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年月: 1996年11月

儀式、廟會與社區

李豐楙、朱榮貴/編
平裝450元
精裝600元

本論文集原為國科會「道教與民間文化」的整合型計畫,與文哲所規劃籌辦的年度國際性會議合併舉行,擴大邀請學者,針對其中的重要課題作較集中的討論。其中有關早期道教史的問題,或較弘觀地探討中國宗教;或從儒家「教」的觀點思考教化與信仰的關係,探究儒家教義是否也曾經由「擬似宗教」的形式表現出來;或探討「儒宗神教」在臺灣兩三百年中如何發展?又如何衍變?從中反映出臺灣宗教史上的一些現象;或則針對區域內的寺廟神與社區的關係,從其中的信仰形成、祭祀圈內的信仰行為等作較深入的調查,期望理解其社會、宗教的雙重意義;或則對於神祇的研究,反映出不同的信仰現象及人們對於不同神明的態度;或則有關儀式的調查,涉及國人面對集體或個人的宗教情境,如何以儀式行為加以解決,及面對死亡這一關卡時,所出現的喪藏儀式又有何意義;或則有關道教與民間文化的關係,乃涉及道教信仰如何深入民間社會,並與原本既已存在的宗教意識之間的互動關係。 欒巴與張天師 柳存仁 文昌崇祀與台灣的書院和道德勸化研究之一 江日新 台灣民間宗教中所呈的孝道 朱榮貴 鸞堂宣講的傳統與變遷 陳兆南 台灣鸞堂的起源及其開展 王見川 從鸞堂到儒宗神教 王志宇 從正宗書畫社這個案例談乩是什麼 宋光宇 The Wayward Phoenix? Katz,PaulR. 主母廟與庄頭廟的互動關係 陳志榮 「人、神、地」所建構的信仰場域初探 李秀娥 宗教與性別文化 黃美英 略論台灣漢人社群的厲鬼信仰 林富士 神聖的試煉 游謙 台南舊廟運籤的初步研究 丁煌  道教與民間醫瘵文化 張珣 道教齋儀與喪葬禮俗複合的魂魄觀 李豊楙 分離與交會的時空 江宜展 天師道教團的罪觀及其仙德思想 王天麟 由祭祀看中國宗教的分類 祁泰覆

出版年月: 1996年6月

詞學研討會論文集

林玫儀/編
平裝500元
精裝600元

本書為本處「詞學主題計畫」成果之一,該計畫由本處研究員林玫儀主持,參加學者有本處諮詢委員饒宗頤教授、張以仁教授、助研究員劉少雄及海外學者葉嘉瑩教授、吳熊和教授、嚴迪昌教授。在計畫進行中,本處曾於 1995 年在上海舉辦詞學研討會,會議由本處主辦,而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負責會務。與會學者數十人,發表論文二十五篇:張以仁〈溫庭筠菩薩蠻詞的聯章性〉、鄧喬彬〈彈指詞淺嘗〉、徐培均〈言情之妙品──試論納蘭性德詞〉、朱德才〈略論納蘭容若情詞〉、喻朝剛〈評價迦陵詞的幾個問題〉、高建中〈略論樊榭詞〉、嚴迪昌〈半緣詞:浙西詞心斠原舉證〉、劉揚忠〈新妝不為投時豔──黃景仁竹眠詞評議〉、馬興榮〈試論文廷式及其詞〉、陳邦炎〈笳吹鯤洋,蒼涼詞史──論新蘅詞〉周篤文〈論蔣鹿潭詞〉、謝桃坊〈清代詞學復興述評〉、楊海明〈略論清代詞論中的尊體之說〉、陶爾夫〈南宋詞與清代詞學研究中的困惑〉、吳熊和〈梅里詞緝讀後── 兼論梅里詞派及浙西詞派的形成過程〉、方智範〈論常州詞派生成之文化動因〉、周聖偉〈劉熙載詞論的哲學智慧〉、林玫儀〈陳洵之詞學理論〉、蔣哲倫〈王國維論清真詞〉、葉嘉瑩〈詩詞文本中的多義與潛能──兼論張惠言與王國維說詞的兩種不同方式〉、王水照〈清人對蘇軾詞的接受及其詞史地位的評定〉、劉少雄〈論胡適的詞史觀〉、饒宗頤〈清代地域性之詞總集與酬唱詞集〉、王兆鵬〈樂府紀聞考〉、鍾振振〈讀古今詞話札記〉。除主題計畫之成員各就原訂題目撰寫論文外,其餘參與學者全以清詞為題,對推展清詞研究,意義重大。 溫庭筠菩薩蠻詞的聯章性 張以仁 彈指詞淺嘗 鄧喬彬 言情之妙品 徐培均 略論納蘭容若情詞 朱德才 評價迦陵詞的幾個問題 喻朝剛 略論樊榭詞 高建中 半緣詞:浙西詞心斠原舉證 嚴迪昌 新妝不為投時豔 劉楊忠  試論文廷式及其詞 馬興榮 笳吹鯤洋,蒼涼詞史 陳邦炎 論蔣鹿潭詞 周篤文 清代詞學復興述評 謝桃坊 略論清代詞論中的尊体之說 楊海明 南宋詞與清代詞學研究中的困惑 陶爾夫 梅里詞緝讀後 吳熊和 論常州詞派生成之文化動因 方智範 劉熙載詞論的哲學智慧 周聖偉 陳洵之詞學理論 林玫儀 王國維論清真詞 蔣哲倫 詩詞文本中的多義與潛能 葉嘉瑩 清人對蘇軾詞的接受及其詞史地位的評定 王水照 論胡適的詞史觀 劉少雄 清代地域性之詞總集與酬唱詞集 饒宗頤 樂府紀聞考 王兆鵬 讀古今詞話札記 鍾振振

Facebook Facebook
Youtube Youtube
Instagram Instagram
twitter Twitter
weibo 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