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年月: 2009年12月

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學術思想篇

鍾彩鈞/主編
平裝300元

本書簡介 明清時期,由於社會政治生活的多元發展,人們的生命力得到更多的解放,對於情理欲的關係也須有新的安排。本論文集收入十篇論文,從學術思想史的角度,說明當時學者對情理欲關係的新的看法與處理態度。晚明思想界充斥著儒家與狂禪的爭論,其發端是王學將天理從屬於主體,開啟了情欲解放的道路,晚明至清代的儒家世界中,對情、意、實踐得到更多的肯定。在佛教方面,節義與其超越是清初佛教界關心的一個主題。另外從小說《西遊補》中,看到佛教對情採取消釋的態度。新入中國的基督教文學則反映了個人靈修與家族延續的衝突,與「即人事明天道」的譬喻方法。 明清各教對情欲的安排有更多關注與討論,但並不是鼓勵縱欲。儒家在情的發動中斟酌是否合理,佛教則入於情中,悟其空而消釋之。在基督教中,理與情欲有較大對立,但仍以為情欲可超越自身而成為對人對神的普遍的愛,或在人情的描寫中也含蘊了對合理情感的肯定。 編者簡介 鍾彩鈞,1954 年生於臺灣屏東。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博士(1987)。曾任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助教(1980‐1982)、講師(1983‐1984)、副教授(1987‐1990)、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1990‐1995)、研究員(1995‐)、兼所長(2006‐)。研究領域為宋明理學。著有《王陽明思想之進展》、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s of Heaven and of Man in the Philosophy of Chu Hsi 、及論文約五十篇。

出版年月: 2009年12月

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文學篇

王璦玲/主編
平裝300元

本書簡介 「情」、「理」、「欲」的關聯,不僅是中國思想史上一項重要的研究項目,亦是明清文學發展中極為關鍵的關切重點。大體言之,在文學上,晚明以來,「尚情論」者主張「以情為本」、「以情絜理」,將「情感」的討論,由「主體論」提昇至「本體論」,企圖與理學家的「理、欲」之辨相抗衡。他們所謂「理從情出」、「理在情內」的理念,揭示出此派論者在情、理關係中「以情為主」的思維向度。而到了清代,總體的藝術思維,卻又有了重新著重「情、理合一」的趨向。這種轉折,隨著議題的聚焦與深度之增強,在文學藝術創作領域中,亦生發了重要的 影響。另外,在思想上也有著類似的現象。這種「情、理兼取」的思想脈絡,雖在主張「性理」的程朱學,與「良知真實體用」的陸王學,展現不同,然對於「人情」、「事理」的重視,則有共同的標記。事實上,「情」、「理」、「欲」等概念的互動,交織成繽紛的光譜,其細節與涵義尚多未經研究,頗值探討。由於由明至清歷史、社會的急遽變動,文化語境與文化生產氛圍等因素的相應變化與刺激,情、理、欲間的關聯,在明清文學的詩文、戲曲、小說創作與評論中,有極為複雜多元的呈現。本集所收十篇論文雖未呈現出其中全部的面向及意義,然而亦有若干研究成果,頗具新意,值得學界參考。我們也衷心希望,在拋磚引玉的誘發下,這些意見,能在「文學」與「思想」的視域中,開發出更多的研究議題,從而有助於彰顯出此一時期文學與思想的特色。 編者簡介 王璦玲 (Ayling Wang) 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美國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系碩士、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副執行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近代社會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研究領域以古典戲曲、文學理論與明清敘事文學為主。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代理所長、捷克查理大學(Charles University)東亞系客座教授。2006 年獲行政院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05 年獲國科會「優等研究獎勵」;1998 年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著有《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畫之藝術性》(1998)、《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及其藝術呈現》(2005);編有《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8)、《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2003)、《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2004)、《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2009)、《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2009)、《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文學篇》(2009);另著有中、英、日論文數十篇。 目錄 導言 王璦玲 假作真時假亦真──一僧、一道眼下的情、慾與理 李豐楙 前七子詩論中情理說特徵及其文學指向 鄭利華 困頓的至情──試論明代士人歸有光的自我觀 張 璉 郝敬「溫柔敦厚」說:一個被遺忘的文學批評理論體系 蔡宗齊 明清間文人的女色品賞與美人意象的塑造 王鴻泰 情慾的詩學──窺探錢謙益柳如是《東山酬和集》 嚴志雄 錢謙益詩詞中的身體寫作及其自我觀述探 楊晉龍 記憶蘇小──由袁枚詩看情欲理的攙合與肆行 廖美玉 「泥傀儡逢場作戲,也只與人同善」──論沈起鳳《紅心詞客四種》中之文人主體與社會視野 王璦玲 清代俠義小說的武打描寫與人體文化──以《三俠五義》與《水滸傳》的比較為主 岡崎由美

出版年月: 2009年6月

隋唐五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下)

蔡長林/主編
平裝580元

本書簡介 傳統的經學史敘事,重視的是經傳分合、注疏存廢、經師著作、學術傳承、學風演變等經學內部問題,至於經學作用於歷史各個層面的思考,就較少涉及。然本書諸篇所考論,已非傳統經學敘事觀點所能囿,而旁及於經學與諸多學門之間的交集與相互影響。例如,經學與政治、經學與法律、經學與文學、經學與史學、經學與思想、經學與古文運動、經學與科舉或經學與其他學術之關涉。概括言之,除了持續對傳統經學內部問題進行探討之外,表述經學作用於歷史的各種形式,是本論文集的一大特色,既有助於隋唐五代經學理解之深入,於經學史縱深之開發,其功亦莫大焉。 導言 蔡長林 六經之道與初盛唐古文創作流程的思考 王基倫 唐人疑經改經述論 陳恆嵩 唐代中葉的文人經說 龔鵬程 敦煌吐魯番經學研究與影響 孫學雷 經疏與律疏 橋本秀美 唐代法律思想的經學背景──《唐律疏議》析論 蔡長林 陸德明的學行和經學思想 黃坤堯 《尚書正義》對《史記》《尚書》說評議之研究 蔡根祥 倫敦所藏斯二七二九號敦煌《毛詩音》殘卷論考 張寶三 王通的研究及其《詩經》學觀探論 楊晉龍 顏師古《漢書注》之《詩經》學初探 田漢雲 韓愈〈詩之序議〉考 .蔣秋華 唐經學家對〈鄉飲酒禮〉之詮釋 史嘉柏 唐代《春秋左傳》學別論 戴偉華 大衍曆《春秋》日食合朔考 陳廖安  《高本漢左傳注釋》孔《疏》杜《注》異義考辨 單周堯 日本足利學校遺蹟圖書館藏《附釋音春秋左傳注疏》考 野間文史 劉知幾之《左傳》學──兼論詩化之史學觀 張高評 呂溫與《春秋學》──唐代新《春秋》學之趨勢 齋木哲郎 陳岳《春秋折衷論》初探 馮曉庭 解經.身分.主體性──《論語筆解》於中晚唐學術思想史上之深層意義 金培懿 《開元占經》所收讖緯文獻考論 黃復山

Facebook Facebook
Youtube Youtube
Instagram Instagram
twitter Twitter
weibo 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