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年月: 1999年12月

傳承與創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

鍾彩鈞/主編
平裝600元
精裝700元

緒言 【文學類】 溫庭筠詞中的女性稱謂詞彙……………………………………………張以仁 從〈刺客列傳‧荊軻傳〉看《史記》的敘事特色與成就……………王靖宇 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李豐楙 況周頤《宋人詞話》考--兼論此書與《歷代詞人考略》之關係…林玫儀 五四文人在上海:另類的劉吶鷗………………………………………彭小妍 明清傳奇戲劇敘述中之語言使用與結構形成…………………………王璦玲 北宋題仕女畫詩析論……………………………………………………衣若芬 女性文學想像與晚明變局--論《天雨花》中的父女傳承…………胡曉真 身體與記憶:論六朝志怪中的性別變亂……………………………劉苑如 【哲學類】 儒家天命觀與其涉及的問題……………………………………………戴璉璋 儒家與民間信仰的關係:以湛甘泉《參贊事略》為例………………鍾彩鈞 《論語》「宰我問三年之喪」章中的倫理學問題……………………李明輝 一本與一體:儒家一體觀的意涵及其現代意義………………………林月惠 Chinese Hermeneutics as Apologetics: Tai Chen's Mencian Normalivity Within Human Desire…………………………………………………… 黃俊傑 【經學類】 熊十力論讀經應有之態度………………………………………………林慶彰 焦廷琥《尚書申孔篇》初探……………………………………………蔣秋華 論《詩問略》之作者與內容……………………………………………楊晉龍 溫庭筠詞中的女性稱謂詞彙 張以仁 從〈刺客列傳‧荊軻傳〉看《史記》的敘事特色與成就 王靖宇 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 李豐楙 況周頤《宋人詞話》考--兼論此書與《歷代詞人考略》之關係 林玫儀 五四文人在上海:另類的劉吶鷗 彭小妍 明清傳奇戲劇敘述中之語言使用與結構形成 王璦玲 北宋題仕女畫詩析論 衣若芬 女性文學想像與晚明變局--論《天雨花》中的父女傳承 胡曉真 身體與記憶:論六朝志怪中的性別變亂 劉苑如 儒家天命觀與其涉及的問題 戴璉璋 儒家與民間信仰的關係:以湛甘泉《參贊事略》為例 鍾彩鈞 《論語》「宰我問三年之喪」章中的倫理學問題 李明輝 一本與一體:儒家一體觀的意涵及其現代意義 林月惠 Chinese Hermeneutics as Apologetics: Tai Chen's Mencian Normalivity 黃俊傑 熊十力論讀經應有之態度 林慶彰 焦廷琥《尚書申孔篇》初探 蔣秋華 論《詩問略》之作者與內容 楊晉龍

出版年月: 1998年8月

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華瑋、王璦玲/主編
平裝800元
精裝1000元

本書為本處「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八十六年六月十、十一日)之論文結集,書中收錄了臺灣與海外從事戲曲研究之重要學者的論文計二十五篇,論述範圍涵蓋元代南戲、明人改編的戲文與北雜劇、明清雜劇與傳奇、清代地方戲以及當代戲曲創作,探討了曲學與中西戲劇理論、明清戲劇現象專題、明清劇作家及作品、婦女與明清劇壇、明清戲曲表演藝術等中心議題。總體而言,本論文集匯整了當前海內外有關明清戲曲研究的具體成果,描繪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戲曲研究的豐富圖像,展現了戲曲史、戲劇文學、中西文藝美學、性別、文化、表演、音樂等多元的研究取徑與關注面向,在探索戲曲作為融合文學、音樂、舞蹈之綜合藝術的意義上具有開拓性的價值。 從戲曲論說「中國現代歌劇」 曾永義 中國之戲曲美典 高友工 明清戲曲演藝論 葉長海 明清傳奇藝術呈現中之「主体性」與「個体性」 王璦玲 論明清傳奇敘事的程式性 林鶴宜 試論李漁評《金批西廂》的曲論史意義 顏天佑 明人改本戲文通論 孫崇濤 Text and Ideology: Ming Editors and Northern Drama West,StephenH. 關於南戲和傳奇歷史斷限問題的再認識 孫玫 試論明代家樂 齊森華 清代全本戲演出述論 陸萼庭 目連戲:文人與民間 劉禎 《誠齋雜劇》藝術之探討 蔡欣欣 《五倫全備記》新探 吳秀卿 《浣紗記》的創作年代及版本 吳書蔭 湯顯袓研究若干問題之我見 周育德  「畫中人」故事系列中的「畫」與「情」 張靜二 明清戲曲界中的李漁之特異性 岡晴夫 論《桃花扇》的創作歷程及其思想意蘊 吳新雷 Female Talent and Female Virtue Idema,WiltL. 明清婦女劇作中之「擬男」表現與性別問題 華瑋 兼扮、雙演、代角、反串 王安祈 從《荊釵記》《琵琶記》台本析探《審音鑑古錄》的表演美學 李惠綿 「滾調」再探 李殿魁 崑曲的《賜福》與台灣北管的《天官賜福》 洪惟助、高嘉穗、孫致文

出版年月: 1998年5月

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

鍾彩鈞/編
平裝600元
精裝700元

本書為「劉蕺山學術思想研究計畫」另一項成果﹐係由本處邀請學者就本計畫相關課題撰寫論文﹐諸篇論文皆經討論、審查、修改的程序而後定稿。本書對蕺山哲學的重要課題、蕺山在思想史上的地位與意義﹐都有進一步的討論﹐要旨在以新的視角重新發掘蕺山思想的豐富意義﹐以供當代哲學的參考。在哲學與思想史的論文之外﹐本書並開闢新的論題﹐如蕺山的經學、實學、史學、講學、殉道等﹐以釐清蕺山身為清流領袖的磨難﹐對時代風氣的鉅大影響﹐以及領導一代學術的地位。書後有〈劉蕺山學術思想研究的現況〉與〈劉蕺山研究論著目錄〉兩篇附錄﹐是對蕺山研究既有成績的檢討﹐足供學者參考。 劉嶯山的人學思想 蒙培元 劉蕺山的氣論 莊耀郎 從劉蕺山對王陽明的批評看蕺山學的特色 楊祖漢 劉宗周實踐功夫探微 古清美 劉蕺山論惡之根源 李明輝 劉宗周的改過思想 何俊 關於「善之意向性」的問題之釐清與探討─以劉蕺山哲學為核心的展開 林安梧 劉宗周與明代理學的基本走向 崔大華 蕺山心學與晚明思潮 黃宣明 理性本體的重建─劉宗周的心性之辯 楊國榮 劉蕺山論「未發已發」─從「觀念史」的考察談起 林月惠 劉宗周與《大學》 林慶彰 劉宗周《論語學案》研探 蔣秋華 劉蕺山與黃梨洲的孟子學 鍾彩鈞 補天之石─劉宗周《中興金鑑錄》研究 陳剩勇 劉宗周的實學 詹海雲 證人會、白馬別會及劉宗周思想之發展 孫中曾  死生與義理─劉宗周與高攀龍的承諾 楊儒賓 清初蕺山南學與夏峰北學之交涉 陳祖武 清初蕺山南學與夏峰北學之交涉 陳祖武 唐君毅 牟宗三先生對劉蕺山哲學的研究 楊祖漢 台灣學者對劉蕺山學術思想的研究- 哲學理論及其他 鍾彩鈞 台灣學者對劉蕺山學術思想的研究- 功夫論及學術史 古清美 大陸學者對劉蕺山學術思想的研究 詹海雲

出版年月: 1996年11月

儀式、廟會與社區

李豐楙、朱榮貴/編
平裝450元
精裝600元

本論文集原為國科會「道教與民間文化」的整合型計畫,與文哲所規劃籌辦的年度國際性會議合併舉行,擴大邀請學者,針對其中的重要課題作較集中的討論。其中有關早期道教史的問題,或較弘觀地探討中國宗教;或從儒家「教」的觀點思考教化與信仰的關係,探究儒家教義是否也曾經由「擬似宗教」的形式表現出來;或探討「儒宗神教」在臺灣兩三百年中如何發展?又如何衍變?從中反映出臺灣宗教史上的一些現象;或則針對區域內的寺廟神與社區的關係,從其中的信仰形成、祭祀圈內的信仰行為等作較深入的調查,期望理解其社會、宗教的雙重意義;或則對於神祇的研究,反映出不同的信仰現象及人們對於不同神明的態度;或則有關儀式的調查,涉及國人面對集體或個人的宗教情境,如何以儀式行為加以解決,及面對死亡這一關卡時,所出現的喪藏儀式又有何意義;或則有關道教與民間文化的關係,乃涉及道教信仰如何深入民間社會,並與原本既已存在的宗教意識之間的互動關係。 欒巴與張天師 柳存仁 文昌崇祀與台灣的書院和道德勸化研究之一 江日新 台灣民間宗教中所呈的孝道 朱榮貴 鸞堂宣講的傳統與變遷 陳兆南 台灣鸞堂的起源及其開展 王見川 從鸞堂到儒宗神教 王志宇 從正宗書畫社這個案例談乩是什麼 宋光宇 The Wayward Phoenix? Katz,PaulR. 主母廟與庄頭廟的互動關係 陳志榮 「人、神、地」所建構的信仰場域初探 李秀娥 宗教與性別文化 黃美英 略論台灣漢人社群的厲鬼信仰 林富士 神聖的試煉 游謙 台南舊廟運籤的初步研究 丁煌  道教與民間醫瘵文化 張珣 道教齋儀與喪葬禮俗複合的魂魄觀 李豊楙 分離與交會的時空 江宜展 天師道教團的罪觀及其仙德思想 王天麟 由祭祀看中國宗教的分類 祁泰覆

出版年月: 1996年6月

詞學研討會論文集

林玫儀/編
平裝500元
精裝600元

本書為本處「詞學主題計畫」成果之一,該計畫由本處研究員林玫儀主持,參加學者有本處諮詢委員饒宗頤教授、張以仁教授、助研究員劉少雄及海外學者葉嘉瑩教授、吳熊和教授、嚴迪昌教授。在計畫進行中,本處曾於 1995 年在上海舉辦詞學研討會,會議由本處主辦,而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負責會務。與會學者數十人,發表論文二十五篇:張以仁〈溫庭筠菩薩蠻詞的聯章性〉、鄧喬彬〈彈指詞淺嘗〉、徐培均〈言情之妙品──試論納蘭性德詞〉、朱德才〈略論納蘭容若情詞〉、喻朝剛〈評價迦陵詞的幾個問題〉、高建中〈略論樊榭詞〉、嚴迪昌〈半緣詞:浙西詞心斠原舉證〉、劉揚忠〈新妝不為投時豔──黃景仁竹眠詞評議〉、馬興榮〈試論文廷式及其詞〉、陳邦炎〈笳吹鯤洋,蒼涼詞史──論新蘅詞〉周篤文〈論蔣鹿潭詞〉、謝桃坊〈清代詞學復興述評〉、楊海明〈略論清代詞論中的尊體之說〉、陶爾夫〈南宋詞與清代詞學研究中的困惑〉、吳熊和〈梅里詞緝讀後── 兼論梅里詞派及浙西詞派的形成過程〉、方智範〈論常州詞派生成之文化動因〉、周聖偉〈劉熙載詞論的哲學智慧〉、林玫儀〈陳洵之詞學理論〉、蔣哲倫〈王國維論清真詞〉、葉嘉瑩〈詩詞文本中的多義與潛能──兼論張惠言與王國維說詞的兩種不同方式〉、王水照〈清人對蘇軾詞的接受及其詞史地位的評定〉、劉少雄〈論胡適的詞史觀〉、饒宗頤〈清代地域性之詞總集與酬唱詞集〉、王兆鵬〈樂府紀聞考〉、鍾振振〈讀古今詞話札記〉。除主題計畫之成員各就原訂題目撰寫論文外,其餘參與學者全以清詞為題,對推展清詞研究,意義重大。 溫庭筠菩薩蠻詞的聯章性 張以仁 彈指詞淺嘗 鄧喬彬 言情之妙品 徐培均 略論納蘭容若情詞 朱德才 評價迦陵詞的幾個問題 喻朝剛 略論樊榭詞 高建中 半緣詞:浙西詞心斠原舉證 嚴迪昌 新妝不為投時豔 劉楊忠  試論文廷式及其詞 馬興榮 笳吹鯤洋,蒼涼詞史 陳邦炎 論蔣鹿潭詞 周篤文 清代詞學復興述評 謝桃坊 略論清代詞論中的尊体之說 楊海明 南宋詞與清代詞學研究中的困惑 陶爾夫 梅里詞緝讀後 吳熊和 論常州詞派生成之文化動因 方智範 劉熙載詞論的哲學智慧 周聖偉 陳洵之詞學理論 林玫儀 王國維論清真詞 蔣哲倫 詩詞文本中的多義與潛能 葉嘉瑩 清人對蘇軾詞的接受及其詞史地位的評定 王水照 論胡適的詞史觀 劉少雄 清代地域性之詞總集與酬唱詞集 饒宗頤 樂府紀聞考 王兆鵬 讀古今詞話札記 鍾振振

出版年月: 1995年6月

中國現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民族國家論述

中國文哲所編委會/編
平裝260元
精裝350元

1993 年 12 月中國文哲研究所首度舉辦中國現代文學研討會,副標題訂為「寫實之外」,發表的論文涵蓋晚清、五四和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的研究,一則是正視現代文學研究上寫實批評的傳統,一則是企圖另闢蹊徑,開創研究的格局。現代文學的發展由晚清過渡到五四,是絕然的斷裂,還是有延續的軌跡可循?現代文學「感時憂國」的主題已是耳熟能詳,評家如何重新詮釋?臺灣新文學發端時,在殖民政府統治之下,文人的「感時憂國」有何不同表現方式或不同面貌?凡此皆為本次會議發表論文關懷的重心。本會議論文集收錄臺灣、大陸、香港及美、日、捷克學者共十六篇論文及一篇主題演講,涵括博遠,討論深入,為治中國現代文學者之重要參考論文集。 現代性與中國現代文學 李歐梵 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的重新評價 王德威 梁啟超與《新小說》 林明德 以看一幅畫的方式來讀《孽海花》 葉凱蒂 清未明初言情小說的類型特徵 陳平原 張資平的戀愛小說 彭小妍 邊緣的抵抗 楊澤 鉛筆的戀愛,汽車的共和國 藤井省三 海、母愛與自戀 黎活仁 吳組緗的風格與結構 Kral,Oldrich 論《虹》 是永駿 哈哈鏡中的映象 馬森 談「自由文藝論辯」 尉天驄 絕對大眾原則與現代文學諸流派的困境 劉再復 于無聲處聽驚雷 陳萬益  不為人知的龍瑛宗 林瑞明 楊守愚小說的風貌及其相關問題 許俊雅

Facebook Facebook
Youtube Youtube
Instagram Instagram
twitter Twitter
weibo 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