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山詩集


點校者簡介 嚴志雄 (Lawrence Yim),美國耶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合聘副教授,專研錢謙益詩、明清文學、文學理論等。 楊權,歷史學博士,原任中山大學出版社總編輯,現任同校中國古文獻研究所研究員(教授)。 近年研究重點為先秦兩漢文獻及明清嶺南文獻,正主持全國高校古籍整理與研究工作委員會重點專案《全粵詩》清代部分之編纂。著有《新五德理論與兩漢政治》,並編訂、出版古籍多種。 本書簡介 函可禪師 (1612-1660),明清之際廣東博羅人,曹洞宗高僧,亦以詩名。 順治四年 (1647),於南京被邏卒搜出違礙詩文,後定罪流放瀋陽,遂為有清一朝流放東北之第一人,論者因亦有「清代第一宗文字獄」之說。函可在瀋事跡之最為人樂道者,厥有二事:一者,開法瀋陽一帶,所謂「說法醫巫閭,七坐道場,全提直指,絕塞罕聞,一時緇白稱佛出世」。一者,於戍所仍吟詠不輟,成詩甚夥,並與「遺老流民」等數十結「冰天詩社」,乃開清初東北文人結社之先河。長久以來,學界對函可的認識相當片面,並無深入研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的詩集《千山詩集》流傳甚稀(乾隆年間曾被禁燬),且向無現代新式標點本行世。因此,本書之編校出版,對明清時期佛教文學、東北流人文學、文化、宗教活動等領域的研究,將有重要的幫助。函可詩集相關文獻題名不一,在函可生前未曾刊刻,僅以各種手抄本的形式流通。康熙四十二年 (1703),嶺南華首臺僧眾匯合各抄本,編纂為一集,題名《千山詩集》,凡二十卷,另補遺一卷,收詩逾一千五百首,各體俱備,蔚為大觀。本書即據此康熙本點校排印。書前冠以編者所撰導論:〈忠義、流放、詩歌——函可禪師新探〉,比較全面地論述了函可詩歌的重要思想內容及特色。

Facebook Facebook
Youtube Youtube
Instagram Instagram
twitter Twitter
weibo 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