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年月: 2005年12月

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

王璦玲/著
平裝500元

本書簡介 本書內容係以晚明至清初之戲曲與劇論發展為歷史觀察之重點,針對此時期戲曲之「審美構思」及其「藝術呈現」進行系列研究。作者首先從晚明至清初審美意識之轉化中,分析出其間所涉及之「觀念」轉換,與各階段論議的重點及意義,以作為理解此一時期戲曲與劇論發展的基礎。而在從事此種整體觀照與考察之後,作者進一步從此一時期所興盛的幾種劇類,如「才子佳人劇」、「歷史劇」、「抒懷寫憤雜劇」、「風流劇」與「公案劇」等,擇出若干樣本,試圖深入探索其中有關「審美意識」與「藝術呈現」間之多元變化與相應發展。此項研究所涉及之範圍,包涵六十餘部明清劇作,除了若干經典名著,還論述到一些鮮為人知的劇本。而在分析此項要點的同時,作者亦從歷史現象之角度,歸納出晚明清初戲曲審美意識轉化的幾種主要趨向,即:「性理化」、「案頭化」、「個體建構化」、「世情化」與「專業化」。由於從事於此一系列議題之探究,研究者必須顧及「審美意識」之歷史成因,與「藝術呈現」面對社會群體時雙方之互動,因此其研究不僅應著力於劇本與相關理論之細讀與詮釋,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亦可能將其研究觸角,延伸至戲曲演出與當時社會情境間關係之探討,使作家與作品之意義與價值,能被放置於文化史、思想史,甚至社會史的發展脈絡中,加以考量。在這一層意義上,文學批評的工作,實際已兼有了若干文化研究的功能。 作者簡介 王璦玲 (Ayling Wang) 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美國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系碩士、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代所長。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所長,捷克查爾斯大學東亞系客座教授,研究領域以古典戲曲、文學理論與明清文學為主。一九九八年以研究戲曲美學之系列論文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著有:《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畫之藝術性》(臺北:台灣書店,1998)、《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及其藝術呈現》(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及論文多篇,編有:《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8)、《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 意識與社會──文學篇》(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

出版年月: 2005年7月

錢謙益之「詩史」說與明清易鼎之際的遺民詩學(英文本)

嚴志雄/著
平裝80元

本書簡介 Qian Qianyi’s Theory of Shishi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s Qian Qianyi’s (1582-1664) vision for the poetics of Ming loyalism: shishi,“poet-historian” or “poetry-history.” Qian’s theory of shishi synthesizes paramount values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ical and poetic traditions. Although he draws heavily on ancient intellectual and literary precursors, his purpose is not to restore the values of antiquity. Qian strives, rather, to demarcate a poetic space for Ming loyalism, a space and value Qian no doubt desires to share with the Ming loyalists; and to devise, for this line of writing, a hermeneutic strategy for his contemporaries and posterity. We will expose elements of this theory in a close reading of an important essay that Qian wrote in 1656, “Hu Zhiguo shi xu” (Preface to Hu Zhiguo’s Poetry), and an examination of related literary,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Despite its brevity, this essa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critically and polemically, in the contexts of Ming poetics and the Ming-Qing dynastic transition. More specifically, it not only reflects the general literary temperament of the Ming remnants, but it also provides a critical apparatus with which to approach the kind of poetry Qian himself labored over in his later years, which became his most celebrated. We argue that Qian’s essay can be seen as targeted at the Ming loyalists and their sympathizers, in their day and in the future. A promise to the loyalists and a guide to posterity, the message can be interpreted on three levels. First, it issues an assurance: Qian assures the Ming loyalists that posterity will remember them, through their writings, just as the Ming people remember the Song loyalists. It is meant to impress on every loyalist the urgent necessity to record. Second, there is a summons: Qian urges the Ming loyalists to write shishi, the most effective record of their times. Third, Qian offers a reading strategy for posterity: read between the lines to flesh out the Ming loyalists’ intent as embodied in those “subtle words.” For the loyalists, Qian’s promise is an immortality secured by writing a particular kind of verse, in a time when the loyalists were marginalized and had no authority except in the realm of literature. The writing of “Hu Zhiguo shi xu” might be an act of self-redemption on Qian’s part, too. Qian knew if he could inscribe his own name on the monument of the loyalists, posterity would form a more favorable impression of him, and save him from the disgrace he had to bear in his mortal life. Keywords: Qian Qianyi poetics of Ming loyalism “Hu Zhiguo shi xu” shishi Ming-Qing transition 錢謙益之「詩史」說與明清易鼎之際的遺民詩學 中文提要 本文探論錢謙益 (1582-1664) 於明亡以後所倡之「詩史」說,剖析此一詩歌美學體系與明遺民情境之關係。錢氏詩史說之一大特色,端在結合中國史學傳統之褒貶觀與詩學傳統之美刺觀而為明遺民詩學點撥出一種「微言」式的修辭與喻意策略。就創作言,此一語言策略容許了抒情主體在詩篇中寄託一己之情思與乎經驗,亦賦予了載體在歷史記憶、政治及社會批評上重要的使命及功能。就詮釋言,具有詩史性格的詩篇要求讀者積極挖掘詩人於字裡行間所寄寓之情志與「大義」。 本文將環繞錢謙益順治十三年 (1656) 所撰〈胡致果詩序〉一文展開論述,探究詩史與中國傳統史學、經學、詩學之關係,追蹤詩史在唐代、宋代、宋元之際及明代所歷經的發展,最後聚焦於明清易鼎之際的歷史、政治情勢及明遺民詩人的創作特色與集體訴求。錢氏〈胡致果詩序〉一文篇幅雖不長,卻是探論明遺民詩學與情境的重要文獻,藉之並可進窺錢氏晚年所作詩文的企圖與成就。 本文認為,錢氏〈胡致果詩序〉的讀者對象為明朝遺民及當時後世同情於遺民的文士。明清改朝換代之際,明遺民被逼或自願處於政治權力之外,特立獨行,其抱持者,為對前朝的記憶、認同與自我的價值、信念。詩史為一「見證」及「存在」美學,遺民藉之可將當代重要歷史、政治事件及己身之遭際、感慨筆之於文,傳之於世。而史學傳統的褒貶觀及詩學傳統的美刺觀在中國文化中地位崇高,亦為此時此地的書寫行動注入了超越實際政權的強韌力量。由是觀之,「立言」一途,亦可「不朽」,歌詩一藝,不能以小技目之。詩史於此端,遂亦具有對抗政治、命運的深沉意味。政權轉移之際,形勢險危。錢氏詩史說主微言大義,無異提供一種較為隱晦的修辭策略,在語犯時忌的陰影下,詩史性的書寫或多或少發揮著一種保障的功能。錢謙益的詩史說緊扣遺民處境建立,且述說之際,儼然以遺民自居。這也許是一種建構「意欲形象」的努力。世人咸知,錢氏身事明清二朝,為「貳臣」。錢氏通過詩史論述而以遺民形象出現,或欲洗刷其「貳臣」的 歷史污點?或欲賦其未遂之志? 關鍵詞:錢謙益 明遺民詩學 〈胡致果詩序〉 詩史 明清之際 作者簡介 嚴志雄 美國耶魯大學博士(1998 年),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領域:明清文學。

出版年月: 2004年6月

觀看、敘述、審美―唐宋題畫文學論集

衣若芬/著
平裝350元

本書簡介 一幅圖畫,勝過千言萬語。題畫詩,便是以文字道出圖畫中存在與不存在的千言萬語。 本書析論唐宋題畫詩中「觀看」的行為、「敘述」的筆法,以及「審美」的意識。作者審視題畫文學的研究方法,回顧並檢討題畫文學的研究史;並且以「人像畫」、「仕女畫」、「詩意圖」的題畫詩為例,由其間開展的繪畫觀念與美學思想,探求「唐宋變革」的精神本質。 目錄 觀看、敘述、審美──中國題畫文學研究方法論之建構 題畫文學研究概述 晚唐五代題畫詩的審美特質 寫真與寫意:從唐至北宋題畫詩的發展論宋人審美意識的形成 北宋題人像畫詩析論 北宋題仕女畫詩析論 宋代題「詩意圖」詩析論──以題「歸去來圖」、「憩寂圖」、「陽關圖」為例 附錄:題畫文學研究知見錄(1911-2003) 作者簡介 衣若芬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輔仁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韓國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招聘教授,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曾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研究領域為題畫文學、蘇軾研究、宋代文學、中國詩畫藝術。 學術論著有《蘇軾題畫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年)、《赤壁漫游與西園雅集── 蘇軾研究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1 年)。與曾棗莊教授等合著《蘇軾研究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年)、與劉苑如博士合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 年)。另著有小說《踏花歸去》(臺北:林白出版社,1989 年)、《衣若芬極短篇》(臺北:爾雅出版社,1991 年)。散文《青春祭》(臺北:九歌出版社,1995 年)。編撰《文房之美》(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87 年)、《梵谷》(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88 年)、《觀人──面具底下的祕密》(臺北:人合物力出版社,1993 年)。

出版年月: 2004年5月

現代新儒學之省察論集

劉述先/著
平裝270元

本書簡介 本書共收十四篇文章與一篇訪談錄。頭兩篇由方法、形上、踐履等三個視域論當代新儒家的轉型與展望,並對波士頓儒家作出回應。接著的四篇繼續探討我近年關注的全球倫理的各個面相,有進一步的反省與探索。我的另一個主要關注在現代新儒學的研究。這一組也有三篇文章,倒像是三部曲,最重要在綜合各家之說提出了一個「三代四群」的架構。 由當代新儒家倒溯回北宋張載「天道性命相貫通」的思想,再上溯從發展觀點看《周易》時間哲學與歷史哲學的形成,轉回到當代有強烈宇宙論欣趣的方東美思想,並提議在方先生與牟宗三先生的哲學之間作一融通。最後深入探討哲學分析與詮釋,以具體例證說明做中國哲學研究的方式,並對儒家思想作出了開拓的嘗試。訪談錄中包括了一些最新的想法足資參考之用。 作者簡介 劉述先,江西吉安人。1934 年生於上海,臺灣大學哲學系文學士、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南伊利諾大學(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哲學博士。曾任東海大學副教授、南伊利諾大學哲學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客座講座。著作有《新時代哲學的信念與方法》、《文化哲學的試探》、《生命情調的抉擇》、《中國哲學與現代化》、《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黃宗羲心學的定位》、《文化與哲學的探索》、《中西哲學論文集》、《大陸與海外─傳統的反省與轉化》、《儒家思想與現代化》、《理想與現實的糾結》、《傳統與現代的探索》、《當代中國哲學論》、《儒家思想意涵之現代闡釋論集》、Understanding Confucian Philosophy: Classical and Sung-Ming、Essentials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 Philosophy 等書,英文論文也有好幾十篇。

出版年月: 2003年8月

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

華瑋/著
平裝370元

本書簡介 本書分上、下二編,上編探討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從情欲書寫、擬男表現、性別反思、男女平權、家國關愛等角度,闡述明清婦女劇作之內容、思想特點與藝術特色;並有專章討論女曲家劉清韻今存之十二種劇作。下編探究明清婦女之戲曲批評,除概論其特點外,主要分析清初婦女批評《牡丹亭》之作,亦即《三婦評本》與《才子牡丹亭》在戲曲評點史上之突出表現。 全書共十章,作者透過文本分析,結合明清戲曲傳統、社會文化與女曲家個人身世及歷史背景,勾勒出明清婦女在中國戲曲史上鮮為人知的創造與傳播者之積極角色,填補了中國古典戲曲研究的空闕。本書在披露罕見原始資料(如《才子牡丹亭》)與提出新的議題方面,有助於學界更全面地觀照中國古典戲曲與明清婦女文學之豐富內涵。 作者簡介 華瑋 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比較文學碩士、博士。曾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講師,太平洋路德大學助教授、副教授。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專研中國古典戲曲與明清文學。著有《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2003)及中英文學術論文二十餘篇,編輯點校《明清婦女戲曲集》(2003)與《才子牡丹亭》(2003),並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8)。

出版年月: 2002年3月

馮友蘭哲學生命歷程

金春峰/著
平裝380元

本書簡介 馮友蘭先生係「五四」後蜚聲海外的哲學與中國哲學史家,其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新理學》及《中國哲學史新編》七卷。馮先生一生哲學生涯豐富多彩,曲折複雜,經歷了自我喪失和自我回歸的痛苦過程,留下了豐富的哲學遺產與深刻的人生經驗與啟示,極其珍貴。馮先生是本書作者的研究導師,但本書並不對先生空泛地頌揚,而是對其哲學思想進行有深度的分析剖析,既肯定又批評的作品;體現的是一自由開放的學風。本書將帶著讀者和馮先生一起,重新經歷二十世紀中國的歷史與哲學歷程,深入瞭解馮先生哲學思想及中哲史的種種問題、困境和出路,極富知識性與啟發性。 作者簡介 金春峰,男,一九三五年生,湖南邵陽人,北京大學哲學系學士及中哲史碩士。歷任人民(中央)出版社編審(教授級)、哲學編輯室主任;兼《中國哲學》副主編與《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常務副主編、中國文化書院導師。一九八八至一九八九年,任新加坡東亞哲學所高級研究員;一九九○至一九九八年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訪問研究;一九九九年後,歷任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客座研究員、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客座教授,現任佛光大學哲學研究所客座教授。專著:《漢代思想史》、《周官之成書及其反映的文化與時代新考》、《哲學:理性與信仰》、《朱熹哲學思想》、《「五四」後思想、人物論集》(與劉笑敢等合著)、《周易經傳梳理與郭店楚簡思想新釋》。

Facebook Facebook
Youtube Youtube
Instagram Instagram
twitter Twitter
weibo 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