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年月: 2010年9月

新理想、舊體例與不可思議之社會──清末民初上海「傳統派」文人與閨秀作家的轉型現象

胡曉真/著
平裝230元

本書簡介 這本書討論的核心是傳統才女與文人在二十世紀初中國文學轉型時期的生命選擇,以及他們在當時文壇──特別是以上海為中心的文藝圈──留下的文學影蹤。主要的關懷是,被後來的文學史視為傳統文化殘餘物的舊派文體與文人(包括閨秀作家),如何對應上海文壇新興的出版文化,如何重新塑造傳統的美感價值,又如何表現現代城市生活的經驗。相對的,本書也將眼光投向另一批受過傳統訓練的女性,她們自覺的獻身邊地的開發事業,但又同時介入遠在上海的雜誌活動,企圖與當代文壇發生互動。 目 錄 序 言 第一章 秩序追求與末世恐懼──由彈詞小說《四雲亭》看晚清上海婦女的時代意識 第二章 閨情、革命與市場── 一個閨秀作家切入民初文壇的例子 第三章 新理想、舊體例與不可思議之社會──清末民初上海文人的彈詞創作 第四章 文苑‧多羅‧華鬘──王蘊章主編時期(1915-1920)《婦女雜誌》 中「女性文學」的觀念與實踐 第五章 知識消費、教化娛樂與微物崇拜——《小說月報》與王蘊章的雜誌編輯事業 第六章 杏壇與文壇──清末民初女性的教育與文學志業 參考書目

出版年月: 2010年5月

從文士到經生─考據學風潮下的常州學派

蔡長林/著
平裝500元

作者簡介 蔡長林,臺灣澎湖人,一九六八年生,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專研中國經學史、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春秋學。 著有《論崔適與晚清今文學》、《常州莊氏學術新論》等,主編有《晚清常州地區的經學》、《隋唐五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校訂《翼教叢編》。另有〈唐代法律思想的經學背景──《唐律疏議》析論〉、〈乾嘉道咸經學采風──讀《經學博采錄》〉等論文二十餘篇。 本書簡介 本書立足於經學史與學術史結合的視野,以常州學者群為對象,討論清中葉至晚清民國間,常州學派的學術淵源、學術內涵、傳承演變、身分認同,以及與考據學學風的對應關係等問題。本書的基本論點,首先是轉換視域,不再以晚清今文學為論述前提,而直指常州學派的意義,須落實在清中葉的學術語境來觀察;其次,透過分析莊存與後繼者的學術作為,解析考據學興盛的乾、嘉時期,常州學者所面臨的學術形勢,闡明受到考據學解經方法論的影響,常州學術傳統的經世價值面臨到義理內容與表現形態無法配合的張力,以闡釋由「文士」轉換至「經生」的學風轉變之間,在接受、排拒與融合的過程中,所顯現的學術意義。

出版年月: 2009年10月

中國後現代:先鋒小說中的精神創傷與反諷

楊小濱/著、愚人/譯
平裝220元

作者簡介 楊小濱,生於上海,耶魯大學文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兼任政治大學、清華大學副教授。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美國密西西比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教授、研究職務,及《現代詩》季刊特約主編,《傾向》文學人文季刊特約策劃,中國教育電視台《藝術爭鳴》欄目主持人、策劃。著有《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歷史與修辭》、The Chinese Postmodern 等論著,及其他文學、藝術、電影、文化評論和研究文章。詩集《穿越陽光地帶》獲現代詩社 1994 年度「第一本詩集」獎。另著有詩集《青春殘酷漢語·詩歌料理》、《景色與情節》等。近年亦在北京和台北舉辦攝影個展《後攝影主義:塗抹與蹤跡》。 本書簡介 本書是對八十年代中期興起的中國先鋒小說的系統性理論闡釋與解讀。本書從精神分析、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和解構主義的視角出發,揭示了先鋒小說敘事不確定性中所隱含的對歷史創傷的訴說,從而闡發了語言形式革命的政治意義。同時,本書把本土的後現代置於全球和二十世紀中國的現代性體系中予以考察和清理,重新闡述了後現代理論在當代中國(共存的)歧誤與必要。在文學史的意義上,本書探討了先鋒小說如何通過挖掘現代經典作品中自我解構的因素,質疑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建立絕對主體的主流敘事模式,並由此形成了一種反諷的、自我瓦解的敘事範式。在這樣的理論和文學史框架裡,本書著重解讀了余華、殘雪、徐曉鶴、馬原、格非和莫言六位作家的小說作品。

出版年月: 2008年12月

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

林月惠/著
平裝360元

作者簡介 林月惠,1961 年生,臺灣省彰化縣人。臺灣省立臺中師範專科學校畢業,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1988),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1995)。曾任國小教師、嘉義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講師、副教授、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2002-2003)、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哲學思想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06),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宋明理學、中韓儒學比較研究。著有:《陽明「內聖之學」研究》(碩士論文)、《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羅念菴思想之研究》(2005),合編有:《現代儒家與東亞文明:問題與展望》(2002)、《現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宗教篇》(2005)。另有關於宋明理學、中韓儒學,以及其他學術論文數十篇。 本書簡介 本書所收錄的八篇論文,集中以「主題式」的研究,探討宋明理學的重要哲學論題。作者在撰寫上呈現三個特色:一是以宋明理學家的重要哲學「概念」為主(如「一本」、「一體」、「仁」、「體/用」、「見在良知」、「天命流行之體」等),深化其哲學意涵;二是側重學界較少處理的宋明理學家之文本與論點(如馮柯《求是編》、陽明後學「克己復禮」解);三是各篇相關的宋明理學論述,皆根據理學家對經典的詮釋與文本的分析而展開(如《論語》「觀過,斯知仁矣」、「克己復禮」、《傳習錄》、《中庸》首章等)。藉此研究,本書彰顯宋明理學家的諸多論述,皆隱含工夫論上的超越蘄嚮與義理講明的內在辯證,並在此雙向迴旋中,動態地創發豐盈的意義世界。

出版年月: 2006年8月

花間詞論續集

張以仁/著
平裝280元

本書簡介 此書收錄張以仁先生近年有關《花間集》研究論文凡八篇,涉及範圍包括《花間集》較整體性的問題之探討,作品詮釋的多角度商榷,及詞彙研究、作者考辨等話題。提示了考證、訓解、詞彙等幾個研究方向的大領域。從小處入手,大處著眼;深其辨析,重其理據。從固有的學術領域,開發新的研究境界,提供後繼者墾拓馳騁的遠景。 目次 《花間詞論續集》序言 〈花間集序〉的解讀及其涉及的若干問題 《花間集》中的非情詞 從毛先舒的《填詞名解》談到〈南歌子〉的調名 從溫詞〈歸國遙〉「小鳳戰篦金颭艷」句五家注的討論談到注解的態度與方法問題 從溫庭筠〈定西番〉之一的題旨談到若干相關的問題 試論皇甫松的兩首〈浪淘沙〉 溫庭筠詞中的女性稱謂詞彙 從若干事證檢驗溫庭筠的生年之說 引用書目 作者簡介 張以仁 中華民國十九年(1930)生。湖南省醴陵縣人。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中國文哲研究所諮詢委員、臺灣大學中文系及世新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曾任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第一組主任、中國文哲所籌備處設所諮詢委員、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東海大學、東吳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新加坡南洋大學校外考試委員、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訪問教授、中國聲韻學會、文字學會監事及文字學會名譽會員、考試院典試委員、教育部顧問、文藝著作獎評審委員等。主要著作 有專書《國語虛詞集釋》、《國語斠證》、《國語左傳論集》、《中國語文學論集》、《春秋史論集》、《花間詞論集》、《國語引得》及詩集《涵怡集》等,另有關於經學、史學、文學、文獻學、語文學等論文數十篇及詩詞近三千首,多刊載於報章雜誌。曾於民國五十九年獲菲華中正文化優等著作獎;七十七年、七十九年兩度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六十五年、八十三年兩度獲國科會優等研究獎。八十一、八十二年任中華文化基金會講座。任教大學講授的課程,主要有訓詁學、古籍導讀、詞選及習作、《國語》、《左傳》、《花間詞》、溫庭筠詞研究、韋莊詞研究等。同時指導博碩士研究生,多有所成。前後留臺大中文系歷史系專任教職者九人。

Facebook Facebook
Youtube Youtube
Instagram Instagram
twitter Twitter
weibo 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