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年月: 2007年12月

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會通與轉化

李明輝、林維杰/主編
平裝400元

本書簡介 本書研討重點包括哲學方面的比較哲學之一般方法論問題、以西方哲學的概念與架構闡釋儒家思想之利弊得失及其中的詮釋學問題。歷史方面則有西方史學方法論與西方歷史哲學對當代儒學的影響、西方史學家的儒學觀及後現代思潮與儒家史學的關係。宗教方面在探討儒家思想中的超越性與內在性問題、儒家與耶教在近代中國的衝突與融合。 導言 李明輝、林維杰 從康德的「道德宗教」論儒家的宗教性 李明輝 史懷哲論中國思想與儒家倫理學 羅哲海 (Heiner Roetz) 實用主義、儒家思想與中國民主──郝大維與安樂哲「儒家民主」說的省思 楊貞德 墨子刻的儒學觀 黃克武 衛禮賢對儒學的攝取──與理雅各和馬克斯‧韋伯相比較 夏瑞春 基督教和儒家思想傳統中的人性問題再思 張慶熊 言道‧友道‧天道──從三條明末耶穌會上古傳說型證道故事看天儒異同 李奭學 明清間入華傳教士對靈魂論的介紹 張西平 牟宗三與德勒茲──當代思潮中兩種後康德的形上學重構 萬胥亭 主觀與客觀解釋──徐復觀文史論述中的詮釋學面向 林維杰 當代新儒學體用不二論的突破與純粹力動觀念的提出 吳汝鈞 儒家關於「孝養父母」之為子女道德本分的四個理據 王慶節 當代臺灣社會儒家倫理的具體實踐者──以一貫道為例 林端 附錄:「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國際研討會座談會記錄

出版年月: 2007年9月

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論集

李豐楙、廖肇亨/主編
平裝400元

本書簡介 在不同宗教傳統的歷史文化脈絡下,傳記文類原本即會發展出不同的敘述結構,而聖傳作為宗教人物的傳記體,更得表現其異於一般歷史人物的宗教人格特質。正史列傳所使用的敘述體例,決定了史家務求史傳人物的「典範性」的敘述性格;而聖傳傳主卻在敘事者的刻意敘述下,展現其異常性、超常性。詩禪關係,則是討論中國文學理論史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傳統研究詩學與佛教關係之際,著重於社會史的層面,也就是作家個人與佛教的因緣與來往,於文學理論層面之討論往往未能深入。從聖傳與詩禪的視野出發,檢視文學與宗教的互動關係,將是學界未來值得努力的方向。 導言 (一) 李豐楙、劉苑如 導言 (二) 廖肇亨 析論僧人傳記的結構:突爾斯的馬丁、努爾西亞的本篤和盧山慧遠 康士林(Nicholas Koss)、謝惠英譯 聖方濟各‧沙勿略賺──從傳教歷史到詮釋策略 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余淑慧譯 比丘尼何以神聖? 于君方、余淑慧譯 漢譯阿含廣律中目連「神足第一」的形象建構:文本多音的敘事分析 丁 敏 王琰與生活佛教──從《冥祥記》談中古宗教信仰與佛教記、傳等相關問題 劉苑如 為亡者願──敦煌儀式文類定義初探 Stephen F. Teiser(太史文)、謝惠英譯 從諸子傳說到道教聖傳──先秦兩漢的老子形及其意義 鄭燦山 許遜的顯化與聖蹟──一個非常化的祖師形象 李豐楙 謝自然傳與謝自然詩──女修成道於神聖與凡俗兩界的意義建構 楊 莉 《金蓮正宗記》的敘述結構分析 張美櫻 通俗小說裡元帥神之形象 二階堂善弘 從《祖堂集》看禪宗詩偈的接受活動 蔡榮婷 從法眼到詩眼──佛禪觀照方式與宋詩人審美眼光之關係 周裕鍇  東坡詩中的般若譬喻 蕭麗華 僧人說夢──晚明叢林夢論試析 廖肇亨

出版年月: 2006年10月

宋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蔣秋華、馮曉庭/主編
平裝400元

本書簡介 本書收錄宋代經學相關研討論文十九篇,以及程元敏先生演講專文〈六二七八號《漢熹平石經‧尚書》殘石字甄偽〉一篇,共計二十篇。討論的議題包括「經學總論」(四篇)、「易經」(二篇)、「尚書」(三篇)、「詩經」(四篇)、「三禮」(一篇)、「春秋」(一篇)、「四書」(三篇)、「孝經」(一篇)。其中論述頗多前人所未發者,如鍾彩鈞:〈游酢的經學思想〉、蘇費翔:〈試論王應麟史學方法與歷史背景〉、黃沛榮:〈由出土文物印證宋人《易》說〉、陳恆嵩:〈黃度及其《尚書說》研究〉、蔣秋華:〈夏僎《尚書詳解》流傳考〉、許華峰:〈陳大猷《書集傳》與《書集傳或問》的學派歸屬問題〉、楊晉龍:〈陸佃與蔡卞的詩經學概念與相關解說之比較研究〉、林慶彰:〈鄭樵的《詩經》學〉、張高評:〈蘇轍《春秋集傳》以史傳經初探〉、小島毅:〈新學再考――《孟子》的經書化與《禮》學〉、舒大剛:〈宋代《古文孝經》的流傳與研究述評。除了彌補歷來學者關於宋代經學研究的疏略之處外,也未後續學者勾勒岀値得跡循的新議題與新方法,對於關注宋代學術暨經學研究的學者而言,可謂極有助益。 導言 馮曉庭 六二七八號《漢熹平石經‧尚書》殘石字甄偽 程元敏 游酢的經學思想 鍾彩鈞 朱熹的經書解釋方法 土田健次郎 葉適的經學 黃開國 試論王應麟史學方法與歷史背景 蘇費翔 由出土文物印證宋人《易》說 黃沛榮 伊川《易傳》的政治理念 曾春海 黃度及其《尚書說》研究 陳恆嵩 夏僎《尚書詳解》流傳考 蔣秋華 陳大猷《書集傳》與《書集傳或問》的學派歸屬問題 許華峰 歐陽修、王質以「情」、「理」說《詩》的歷史意義 李家樹  陸佃與蔡卞的詩經學概念與相關解說之比較研究 楊晉龍 鄭樵的《詩經》學 林慶彰 朱子《詩集傳》引文考 朱杰人 論朱熹的禮學觀 彭林 蘇轍《春秋集傳》以史傳經初探 張高評 新學再考──《孟子》的經書化與《禮》學 小島毅撰、金培懿譯 「性善」與「良知」──理學家對孟子兩個核心概念的詮釋 楊儒賓 「慎獨」本義新證 廖名春 宋代《古文孝經》的流傳與研究述評 舒大剛

出版年月: 2005年12月

湯顯祖與牡丹亭(上下)

華瑋/主編
平裝650元

本書簡介 本書為「湯顯祖與《牡丹亭》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發表之論文結集,以晚明戲曲家湯顯祖(1550-1616)的經典名劇《牡丹亭》為焦點,探討相關的學術議題。書中收論文二十八篇,依主要內容概分為五大方向:一、湯顯祖及其文藝思想;二、《牡丹亭》論析;三、《牡丹亭》評點;四、《牡丹亭》的回響;五、《牡丹亭》與劇場藝術。既有針對長久以來莫衷一是的戲曲史爭議(如湯沈之爭、《牡丹亭》拗喉捩嗓)的重新思考,也深度闡發了一直以來少有人論及的材料與議題(如《玉茗堂丹青記》《續牡丹亭》《才子牡丹亭》)。對於湯顯祖之交遊、詩文、思想、劇論,與《牡丹亭》之結構、主題、人物、音樂、演出、批評、影響等各方面,皆有創發新見,可以說進一步開展了湯顯祖與明清至現當代之戲曲、文學與文化的研究。 目錄 出版說明 導言 華 瑋 【壹】湯顯祖及其文藝思想 再說「拗折天下人嗓子」 曾永義 湯顯祖交遊和詩文創作年代考略 吳書蔭 理無情有說湯翁 葉長海 試論《臨川四夢》的文學淵源 趙山林 論湯顯祖劇作與劇論中之情、理、勢 王璦玲 【貳】《牡丹亭》論析 愛情與時代的辯證──《牡丹亭》中的憂患意識 柯慶明 杜麗娘在花園── 一個時間的地點 張淑香 「睡情誰見?」──杜麗娘、玫瑰公主和溺愛父親的煩惱 Wilt L. Idema 伊維德 著 王宇根 譯 「田」與「園」之間的張力──關於《牡丹亭‧勸農》 田曉菲 【參】《牡丹亭》評點 明人對《牡丹亭》的評點批評及其傳播功用 朱萬曙 徐肅穎刪潤《玉茗堂丹青記》新探 根ケ山徹 《才子牡丹亭》對理學賢文的哲學、歷史和文學批判 江巨榮 一陰一陽之謂道──《才子牡丹亭》的評注話語及其顛覆性 商 偉 論《才子牡丹亭》之《西廂記》評注 Stephen H. West 奚如谷 著 孫曉靖 譯 【肆】《牡丹亭》的回響 《牡丹亭》在《桃花扇》中的回歸 Stephen Owen 宇文所安 重身與分身──明末戲曲中的「魂旦」 Judith Zeitlin 蔡九迪 著 李雨航 譯 挑燈閒看馮小青──論兩部馮小青戲曲對《牡丹亭》的「拈借」 Catherine Swatek 史愷悌 著 戴聯斌 譯 從《續牡丹亭》看清初對《牡丹亭》的接受 華 瑋 蔣士銓筆下的湯顯祖與江南文人──讀《臨川夢》 大木康 《牡丹亭》與《紅樓夢》──他們怎樣寫情 劉夢溪 遊園驚夢,古典愛情──現代中國文學的兩度「還魂」 王德威 【伍】《牡丹亭》與劇場藝術 〈遊園驚夢〉集說 陸萼庭 從撓喉捩嗓到歌稱繞樑的《牡丹亭》 洪惟助 沈湯之爭的歷史觀照 周 秦 《審音鑑古錄‧牡丹亭》折子戲的改編與表演 李惠綿 梅蘭芳對《牡丹亭》的詮釋 鄭培凱 如何檢測崑劇全本復原的意義 王安祈 從〈驚夢〉〈尋夢〉到《如夢之夢》──談古今劇場兩個居然照應的時空觀 林鶴宜

出版年月: 2004年12月

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上下)

王璦玲/主編
平裝600元

本書簡介 本書為本所「明清文學與思想」研究系列的論文結集,展現了海內外十六位專家學者有關「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的集體研究成果。全書多數論文集中在討論作者或論述者,他們對於主體自我的自我認知,與這種主體意識所可能引發的「作為」。在討論「文學」與「思想」這兩條主線時,我們分析的重點,不僅聚焦於「主體意識」在「存在」上所可能產生的意義,也延伸到了環繞在這些思想者他們四周,構成他們內心世界的「社會」,討論種種因此產生的意義關連。為了釐清論文與主題的相關性,本書將論文所涉及的研究領域與方式,分為五類加以說明:一、「主體性的追求」;二、「主體呈現」;三、「不完整的主體呈現」,即所謂「主體的滲透」;四、「個體地位」;五、「個體困境」,或廣義的「自我建構」的過程。總體而言,本書成功地將一項屬於學界所逐漸重視之議題,以「文學」與「思想」之跨學科研究角度與研究基礎,從「藝術表現」與「思想論述」這兩方面加以探討,彰顯出明清時期文學與思想的特色,並於實際之成果中,啟導出若干值得繼續深入之方向。 目錄 導言 王璦玲 旅遊、臥遊與神遊 ——明代文人題「瀟湘」山水畫詩的文化思考 衣若芬 從李夢陽詩集檢驗其復古思想之真實義 簡錦松 明清詞學中東坡詞情的論證與體悟 劉少雄 「情欲」與「教化」——以《古今小說》卷一為材料 大木康 誰的主體意識?湯顯祖?還是杜麗娘? 鄭培凱 晚明女性主體意識的萌動及其悲劇命運——以《金瓶梅》為中心 黃 霖 出身與修行——明末清初「小說之教」的非常性格 李豐楙 從「解經」到「經解」——明末耶穌會神話型證道故事初探 李奭學 國難與士人的性別焦慮——從明亡之後有關貞節烈女的話語說起 黃衛總  自我技藝與性情、學問、世運——從傅柯到錢謙益 嚴志雄 聖嘆之繼聲——從周昂《增訂金批西廂》看清代戲曲評點中主體意識之發展 華 瑋 以填詞立傳——清代史傳性/傳記性劇作之主體展現與敘事策略 王璦玲 蘋蘩日用與道統倫理─論《兒女英雄傳》 胡曉真 吳趼人《恨海》創作之主體性 胡志德 晚清小說的性別、主體與困境 黃錦珠 京劇梅派藝術中梅蘭芳主體意識之體現 王安祈

Facebook Facebook
Youtube Youtube
Instagram Instagram
twitter Twitter
weibo 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