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毓瑜

鄭毓瑜

合聘研究員

2014 - 第58屆教育部學術獎
2013 - 胡適紀念講座
2013 - 《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獲國科會出版補助
2011 - 臺灣大學教學優良獎
2010 - 臺灣大學教學優良獎
2009 - 臺灣大學教學優良獎
2009 - 臺灣大學特聘教授
2008 - 《文本風景》獲臺灣大學傑出專書獎與國科會出版補助
2008 - 2011 國科會「傑出學者研究計畫」補助
2007 - 臺灣大學教學優良獎
2002 - 2005 國科會研究傑出獎
2002 - 臺灣大學教學傑出獎
2001 - 臺灣大學教學優良獎
2000 - 臺灣大學教學優良獎
1999 - 臺灣大學教學優良獎
1998 - 1999 Fulbright Scholar Fellowship及國科會第三十六屆出國研究獎助
1994 - 國科會研究優等獎

研究領域: 中國文學批評、六朝美學、賦學研究


Email : yycheng at ntu.edu.tw

我的研究歷程如果以學術論文發表年月計算,應該始於在《中外文學》發表的第一篇學術論文〈詩歌創作過程的兩種模式──「詩緣情」與「詩言志」〉(11卷9期,頁4-19,1983年2月),這篇論文以陳世驤教授(Prof. Shih-Hsiang Chen)關於中國「抒情傳統」的相關論文為出發點,重新檢討所謂「言志」與「抒情」觀念;此後,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或中國「抒情傳統」成為我的主要研究項目,尤其是探尋二十世紀中葉以來,如何因為「現代」意識的萌發,重新設定與想像古典文學觀念,以至於可以連貫古今,甚至形成中西對話。在1949年兩岸分治之後,相對於海峽對岸中文學界因為政治情勢而致偏向於語言學及近現代文學為主的發展,台灣中文學界在國學與比較文學雙重背景下茁長且延續四十餘年的「抒情傳統」論述,可以說是今日漢學或華文文學領域中非常特出與值得珍惜的成果。

歷年的研究主題從「情境美學」出發,關懷「性別」、「身體」乃至於「空間」、「連類(correlative thinking)」,這一系列研究都聚焦在「越界」的問題,包括如何詮釋傳統詩學中的「身/心」、「物/我」、「意/言」之間的關係,如何處理「古/今」與「中/西」在用語、地域、文化之間的關聯;而我認為「連類」與「譬喻」,可以說是實現這些越界功能的感知與思考架構,正是在「連類」、「譬喻」的架構上,我們形塑身體主體以及天人相參與的宇宙觀,乃至於由此已知的「類應」世界觀去面對十九世紀下半葉西方未知的新世界。我希望可以在長久關注古典發源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文學傳統在巨變的帝國晚期,如何重新理解或建構文化認知與行動架構。我企圖呈現作為內部支撐的傳統思考框架,會如何因為知識體系內部的分合或時空變遷而進行架構重設。於是,由「文學」、「文章」而追溯至於「天文」、「人文」或「文明」這一系列相關於「文」的種種觀念與體現的環境脈絡──我們權稱為古典「人文」傳統,就成為我近年來討論與研究的議題。

  • 2014.1 - 迄今 國科會人文處諮議委員
  • 2009.8 - 迄今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 2012.1 - 2015.12 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執行委員
  • 2011.1 - 2013.12 國科會人文處「文學一」學門召集人
  • 2008.8 - 2011.7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系主任暨所長
  • 2006.1 - 2008.1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執行委員
  • 2003.8 - 2006.7 臺大文學院語文中心主任

  • 鄭毓瑜。1984 年 6 月。《六朝文氣論探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鄭毓瑜。1990 年 6 月。《六朝藝術理論中之審美觀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 鄭毓瑜。1983 年 2 月。〈詩歌創作過程的兩種模式──「詩緣情」與「詩言志」〉。《中外文學》。11 卷 9 期。頁 4-19。
  • 鄭毓瑜。1983 年 8 月。〈李東陽的詩論〉。《中外文學》。12 卷 3 期。頁 153-163。
  • 鄭毓瑜。1985 年 10 月。〈比較句中的「如」「似」「比」的問題〉。《幼獅學誌》。18 卷 4 期。頁 143-159。
  • 鄭毓瑜。1985 年 11 月。〈文心雕龍的辭氣論〉。《臺大中文學報》。創刊號。頁 409-426。
  • 鄭毓瑜。1985 年 8 月。〈劉勰的原道觀〉。《中外文學》。14 卷 3 期。頁 119-132。
  • 鄭毓瑜。1986 年 6 月。〈賈島事蹟考辨──附詩題「令狐相公」考〉。《國立編譯館館刊》。15 卷 1 期。頁 201-206。
  • 鄭毓瑜。1988 年 5 月。〈由宗炳論山水畫之「暢神」談司空圖詩品的評鑑特色〉。《中外文學》。16 卷 12 期(第十二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專號)。 頁 51-67。369-389。
  • 鄭毓瑜。1991 年 6 月。〈六朝書論中的審美觀念〉。《臺大中文學報》。4 期。頁 307-340。
  • 鄭毓瑜。1992 年 10 月。〈六朝文學審美論探究〉。《中外文學》。21 卷 5 期。頁 77-125。
  • 鄭毓瑜。1994 年 6 月。〈知音與神思──六朝人周旋交錯的生命情識〉。 《臺大中文學報》。6 期。頁 217-258。
  • 鄭毓瑜。1994 年 6 月。〈試由修禊事論蘭亭詩、蘭亭序「達」與「未達」 的意義〉。《漢學研究》。12 卷 1 期。頁 251-273。
  • 鄭毓瑜。1995 年 12 月。〈由話語建構權論宮體詩的寫作意圖與社會成因〉。 《漢學研究》。13 卷 2 期。頁 259-274。
  • 鄭毓瑜。1997 年 4 月。〈神女論述與性別演義──以屈原、宋玉賦為主的討論〉。《婦女與兩性學刊》。8 期。頁 55-75。
  • 鄭毓瑜。1998 年 5 月。〈齊梁文學論爭中的典律反思〉。《臺大中文學報》。 10 期。頁 209-240。
  • 鄭毓瑜。2000 年 3 月。〈直諫形式與知識份子──漢晉辭賦的擬騷、對問系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6 期。頁 151-212。
  • 鄭毓瑜。2000 年 12 月。〈文學典律與文化論述──中古文論中的兩種原道觀〉。《漢學研究》。18 卷 2 期。頁 285-318。
  • 鄭毓瑜。2001 年 3 月。〈明清之際辭賦作品的哀江南論述──以夏完淳大哀賦為端緒的討論〉。《清華學報》。新 31 卷 1.2 期合刊。頁 1-36。
  • 鄭毓瑜。2002 年 12 月。〈流亡的風景──〈遊後樂園賦〉與朱舜水的遺民書寫〉。《漢學研究》。20 卷 2 期。頁 1-28。(後經改寫,題為〈從「遺民」到「新民」──朱舜水與〈遊後樂園賦〉〉。2014 年 12 月。收錄於高嘉謙、鄭毓瑜編《從摩羅到諾貝爾:文學.經典.現代意識》。頁 63‐79。 臺北市:麥田。)
  • 鄭毓瑜。2003 年 9 月。〈詮釋的界域──從詩大序再探抒情傳統的建構〉。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3 期。頁 1-32。
  • 鄭毓瑜。2004 年 12 月。〈身體時氣感與漢魏抒情詩──漢魏文學與楚辭、 月令的關係〉。《漢學研究》。22 卷 2 期。頁 1-34。
  • 鄭毓瑜。2006 年 12 月。〈身體表演與魏晉人倫品鑑──一個自我體現的角度〉。《漢學研究》。24 卷 2 期。頁 71-104。
  • 鄭毓瑜。2006 年 12 月。〈連類、諷誦與嗜欲體驗傳譯──從七發的療疾效能談起〉。《清華學報》。新 36 卷 2 期。頁 399-425。
  • 鄭毓瑜。2006 年 12 月。〈抒情、身體與空間──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一個反思〉。《淡江中文學報》第 15 期。頁 257-272。
  • Cheng, Yu-yu (2007). "Bodily Movement and Geographic Categories: Xie Lingyun’s “Rhapsody on Mountain Dwelling” and the Jin-Song Discourse on Mountains and River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emiotics vol. 23。1-4。 pp.193-219。(後經增補,中文稿題為〈身體行動與地理種類──謝靈運〈山居賦〉與晉宋時期的「山川」、「山水」論述〉。2008 年 6 月。《淡江中文學報》。第 18 期。頁 37-70。)
  • 鄭毓瑜。2009 年 3 月。〈重複短語與風土譬喻──從詩經「山有……隰有……」、「南有……」重複短語談起〉。《清華學報》。39 卷 1 期。頁 1-29。
  • 鄭毓瑜。2010 年 3 月。〈替代與類推──「感知模式」與上古文學傳統〉。 《漢學研究》。28 卷 1 期。頁 35-67。
  • 鄭毓瑜。2011 年 3 月。〈類與物──古典詩文的物背景〉。《清華學報》。 新 41 卷 1 期。頁 3-37。
  • 鄭毓瑜。2011 年 6 月。〈「文」的發源──從「天文」與「人文」的類比談起〉。《政大中文學報》。第 15 期。頁 113-142。(後由 Emily Sun 翻譯,英文題為 “The Origins of Wen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 Proceeding from the Analogy between the ‘Pattern of Heaven’ and the ‘Pattern of Humans.’” The Yearbook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Vol. 57 (2012): 191-212.)
  • 鄭毓瑜。2011 年 12 月。〈1870 年代中、日漢詩人的視域轉換──以博物知識、博覽會為認知框架的討論〉。《淡江中文學報》。第 25 期。頁 95-130。
  • 鄭毓瑜。2014 年 3 月。〈聲音與意義──「自然音節」與現代漢詩學〉。 《清華學報》。新 44 卷第 1 期。頁 163-189。
  • 鄭毓瑜。2015 年 3 月。〈從「姿」到「 (之)」──由「力動往復」詮釋陳世驤的詩說〉。《清華學報》。(已通過審查之待刊稿。)

  • 鄭毓瑜。1987 年 4 月。〈漢代至六朝「比興」觀念的演變及其所形成的審美論點〉。《文學評論》第 9 集。頁 37-57。臺北市:黎明。
  • 鄭毓瑜。1988 年 5 月。〈由「神與物遊」至「巧構形似」──劉勰的形神說及其與人物畫論形神觀念之辨析〉。《文心雕龍綜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頁 369-389。臺北市:學生。
  • 鄭毓瑜。1990 年 1 月。〈阮籍的音樂審美觀〉。《文學與美學》。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頁 65-84。臺北市:文史哲。
  • 鄭毓瑜。1992 年 8 月。〈再評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比興、 物色」與「形似」:由文心雕龍看情景交融論的芻形〉。《中國文學批評》 第一集。呂正惠、蔡英俊主編。頁 309-318。臺北市:學生。
  • 鄭毓瑜。1992 年 8 月。〈先秦禮(樂)文觀念與文學典雅風格的關係〉。 《中國文學批評》第一集。呂正惠、蔡英俊主編。頁 145-182。臺北市:學生。
  • 鄭毓瑜。1993 年 11 月。〈試論公讌詩之於鄴下文士集團的象徵意義〉。《魏晉南北朝文學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輯。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主編。頁 393-437。臺北市:文津。
  • 鄭毓瑜。1995 年 11 月。〈觀看與存有──試論六朝由人倫品鑒至於山水詩的寓目美觀〉。《中國文學理論與批評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市: 新文豐。
  • 鄭毓瑜。1996 年 12 月。〈賦體中「遊觀」的型態及其所展現的時空意識- -以天子游獵賦、思玄賦、西征賦為主的討論〉。《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主編。頁 411-432。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 鄭毓瑜。1999 年 12 月。〈美麗的周旋──魏晉「神女論述」的模擬與轉化〉。 《辭賦文學論集》。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頁 309-342。南京:江蘇教育。
  • 鄭毓瑜。2000 年 2 月。〈歸反的回音──漢晉行旅賦的地理論述〉。《中國文哲專刊》17 期「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衣若芬、劉苑如主編。頁 135-192。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鄭毓瑜。2002 年 12 月。〈東晉建康論述──名士與都城的相互定義〉。《中國文哲專刊》27 期「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頁 199-236。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鄭毓瑜。2003 年 2 月。〈採蓮女與男洛神──陳子龍。柳如是擬古賦作與六朝流風〉。《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廖蔚卿敎授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頁 215-256。臺北市:里仁。
  • 鄭毓瑜。2003 年 8 月。〈市井與圍城──南朝建康宮廷文化之一側面〉。 《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公義篇)。熊秉真主編。頁 135-168。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
  • 鄭毓瑜。2005 年 9 月。〈從病體到個體──體氣與早期抒情說〉。《儒學的氣論與功夫論》。楊儒賓、祝平次編。頁 417-459。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鄭毓瑜。2009 年 10 月。〈舊詩語的地理尺度──以黃遵憲《日本雜事詩》 中的典故運用為例〉。《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王璦玲編。頁 251-292。臺北:漢學研究中心。(後又收入 2012 年 11 月。《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吳盛青、高嘉謙主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後又由 Jack W. Chen 及 Yunshuang Zhang 翻譯為英文。2013 年 5 月。《譯叢》 (Renditions)雜誌第 79 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
  • 鄭毓瑜。2013 年 11 月。〈晚清民初的「文學」情境──「多義性」的掙扎與「文法/句讀」的拉鋸〉。《文學經典的傳播與詮釋: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林玫儀主編。頁 137-182。臺北市:中央研究院。

  • 鄭毓瑜。1988 年 6 月。《六朝文氣論探究》(臺大《文史叢刊》第 79 種)。 182 頁。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 鄭毓瑜。1996 年 3 月。《六朝情境美學綜論》。226 頁。臺北市:學生。1997 年 12 月、2014 年 1 月再版。《六朝情境美學》。226 頁。臺北市:里仁。
  • 鄭毓瑜。2000 年 8 月。《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238 頁。 臺北市:里仁。2006 年 6 月再版。上海:三聯。
  • 鄭毓瑜。2005 年 12 月。《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343 頁。 臺北市:麥田。
  • 鄭毓瑜。2012 年 9 月。《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市:聯經。2014 年 8 月再版。
  • 鄭毓瑜。2014 年 12 月。《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增訂版)》。 444 頁。臺北市:麥田。

  • 鄭毓瑜編。1998 年 10 月。《少年詩經》(少年經典系列 1)。臺北市:漢藝色研。
  • 鄭毓瑜。2005 年 9 月。《中國文學研究的新趨向──自然、審美與比較研究》。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鄭毓瑜。2011 年 7 月。《文學典範的建立與轉化》。臺北市:學生。
  • 高嘉謙、鄭毓瑜編。2014 年 12 月。《從摩羅到諾貝爾:文學.經典.現代意識》。臺北市:麥田。

  • 鄭毓瑜。2004 年 9 月。評介《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 ─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蔡英俊著。2001 年 4 月。臺北市:學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25 期。頁 355-358。
Facebook Facebook
Youtube Youtube
Instagram Instagram
twitter Twitter
weibo 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