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年月: 2020年12月

近代啟蒙脈絡中的思想論爭: 宗教與啟蒙

黃冠閔、呂政倚/主編
平裝350元

目 錄 導 言 ........................................................ 黃冠閔、呂政倚 1 啟蒙與啟示: 泛神論爭議中的斯賓諾莎 ................................... 黃冠閔 11 奧斯維辛之後的耶路撒冷:從孟德爾頌 到列維納斯的猶太政治神學路徑 ........................ 鄧元尉 51 尼采《反基督》對基督教的批評 ........................ 孫雲平 97 當代穆斯林思想家對歐洲啟蒙思想的批判: 以Sayyid Qutb 與Seyyed Hossein Nasr 為例 ...... 蔡源林 137 概念的旅行: 「啟蒙運動」在東亞的語義變遷 ........................ 陳建守 211 近代日本的「文明」論 與「宗教」概念的近代化建構 ........................... 陳瑋芬 263 儒學與日本現代性 ──丸山真男論江戶儒學 .................................... 藍弘岳 295 近現代宗教論述的展開──宗教之政治性 (Politics)與詩性(Poetics)再考 ................ 深澤英隆 351 本書簡介 本書所收文章即為2015年11月27日「宗教與啟蒙」及2017年10月2-3日「近代啟蒙脈絡下的思想論爭」學術會議文章所彙整而編成。本書集中於啟蒙的議題上,對於現代性在歐洲啟蒙與東亞、跨宗教的處境多有著墨。啟蒙既是一個現代性的指標,卻也是傳統文化或政治體制面臨現代性衝擊挑戰時所點燃的戰火。從啟蒙在歐洲脈絡所引發的種種爭議,到跨越邊界、散佈到其他地域時所引發的效果,都是檢視現代性的一個重要指標。

出版年月: 2020年11月

戰爭、傳統與現代性:跨文化流派爭鳴

陳相因/主編
平裝280元

目 錄 導言⋯⋯⋯⋯⋯⋯⋯⋯⋯⋯⋯⋯⋯⋯⋯⋯⋯⋯⋯⋯⋯⋯⋯⋯⋯⋯⋯⋯⋯⋯⋯⋯⋯⋯⋯⋯⋯⋯⋯⋯⋯⋯⋯⋯⋯⋯⋯ -1- 一八七○年代中、日漢詩人的視域轉換 ─以博物知識、博覽會為認知框架的討論 ⋯⋯⋯⋯⋯⋯⋯⋯鄭毓瑜 1 翻譯、國族、性別 ─晚清女作家湯紅紱翻譯小說的文化譯寫 ⋯⋯⋯⋯⋯⋯⋯⋯崔文東 39 瘋狂的進行曲 ─魯迅狂人系譜學蠡探 ⋯⋯⋯⋯⋯⋯⋯⋯⋯⋯⋯⋯陳相因 83 跨語境下的協商與創新 ─俄蘇、日本和中國對話中的「革命文學」概念 ⋯⋯馬筱璐 131 跨越歐亞戰爭語境的左翼國際主義 ─論巴比塞《火線》及葉靈鳳的中文翻譯 ⋯⋯⋯⋯⋯鄺可怡 169 流動的烏托邦 ─談櫻井大造的跨東亞帳篷劇及其對全球資本主義的批判 ⋯⋯⋯⋯⋯⋯⋯⋯⋯⋯⋯⋯⋯⋯⋯⋯⋯⋯⋯許仁豪 233 逃禪與勘破 ─《紅樓夢》與禪宗 ⋯⋯⋯⋯⋯⋯⋯⋯⋯⋯⋯⋯⋯⋯廖咸浩 259 東方禪宗美學與西方現代音樂的交會 ─ 以凱吉(John Cage)與曾德(Hans Zender)的音樂作品為例 ⋯⋯⋯⋯⋯⋯⋯⋯⋯⋯⋯⋯⋯⋯⋯楊小華 285 本書簡介 本書為本所所舉辦之「文化交流與觀照想像:中國文哲研究的多元視角」及本所近現代文學研究室自二〇一五年起,所執行的三年主題計畫「翻譯與跨文化協商:華語文學文化的現代性、認同、性別與創傷」之成果展現。 本論文集企圖回應主題計畫在翻譯研究與跨文化研究等理論與實踐,並回答此次會議主旨─文學、文本、哲學、宗教與歷史如何協商、互滲和通融,等等問題意識。本書共八篇論文,可概化為兩大理論應用組別與四大思考面向。

出版年月: 2020年9月

明代心學的文獻與詮釋

鍾彩鈞/著
平裝480元

明代文獻的搜集整理是當今學術界焦點之一,本書以近三章篇幅討論錢緒山、劉汋對王陽明與劉蕺山文獻整理之貢獻,與《明儒學案》賈本的價值。其餘篇章屬於思想研究,分為兩個主題,一是對陽明學派初起時的一些觀察。王陽明在明代中期功名、詩文、程朱理學的籠罩之中,高唱身心性命之學,為浮華與形式化的學術環境注入一股清流,然而在陽明所來往的程朱理學家之中,為己之學已是共同的方向,而成為心學開展的背景。徐愛有經世之志,董澐以詩為生涯,錢緒山則從事朱子學,王龍溪早慧脫俗,他們都在身心性命的關懷下成為陽明弟子,發展其學術精髓。另一主題是關於蕺山學派的,近年蕺山學派研究的重點包括蕺山身後解釋權之爭,與明清學術轉型等問題。一般認為黃梨洲較得蕺山真意,但多數弟子則傾向朱子學,並影響劉汋對蕺山著作的編輯與刪改。本書認為劉汋從工夫論理解蕺山,對蕺山遺著整理足以作為客觀研究的依據。對蕺山思想的詮釋,本書修正採用牟宗三先生「以心著性」說。梨洲融鑄與簡化蕺山思想,而展開經史學術的創造,在思想上的貢獻是發展格物說。惲日初同時受到高景逸與劉蕺山影響,其格物思想的背景是節義與藝術。

出版年月: 2020年7月

左翼文藝的世界主義與國際主義:跨文化實例研究

陳相因/主編
平裝360元

本書分三個部分為讀者開展了十九世紀末期至二十世紀三〇年代之前世界主義與國際主義的左翼文藝歷史,以及在此兩種主義下具備全球化、在地化與草根性的八個代表範例,並詳述箇中細微卻可能致命(由此根源發展演變至其後的史達林與毛澤東時代,一個人屬於什麼主義對其性命極其重要)的差別。 第一部分「跨文化雄心:歐法左翼的世界主義」,闡明了資本主義下以男性為主的世界主義理想,及其後的修正。 第二部分「娘子軍先鋒:國際主義下蘇聯、日本與中國的新婦女」,將國際主義的起手式以女性主義及其作品做為代表。儘管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下的女性主義或許不是國際主義最常被研究的領域,但卻是最能區分世界主義與國際主義之間差別,且最具貢獻的一環。 第三部分「政治與文藝共謀:左翼文藝在中國與台灣的影響與實踐」,則顯示了左翼文藝在中國與臺灣各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影響所及,不僅在於左右個人的選擇與命運,更在於創造文學史的定位與風格。同時,左翼文藝雖具備挑戰傳統與統治階層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左翼文藝自身亦是傳統與階層下的產品,兩者多向互動、互滲與互斥,絕非二分、不相往來。

康德倫理學發展中的道德情感問題(德文本)

李明輝/著
平裝530元

Angesichts der Signifikanz des Begriffs des 'moralischen Gefuhls' in der Entwicklung der Kantischen Ethik ist es erstaunlich, daB in der Geschichte der Kant-Forschung bis zum Erscheinen des vorliegenden Buches eine Monographie fehlt, die das Problem des moralischen Gefuhls eigens thematisiert. Als erster Versuch zur SchileBung dieser Lucke zeigt das Buch sowohl die entwicklungsgeschichtliche als auch die systematische Bedeutung dieses Begriffs in der Kantischen Ethik. In dem entwicklungsgeschichtlichen Teil des Bandes gibt der Autor eine vollstandige Darstellung von verschiedenen bedeutungen des begriffs des moralischen gefuhls in verschiedenen phasen des fruhen kant. hierin zeigt sich, daB die schottische Moral-sense-Echik dem fruhen Kant den entscheidenden AnstoB gab fur die Loslosung von der rationalistischen Ethik der wolffschule als dem Ausgangspunkt seines moralphilosophischen Denkens, obwohl er sich von Anfang an von jener Ethik gewissermaBen distanzierte. Auf diese entwicklungsgeschichtliche Darstellung folgt eine systematische Darstellung von der Lehre des moralischen gefuhls in ihrer vollendeten systematik. Durch diese Lehre laBt sich der grundzug der kantischen Ethik am deutlichsten erkennen, der spater als 'Formalismus' bezeichnet wird. Anhand der systematischen Rekonstruktion dieser Lehere unterzieht der Autor dann die Kantische Ethik einer immanenten Kritik. Dadurch wirdsichtbar, daB kants Lehre vom moralichen Gefuhl in inrer letzten gestalt den Ansatzpunkt fur die weiterentwicklung der Moralphilosophie nach ihm bildet, die sich uber den deutschen Idealismus bis zur modernen wertethik erstreckt.

Facebook Facebook
Youtube Youtube
Instagram Instagram
twitter Twitter
weibo 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