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學思想史論(卷二)

黃俊傑/著
平裝500元

《孟學思想史論》(卷二) 《孟學思想史論》第二卷論述的內容是中國思想史上孟子學詮釋史的發展。本書在第一卷對孟子思想的解析的基礎上,探討中國歷代思想家對孟子思想所提出的解釋、批判、爭辯、推衍、發揮,及其所隱含的思想史意義與詮釋學內涵。本書所關懷的基本課題有二: (1) 在中國思想史上,歷代思想家何以以及如何註孟、闡孟、釋孟或攻孟、排孟、斥孟?此種孟學詮釋史之發展,透露何種思想史的涵意? (2) 從孟學詮釋史之具體發展經驗中,體顯出何種具有中國文化與思想特質的中國詮釋學?本書第一章回顧並批判二十世紀中外學術界關於孟子的研究成果﹐第二章通論孟子學詮釋之一般性的方法論問題﹐從第三章到第十章﹐探討荀子之非孟、南北宋諸儒之批孟與翼孟、朱子之釋孟及其迴響、王陽明及黃宗羲對孟子心學之拓深與推衍、戴震之藉釋孟以駁宋儒、康有為之藉釋孟以融合中西、以及當代儒家唐牟徐三先生釋孟之異趣。本書通過悠久的經典註疏傳統,指出儒家詮釋學至少有三個突出的面相:(一)作為解經者心路歷程之表述的詮釋學:許多儒者透過註經以表述企慕聖賢境界之心路歷程,如朱子集註《四書》以建立一己之哲學,解釋《孟子》「知言養氣」說以表詮個人對生命之體認;王陽明(1472-1529)在其「百死千難」的心路歷程中所得之「心即理」與「致良知」之精神體驗中,重新解釋孟子學,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例證。(二)作為政治學的儒家詮釋學:由於帝制中國的政治體制是以君主為主體,而儒家政治理想是以人民為主體,儒家之價值理想難以在現實世界中實踐,於是,許多儒家學者在有志難伸之餘,以經典註疏之學術事業寄寓其經世濟民之政治理想,這種詮釋學是一種道德學,而且其中「治道」遠多於「政道」,如康有為(1859-1927)著《孟子微》於二十世紀列強對中國鯨吞蠶食之危機年代,皆寄託其救世宏圖於名山事業之中。(三)作為護教學的儒家詮釋學:歷代儒者以經典註疏作為武器,批駁佛老而為儒學辯護者代不乏人,如韓愈(768-824)撰〈原道〉、〈與孟尚書書〉以孟子傳孔子之道,認為「功不在禹下」,皆有詮釋經典以護教之用心在焉。王陽明通過對孟子的「盡心」與「集義」等概念的重新解釋以批駁朱子學;清儒戴震(1724-1777)在公元 1777 年撰《孟子字義證疏》駁斥宋儒及佛老之思想,也是這種類型的中國詮釋學的代表作品。

Facebook Facebook
Youtube Youtube
Instagram Instagram
twitter Twitter
weibo 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