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總論篇

李明輝/主編
平裝260元

由於各自不同的歷史背景,儒家思想也以極為不同的方式在不同地區及國家發生作用。因此,我們不但有必要將東亞視為一個整體,來考察儒家思想的影響,也有必要就這些地區及國家的不同歷史背景來探討儒家思想在其中所呈現的殊異性。在本書八篇論文中,討論中國大陸儒家思想的三篇論文是鄭家棟教授的〈近五十年來大陸儒學的發展及其現狀(1950-1996):歷史、境遇、成果、問題〉、李明輝的〈解讀當前中國大陸的儒學熱〉和梁元生教授的〈前途未卜的鳳凰:「新儒學」與當代中國〉,三個作者正好分別來自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三人在視角上的微妙差異構成一種巧妙的結合和互補。其次,兩篇討論臺灣儒學的論文,即陳昭瑛教授的〈儒學在臺灣的移植與發展:從明鄭至日據時代〉與黃俊傑教授的〈戰後臺灣的儒家思想:存在形式、內涵與功能〉,分別探討戰前與戰後儒家思想在臺灣的發展,對臺灣儒學的發展作了完整的論述。接著,溝口雄三教授的論文〈日本的近代化及其傳統因素:與中國比較〉是從一個特殊的角度來觀察儒家思想在日本現代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而宋榮培教授的論文則係介紹當代韓國儒學的發展。最後,蘇新鋈教授的〈儒家思想近十五年來在新加坡的流傳〉,是討論新加坡儒學在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前半期的發展。他從當地的報紙與期刊蒐集了大量的資料,加以歸納。從中我們不但可得知儒學研究的學術成果,也可了解一般民眾對儒家思想的看法。 近五十年來大陸儒學的發展及其現狀(1950-1996):歷史、境遇、成果、問題 鄭家棟 解讀當前中國大陸的儒學熱 李明輝 前途未卜的鳳凰:「新儒學」與當代中國 梁元先 儒學在台灣的移植與發展:從明鄭至日據時代 陳昭瑛 戰後台灣的儒家思想:存在形式、內涵與功能 黃俊傑 日本近代化及其傳統因素:與中國比較 溝口雄三 當代韓國儒學發展之概況 宋榮培 儒家思想近十五年來在新加坡的流傳 蘇新鋈

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上、下)

彭小妍/編
平裝540元
精裝700元

「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40-60 年代」是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於現代文學方面所規劃的主題計畫,執行期間自 1996 年 1 月至 1998 年 8 月,為期兩年有餘。本論文集為此研究計畫之部分成果,共計收錄論文 25 篇,對研究此段現代文學者有不少助益。 導言 彭小妍 中共一九四○—一九五三年建立正語、正文的政策大略 瓦格納‧魯多夫 毛澤東講話與趙樹理方向 唐翼明 地方形式、方言土語與抗日戰爭時期「民族形式」的論爭 汪暉 《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年代臺灣文學史 應鳳凰 五○年代國家論述/文藝創作中的「家國想像」—以陳紀瀅反共小說為例的探討 梅家玲 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臺灣作家葉石濤的一個困境,一九四○~一九五○ 陳芳明 由歷史到文學—從《臺灣文藝》和《無花果》談起 彭小妍 吳興華、新詩詩學與五○年代臺灣詩壇 賀麥曉 戰前臺灣大眾文學初探(一九二七年~一九四七年)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合撰 《臺灣藝術》雜誌與江肖梅 河原功著、黃安妮譯 現代藝術與政治—廖冰兄漫畫中的困局 洪長泰 比較港、臺武俠小說美學—以梁羽生《白髮魔女傳》與臥龍生《飛燕驚龍》為例 葉洪生 香港‧童年點滴—記母親(艾雯)的廣播生涯 周蕾 一場難斷的「山歌」案—二十世紀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與官方通俗文藝的衝突與溝聯 劉禾 十年磨一劍—從田漢《白蛇傳》談起 陳芳英 活報劇在中國—以四○年代為中心 白水紀子著、黃雅玲譯 現代革命劇(樣板戲)—從延安到北京 李翠芝 四○年代抗戰文學與「特務」形象—圍繞著「通俗問題」 阪口直樹著、涂翠花譯  戲曲與電影的糾葛—梅蘭芳與費穆的《生死恨》 鄭培凱 娛樂至上—淪陷時期上海電影的文化政治 傅葆石 粉墨登場搞革命—陳波兒與中國現代表演中的「新女性」運動,一九三四~一九四五 周慧玲 在淪陷區上海寫作—蘇青以及她所創辦的文學雜誌《天地》 葉凱蒂 張愛玲《十八春》及《半生緣》研究 桑梓蘭 「我」行我素—六○年代臺灣文學的「小」女聲 范銘如 三個飢餓的女人 王德威 研討會議程 編輯

Facebook Facebook
Youtube Youtube
Instagram Instagram
twitter Twitter
weibo 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