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年月: 1995年月

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

李明輝/主編
平裝220元

本書所收入之九篇論文是由本所所推動的「孟子學主題研究計劃」之部分成果。依其內容可分為三組,分別屬通論、心性論和文化觀。孟子思想核心是其心性論,以此為基礎發展出其文化觀,這正符合儒家思想「內聖外王」的思想格局。故本書之分類係以孟子思想的特點為依據。本書之特點為方法之多元性與觀點之開放性。就方法而言,有反對借用西方概念詮釋孟子思想者(安樂哲),亦有借用西方的方法或概念來進行詮釋者,所借用之概念包括分析哲學(信廣來)、詮釋學(蔣年豐)、康德(李明輝)、海德格(袁保新)等。就觀點而言,固有相證互補者,亦有分歧對立者。對於這些觀點,我們均存其異,而不強求同。由此也可看出孟子思想的豐富意函、以及廣闊的詮釋界域,這也是我們推動「孟子學主題研究計劃」所秉持的基本態度。 孟子: 士的自覺 杜維明 孟子哲學與秩序的未決性 Ames,RogerT. 孟子心性論的再反思 劉述先 《孟子‧告子上》第六章疏解 信廣來 《孟子》知言養氣章的義理結構 李明輝 盡心與立命─從海德格基本存有論重塑孟子心性論的一項試探 袁保新 儒家身體觀的原型─以孟子的踐形觀及荀子的禮義身體觀為核心 楊儒賓 孟學思想「興的精神現象學」之下的解釋學側面─從馬浮論師教談起 蔣豐年 孟子思想中道德與文學的關係 林啟屏

出版年月: 1994年11月

第一屆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中國文哲所編委會/編
平裝280元
精裝400元

詞學研究為本處較早發展之重點之一。本處曾於八十二年四月廿二至廿四日舉辦第一屆詞學國際會議,邀請臺灣、香港、大陸、美國、加拿大、英國、新加坡、日本、韓國學者參加,出席者約二百人,共宣讀論文二十三篇,本論文集即為發表論文之修訂稿。論文作者有:方秀潔、王水照、王熙元、包根弟、吳熊和、村上哲見、林玫儀、林順夫、邱燮友、洪惟助、施議對、徐信義、袁行霈、馬興榮、黃文吉、張以仁、楊海明、葉嘉瑩、劉揚忠、蔣哲倫、鍾振振、嚴迪昌、饒宗頤諸位教授。就論文之範圍言,以清詞研究為最多,以內容言,則偏重詞學理論方面,應用美學觀點以評詞者亦不少。鑑於過去之詞學研究多重作品而輕理論,重唐宋而輕元明清,故本次會議之主題,實有開展詞學全面研究之積極意義。 長吉歌詩與詞的內在特質 袁行霈 論詞之格律與音樂之間的關係 徐信義 評王易樂府通論斠律篇,並提出對詞樂研究的幾點意見 洪惟助 談詞中領字 蔣哲倫 歷代詞話的論詞特色 王熙元 宋代詞論研究 楊海明 「漁父」在唐宋詞中的意義 黃文吉 李白<菩薩蠻>探述 邱燮友 試論溫庭筠的一首<荷葉盃>詞 張以仁 論「屯田家法」 施議對 論「蘇門」的詞評和詞作 王水照 從花間詞的女性特質看辛棄疾的豪放詞 葉嘉瑩 南宋長調詞中的空間邏輯 林順夫 論金元明清詞 鍾振振 論陳子龍在詞史上的貢獻及其地位 劉揚忠  論清詞在詞史上之地位 饒宗頤 刻寫情欲--朱彝尊之《靜志居琴趣》 方秀潔 論史承謙及其《小眠齋詞》─兼說清詞流派之分野 嚴迪昌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詞評析論 包根弟 試論況周頤及其詞 馬興榮 鄭文焯手批夢窗詞 吳熊和 《瞿髯論詞絕句》初探 林玫儀 日本收藏詞籍善本解題叢編類 村上哲見

出版年月: 1993年5月

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上、下)

鍾彩鈞/編
平裝1200元
精裝1320元

一九九二年五月二十九日﹐本處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合辦為期四天的「國際朱子學會議」﹐邀請國內外學者數十人﹐分就其專長﹐於朱子的生平、經學、哲學、宗教、教育、政治、史學、文學、藝術和國內外朱子學研究等方面﹐發表精闢論文多篇﹐本書為其結集。本書各篇文章的題材選擇及詮釋角度頗為廣泛而活潑﹐其研究取徑則包括歷史、哲學範疇、比較哲學、學術史等研究方法﹐並重視新研究領域的開發。本書代表最新的朱子學術研究成果﹐對朱子研究的深化及創新有一定的貢獻。  論朱子<觀書有感>詩 陳榮捷 朱熹與福建文化 高令印 朱熹的親屬 陳其芳 朱子先人世系略考 吳長庚 「慶元學禁」中的朱熹 韋政通 朱熹論易「象」與易「理」 林麗真 朱子對傳統經說的態度─以朱子《詩經》著述為例 林慶彰 朱熹的《詩集傳》與儒家的文學社會學 陳昭瑛 《朱子家禮》在韓國之受容與展開 崔根德 How Confucius Himself Understood Principle "he", and Whether Chu Hsi Succeeded in Conveying its Initial Meaning Perelomov,L.S. 有關理學的幾個重要問題的再反思 劉述先 論朱子哲學的理學定位與其內涵的圓融和條貫問題 成中英 朱熹哲學思想之「方法」及其實際運用 張永雋 朱熹的實學思想 葛榮晉 朱熹的氣強理弱說及其地位 董金裕 朱熹的理學自然觀 郭信煥 朱熹的心靈境界說 蒙培元  朱熹心性論的重建 馮耀明 論朱熹淳熙初年的心說之辯 陳來 朱熹的人物性論 李愛熙 未發已發論之縱貫 張立文 朱熹的倫理思想 黎建球 朱子論惡之根源 李明輝 朱子的工夫論 蔡仁厚 <仁說>:朱熹與張栻論仁 田浩 關於朱熹敬說的一個考察 佐藤仁 論朱子的聖賢人格理想 陳俊民 朱子學與現代社會 岡田武彥 試論朱子的「心學」及其現代意義 姜允明 朱熹對儒學哲理化的歷史貢獻 李錦全 朱熹的理氣概念與亞里斯多德的形質概念之比較 孫振青 朱熹哲學餘論 姜廣輝 朱子學與大慧宗杲 荒木見梧 朱熹與《參同契》 柳存仁 朱熹與道教 秦家懿 朱熹、玻爾與太極圖 束景南 朱熹的死生觀 福田殖 Neo-Confucian Education in Chien-Yang, Fuchien, 1000-1400 Lee,ThomasH.C. How to Ensure the Confucian Governing of the People Ubelhor,Monika 朱熹的政治思想 曾春海 朱子對中國歷史的解釋 黃俊傑 從朱子與劉蕺山的心性論分析其史學精神 蔣年豊 朱子《九歌》創意考 王靖獻 唐宋八家朱熹宜佔一席論 饒宗頤 朱子奉同張敬夫城南二十韻析論 張健 朱熹的詩論 黃景進 朱子的文論 何寄澎 Pluralism in the Chu Hsi School Chu,Ron-Guey 朱子學派尊德性道問學問題研究 鍾彩鈞 明代朱子理學的演變 古清美 孫作的思想與朱子學 馬淵昌也 韓國性理學與天命思想 尹絲淳 朱子的人心道心說與退栗的心道心說的比較研究 宋錫球 李栗谷對朱子哲學的詮釋 楊祖漢 朱熹的樂論 蔣義斌  利瑪竇與朱子學 柴田篤

出版年月: 1992年5月

中國文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鍾彩鈞/編
平裝400元
精裝460元

本書係「中國文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學術討論會」、「中國文哲研究的展望國際學術討論會」兩次會議論文的結集。各篇論文係邀請海內外學者﹐針對中國文學、哲學、經學各門類的研究現況加以檢討以及展望﹐以作為本處今後研究發展的參考。本書所檢討的研究現況﹐從學科而言﹐包括對《左傳》、《周易》、《詩經》、《帛書》、《道藏》、石學、唐詩、近代詩、詞學、唐代小說、清代小說、元雜劇、修辭學、儒學、日本漢學的研究;從地域而言﹐則介紹了韓國、日本、俄國等地的漢學研究﹐從人物而言﹐則評價了有關孔子、錢穆、沈崇文的研究。 怎樣閱讀中國敘事文從《左傳》文藝欣賞談起 王靖宇 唐詩文藝學敘說 松浦友久 中國近代詩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蔣英豪 新法看舊詩--台灣七十年代新型說詩方式的檢討 呂正惠 詞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林玫儀 近四十年台港地區唐代小說研究的回顧 王國良 紅樓夢在韓國的影響及研究 崔溶澈 沈從文的《阿麗思中國遊記》: 童話或寫實? 彭小妍 從「一人獨唱」到元雜劇之特徵 金文京 修辭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沈謙 蘇聯研究中國文學理論概況 李福清 《易》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黃沛榮 《詩經》學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林慶彰 比較四位哲學史家對孔子思想的詮釋 傅佩榮 大陸學者對孔子的評價 傅武光 德之行與德之氣─帛書《五行篇》、《德聖篇》論道德、心性與形体的關聯 楊儒賓 戰後台灣關於儒家思想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黃俊傑 錢賓四先生理學研究的檢討 鍾彩鈞  當前《道藏》研究的成果及其展望 李豊楙 石學的展望 葉國良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漢學研究 戴瑞坤 The End of Tang Poetry Studies? Nienhauser,WilliamH. 中國文學的研究的展望 陳慶浩

Facebook Facebook
Youtube Youtube
Instagram Instagram
twitter Twitter
weibo 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