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上、下)

彭小妍/編
平裝540元
精裝700元

「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40-60 年代」是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於現代文學方面所規劃的主題計畫,執行期間自 1996 年 1 月至 1998 年 8 月,為期兩年有餘。本論文集為此研究計畫之部分成果,共計收錄論文 25 篇,對研究此段現代文學者有不少助益。 導言 彭小妍 中共一九四○—一九五三年建立正語、正文的政策大略 瓦格納‧魯多夫 毛澤東講話與趙樹理方向 唐翼明 地方形式、方言土語與抗日戰爭時期「民族形式」的論爭 汪暉 《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年代臺灣文學史 應鳳凰 五○年代國家論述/文藝創作中的「家國想像」—以陳紀瀅反共小說為例的探討 梅家玲 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臺灣作家葉石濤的一個困境,一九四○~一九五○ 陳芳明 由歷史到文學—從《臺灣文藝》和《無花果》談起 彭小妍 吳興華、新詩詩學與五○年代臺灣詩壇 賀麥曉 戰前臺灣大眾文學初探(一九二七年~一九四七年)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合撰 《臺灣藝術》雜誌與江肖梅 河原功著、黃安妮譯 現代藝術與政治—廖冰兄漫畫中的困局 洪長泰 比較港、臺武俠小說美學—以梁羽生《白髮魔女傳》與臥龍生《飛燕驚龍》為例 葉洪生 香港‧童年點滴—記母親(艾雯)的廣播生涯 周蕾 一場難斷的「山歌」案—二十世紀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與官方通俗文藝的衝突與溝聯 劉禾 十年磨一劍—從田漢《白蛇傳》談起 陳芳英 活報劇在中國—以四○年代為中心 白水紀子著、黃雅玲譯 現代革命劇(樣板戲)—從延安到北京 李翠芝 四○年代抗戰文學與「特務」形象—圍繞著「通俗問題」 阪口直樹著、涂翠花譯  戲曲與電影的糾葛—梅蘭芳與費穆的《生死恨》 鄭培凱 娛樂至上—淪陷時期上海電影的文化政治 傅葆石 粉墨登場搞革命—陳波兒與中國現代表演中的「新女性」運動,一九三四~一九四五 周慧玲 在淪陷區上海寫作—蘇青以及她所創辦的文學雜誌《天地》 葉凱蒂 張愛玲《十八春》及《半生緣》研究 桑梓蘭 「我」行我素—六○年代臺灣文學的「小」女聲 范銘如 三個飢餓的女人 王德威 研討會議程 編輯

孟學思想史論(卷二)

黃俊傑/著
平裝500元

《孟學思想史論》(卷二) 《孟學思想史論》第二卷論述的內容是中國思想史上孟子學詮釋史的發展。本書在第一卷對孟子思想的解析的基礎上,探討中國歷代思想家對孟子思想所提出的解釋、批判、爭辯、推衍、發揮,及其所隱含的思想史意義與詮釋學內涵。本書所關懷的基本課題有二: (1) 在中國思想史上,歷代思想家何以以及如何註孟、闡孟、釋孟或攻孟、排孟、斥孟?此種孟學詮釋史之發展,透露何種思想史的涵意? (2) 從孟學詮釋史之具體發展經驗中,體顯出何種具有中國文化與思想特質的中國詮釋學?本書第一章回顧並批判二十世紀中外學術界關於孟子的研究成果﹐第二章通論孟子學詮釋之一般性的方法論問題﹐從第三章到第十章﹐探討荀子之非孟、南北宋諸儒之批孟與翼孟、朱子之釋孟及其迴響、王陽明及黃宗羲對孟子心學之拓深與推衍、戴震之藉釋孟以駁宋儒、康有為之藉釋孟以融合中西、以及當代儒家唐牟徐三先生釋孟之異趣。本書通過悠久的經典註疏傳統,指出儒家詮釋學至少有三個突出的面相:(一)作為解經者心路歷程之表述的詮釋學:許多儒者透過註經以表述企慕聖賢境界之心路歷程,如朱子集註《四書》以建立一己之哲學,解釋《孟子》「知言養氣」說以表詮個人對生命之體認;王陽明(1472-1529)在其「百死千難」的心路歷程中所得之「心即理」與「致良知」之精神體驗中,重新解釋孟子學,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例證。(二)作為政治學的儒家詮釋學:由於帝制中國的政治體制是以君主為主體,而儒家政治理想是以人民為主體,儒家之價值理想難以在現實世界中實踐,於是,許多儒家學者在有志難伸之餘,以經典註疏之學術事業寄寓其經世濟民之政治理想,這種詮釋學是一種道德學,而且其中「治道」遠多於「政道」,如康有為(1859-1927)著《孟子微》於二十世紀列強對中國鯨吞蠶食之危機年代,皆寄託其救世宏圖於名山事業之中。(三)作為護教學的儒家詮釋學:歷代儒者以經典註疏作為武器,批駁佛老而為儒學辯護者代不乏人,如韓愈(768-824)撰〈原道〉、〈與孟尚書書〉以孟子傳孔子之道,認為「功不在禹下」,皆有詮釋經典以護教之用心在焉。王陽明通過對孟子的「盡心」與「集義」等概念的重新解釋以批駁朱子學;清儒戴震(1724-1777)在公元 1777 年撰《孟子字義證疏》駁斥宋儒及佛老之思想,也是這種類型的中國詮釋學的代表作品。

Facebook Facebook
Youtube Youtube
Instagram Instagram
twitter Twitter
weibo 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