而在分析此項要點的同時,作者亦從歷史現象之角度,歸納出晚明清初戲曲審美意識轉化的幾種主要趨向,即:「性理化」、「案頭化」、「個體建構化」、「世情化」與「專業化」。由於從事於此一系列議題之探究,研究者必須顧及「審美意識」之歷史成因,與「藝術呈現」面對社會群體時雙方之互動,因此其研究不僅應著力於劇本與相關理論之細讀與詮釋,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亦可能將其研究觸角,延伸至戲曲演出與當時社會情境間關係之探討,使作家與作品之意義與價值,能被放置於文化史、思想史,甚至社會史的發展脈絡中,加以考量。在這一層意義上,文學批評的工作,實際已兼有了若干文化研究的功能。 作者簡介 王璦玲 (Ayling Wang) 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美國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系碩士、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代所長。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所長,捷克查爾斯大學東亞系客座教授,研究領域以古典戲曲、文學理論與明清文學為主。一九九八年以研究戲曲美學之系列論文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著有:《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畫之藝術性》(臺北:台灣書店,1998)、《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及其藝術呈現》(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及論文多篇,編有:《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8)、《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 意識與社會──文學篇》(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

Facebook Facebook
Youtube Youtube
Instagram Instagram
twitter Twitter
weibo 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