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年月: 2018年11月

日本江戶時代《論語》學之研究

張文朝/主編
平裝420元

本書為2016年所內研究群「荻生徂徠論語徵研讀」計劃,及執行2017年小額經費申請案「日本江戶時代《論語》學之研究」的成果展現。主要聚焦在江戶時代荻生徂徠的論語學,而旁及與此相關之議題。本書之出版,將有助於想要了解日本江戶時代《論語》學者,便於深入研究。 目 次 導  言.....張文朝 1 林鵞峰的《論語》詮釋―以《論語集注私考》為中心.....關雅泉13 《論語徵》中所見「古言」、「古語」典據考.....趙熠瑋37 荻生徂徠對〈子罕〉篇首章引發的詮釋爭議.....張崑將69 荻生徂徠思想中之「道」與「德」―透過其「仁」說所作之探討.....藤井倫明91 《論語徵》中所見荻生徂徠之《詩經》觀.....張文朝113 中井竹山《非徵》的徂徠學批判及其意義.....陳威瑨 161 徂徠學的重構―太宰春臺的「聖人之道」與日本批判.....藍弘岳 217 批判性繼承朱子學的《論語》解釋 ―論中井履軒《論語逢原》對朱子《集註》之批判與評論的意義.....田世民247 試探市野光彥《正平本論語札記》中對俗字的校勘.....金原泰介283 帆足萬里《論語標註》的解經特色.....工藤卓司 311 安井息軒《論語集說》與服部宇之吉「標注」之間的齟齬 ―以松本豐多《四書辨妄》為線索.....青山大介 363 日本幕末陽明學者的《論語》詮釋―以林良齋《論語學徵》為例.....鍋島亞朱華 429

出版年月: 2018年10月

近代東西思想交流中的跨文化現象

陳瑋芬/主編
平裝280元

本書收錄了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比較哲學研究室「近代東亞與西方思想交流中的跨文化現象」主題計畫所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中,來自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臺灣的學者所發表的論文。書名為「近代東西思想交流中的跨文化現象」。「跨文化」是指一種跨越異文化藩籬、並藉此跨越來重新釐清自我與異己的身分,冀望突破東西漢學/哲學領域的某些固有思維。本書所收的八篇論文,係由「概念轉換」及「西方學說東傳」之二個徑路,站在東亞的立場來考察西學東傳、東學西漸之際,彼此的文化回應與跨文化對話。討論的主題大致上可分為三組:第一組論文的主題是近代東西思想交流中的概念轉換問題,第二組論文的主題透過京都學派哲學家的論述中呈現其重要哲學觀念的發展(「場所」、「有的無化、無的有化」、「物之哀」),第三組論文則討論了近代東亞思想與西方知識方法論的互動。 目 次 導 言/陳瑋芬 1 近代日本儒教與「功利主義」――以西周為中心/菅原 光 15 西方「權利」觀念的接受與變化――西周與兪吉濬的比較/金鳳珍 41 見無形者之形、聽無聲者之聲/藤田正勝 81 田邊元的象徴詩――無即有、有即無的表現/上原麻有子101 美意識「あはれ(Aware)」中的表現問題/田中久文119 從符號形式到生命現象――論卡西勒符號形式哲學的文化哲學涵義/林遠澤139 論王陽明的良知概念:命題性知識,能力之知,抑或動力之知?/黃 勇227 再論儒家、康德倫理學與德行倫理學――評唐文明的《隱秘的顛覆》/李明輝281

出版年月: 2018年8月

共相與殊相:東亞文化意象的轉接與異變

廖肇亨/主編
平裝620元

進入近代化歷程以前的東亞,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東亞諸國有某種共同的溝通方式,有相當類似程度的知識結構,其價值觀念與審美經驗也具有高度的同質性,這種彼此共通的精神圖像與價值追求,或可暫時稱之為「東亞文化意象」。這是一個舊傳統,但從現代學術意義的眼光來看,卻又如是新穎。東亞諸國的文化意象曾經有一個共通的文化基礎,但不同的風土人情,也造就了表現方式的大異其趣,絕不可一視同仁。例如日本明治維新最重要的精神源頭之一是陽明學,但日本的陽明學在內涵與表述,與中國的陽明學其實大相逕庭;又如朝鮮一朝,以朱子學為圭臬,其所認識的朱子形象與中國亦大不相同;楊貴妃與唐明皇淒美的愛情故事傳誦人口,中國文化傳統中對於楊貴妃的評價始終具有強烈的道德譴責,但在日本,楊貴妃博取了無限同情,甚至成為日本的守護神;彌勒信仰在東亞廣泛流傳,日韓的彌勒造像往往是半跏思維的俊美少年,中國卻多是大腹便便的布袋和尚,二者相去不可以道里計。共相與殊相之間的關係極其複雜多岐,兼容並蓄,成就豐富多元的文化圖像。 目 錄 導論 一多相即—東亞文化意象傳衍過程中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再省思............廖肇亨 -1- 作為日本美術的唐物—東亞文化交流史的一個面向............島尾新 著.胡智敏 譯 1 韓國古代文人對「北京八景」之「薊門煙樹」的憧憬與創生............衣若芬 35 日本漢籍《四河入海》的蘇詩別解............蔡 毅 67 「東夷」與「西土」—唐話學的展開與徂徠學派的對清認識............藍弘岳 91 曲亭馬琴《青砥藤綱摸稜案》之漢籍援用與書肆出版............林桂如 137

出版年月: 2017年12月

近代東西思想交流中的傳播者

楊貞德/主編
平裝280元

本書是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比較哲學研究室主題計畫「近代東亞與西方 思想交流中的跨文化現象」的成果之一,其特徵在於彰顯傳播者穿梭於東西文化之間的 主動性、他們所在的處境,以及理解他們的多種視角。書中論文的作者分別來自文學、 政治思想、思想史,與哲學等不同學科,並且各就人物形象、法律與政治制度,或者較 為抽象對於世界與知識的理解,檢視文中人物的思想與行動,解說其歷史乃至於普世的 意涵。 目 次 導 言 ................................................................................ 楊貞德 1 高一志譯著中的亞歷山大帝形象 ..................................林熙強 11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在中國: 嚴復與張相文的概念轉譯 ......................................蕭高彥 43 拉斯基與張君勱: 以《政治典範》為中心的思想關聯 .....................翁賀凱 75 國家何物: 羅隆基論人權、法治,與民主 .............................. 楊貞德 117 「勢力」一詞與《勢力不滅論》 .................................. 錢 鷗 163 蔡元培思想中的德國資源 ............................................... 李宗澤 199 泰戈爾與東方主義: 聚焦於東西之辯的泰戈爾研究 .............................. 李宥霆 231 唐君毅的世界概念: 一個文化交織的考察 ............................................... 黃冠閔 279

出版年月: 2017年12月

中國哲學史書寫的理論與實踐

鍾彩鈞/主編
平裝240元

臺港地區人文學科的中國哲學史(或中國思想史)課程中,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書是最通行的教科書,具有經典的權威性。本書所收七篇論文對此三書有深入的分析。這些討論除了有助於三書得失的理解外,對於哲學史的性質與意義亦將有所啟發,是從事哲學與哲學史研究工作者的極佳參考。 目 次 導論.............................................................................. 鍾彩鈞 1 比較馮、牟、勞三位先生對宋明理學的詮釋── 兼論圓教的涵義...........................................................楊祖漢 13 新儒家哲學的類型論──「三類型」論之證成..... 沈享民 49 明代程朱理學的演變── 牟、勞二先生詮釋理論的應用與反思.......................鍾彩鈞 85 從英譯《中國哲學十九講》 看牟宗三哲學的前瞻性..............................................李淳玲 117 「中國哲學史」通史專書寫作的發展── 從中日交流的視角談起..............................................陳威瑨 139 中國哲學史:視域與進路── 兼論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楊國榮 195 哲學、歷史與哲學史── 對二十世紀中國哲學史撰寫的省察..........................鄭宗義 217

Facebook Facebook
Youtube Youtube
Instagram Instagram
twitter Twitter
weibo 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