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年月: 2005年9月

翼教叢編

楊菁/點校 蔣秋華、蔡長林/校訂
平裝400元

本書簡介 《翼教叢編》為清 蘇輿所編,此書刊行於光緒二十四年,是蘇輿為維護「正學」所作。甲午戰後,巡撫陳寶箴邀請梁啟超等人講學湖南,梁氏以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為理論根據,並提倡民權、民主、君主立憲、設議院等新穎學說,因而引起了湖南守舊學者王先謙等人的恐慌及不滿,他們認為梁氏等人的新學將破壞傳統的綱常倫理及聖學傳統,並有淆亂學統、破壞風俗民情之虞,因此群起護衛正統學問,對於康、梁的新學諸說紛紛加以反駁辨正。此書即是蘇輿以「翼教」為名,記載了當時守舊學者批駁維新思想的書信、奏摺、論著等,是記載當時湖南新、舊學派論爭,代表守舊學派的重要文獻。由此書可以看出在近代維新過程中,知識份子在學統、政治制度等方面所面臨的抉擇,其各自的立場皆有值得同情與深入探討之處。 點校者簡介 楊菁,臺灣省臺中縣人,一九六九年生,畢業於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班。曾任教東吳大學、萬能科技大學,現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助理教授。著作有專書:《劉寶楠論語正義研究》、《李光地與清初理學》;單篇論文:〈劉寶楠《論語正義》的注疏方法及其特色〉、〈論《朱子全書》與《性理精義》之編纂特色〉、〈張伯行對程朱學的傳佈及其影響〉、〈朱澤澐的朱子學〉、〈乾嘉學者治《論語》之成果〉等;譯作有《論語思想史》(合譯)等。研究專長為論語學、清代學術等。 校訂者簡介 蔣秋華,四川省遂寧縣人,一九五六年生,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副教授。專研經學。著有《宋人洪範學》、《二程詩書義理求》、《沈括─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等。主編有《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合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合編)等近十種。另有學術論文數十篇。 蔡長林,臺灣省澎湖縣人,一九六八年生,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專研經學史、近三百年學術史。著有《崔述經學思想研究》、《常州莊氏學新論》等,主編有《莊綬甲著作集》。另有學術論文十餘篇。

出版年月: 2003年8月

汪喜孫著作集(上中下)

楊晉龍/主編
平裝1200元
精裝1300元

本書簡介 汪喜孫(1786—1848),清揚州府甘泉縣(今江蘇省揚州市邗江縣)人,避九世祖諱,更名喜荀,字孟慈,號荀叔,嘉慶十二年(1807)舉人,以入貲為官,卒於河南懷慶府(今河南省沁陽縣)知府任內。為官清廉盡責,指陳弊病,規畫興利,頗受官民肯定。喜孫為乾嘉學術名儒汪中之後,係當時有名的孝子,一生以發揚家族光榮歷史,宣揚論述其父學術特色與人格特質為志,除整理刊刻其父著作外,更蒐集相關資料,以證實其父學術地位,或駁斥不利其父人格之傳言。 本《著作集》蒐錄所知臺灣與大陸現存汪喜孫的十四種著作及失收之佚文,予以標點校訂整理後,依其性質合併為:《汪孟慈集》、《抱璞齋時文》、《抱璞齋詩集》、《從政錄》、《喪服答問紀實》、《孤兒編》、《尚友記》、《汪氏學行記》、《壽母小記》、《容甫先生年譜》、《汪容甫年表》、《汪荀叔自撰年譜》、《海外墨緣》等十三種及《附錄》一種。 汪喜孫除宣揚家族懿德及汪中學術人格高尚的相關論著外,表達本身思想觀點的著作,對當時學界空言漢宋之別,不知經世實用的習氣,頗多針砭之論;孝親重禮,以為經「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喪祭」、「士大夫居喪,不能守禮,他無足觀矣」,批評當時的社會病態;另外更努力實踐其父無法完成的經世理想,其著作對汪氏家族的歷史與汪中學術人格等及當時學界相關事務的瞭解,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另外汪喜孫與朝鮮學者交往的實況,對中外學術文化交流的瞭解,亦大有助益。 主編者簡介 楊晉龍 臺灣臺南縣佳里鎮番仔寮人,民國四十年生於高雄縣阿蓮鄉郭從箕先生創辦之信興磚瓦場,幼時隨舅父黃玉柱受傳統「漢文」教育;又受陳冠學老師「文學」之指導。省立岡山中學初級部、延平夜補校普通科高級部、臺灣大學夜間部中文系畢業;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水電工、汽車修護工、反循環樁基礎工程技工、護理佐理員、高中國文教師、中文系和語教系兼任講師、研究助理等職,現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一九九七年獲中央研究院年輕研究人員著作獎。專業研究以宋代以後詩經學史、四庫學等相關問題為主,近年則用心於詩經學與宗教經典關係的研究。以多元而寬容、整體而不偏、未瞭解不批判等情境預設,為治學之基本要求。學位論文為《錢謙益史學研究》(周虎林先生指導)、《明代詩經學研究》(張以仁先生與吳宏一先生指導);曾編《中國文哲研究集刊》三至八期及《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另有〈神統與聖統〉、〈四庫學研究的反思〉、〈論《詩問略》之作者與內容〉、〈《詩傳大全》與《詩傳通釋》關係再探〉、〈從《詩經傳說彙纂》到《詩義折中》〉等數十篇論文。

出版年月: 2002年12月

禮經釋例

〔清〕淩廷堪/著 彭林/點校
平裝570元
精裝670元

本書簡介 《儀禮》為儒家原典之一,乃先秦貴族禮儀之匯編,號稱禮學之本原,為漢初所立《五經》博士之一,古稱「禮經」。《儀禮》文古義奧,自古以難讀著稱,西漢以來學者,專以文字訓詁、名物度數疏解《禮經》,致使大義破碎,難得其要,故唐宋以降,治《儀禮》者寥若晨星。清儒淩廷堪《禮經釋例》獨闢蹊徑,著力爬疏、鉤稽蘊涵於《禮經》之禮儀通例,並區之為〈通例〉、〈飲食之例〉、〈賓客之例〉、〈射例〉、〈變例〉、〈祭例〉、〈器服之例〉、〈雜例〉等八類。每類之下,各有細目,全書凡二百四十六例,幾乎覆蓋《儀禮》十七篇之所有儀節。讀之頓覺「經緯可分」,「途徑可躋」,學者可不再苦其難讀。是書為《儀禮》研究之里程碑之作,研讀《儀禮》者當可置之案頭。 點校者簡介 彭林 江蘇無錫人,一九四九年十月生。一九八九年於北京師範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研究導師,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專研中國古代禮學、文獻學、思想史、文化史,近年又涉獵出土簡帛之研究。著有《〈周禮〉主題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儀禮今注今譯》、《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主編《武王克商之年研究》、《經學研究論文選》;點校《周禮疏》、《儀禮注疏》、《觀堂集林》;撰有〈經田遺秉偶拾〉、〈論清人《儀禮》校勘的特色〉、〈始者近情,終者進義—子思學派對禮的理論詮釋〉、〈論《朱子家禮》在朝鮮時代的播遷〉等論文約九十篇。

出版年月: 1999年8月

點校補正經義考(一至八冊)

朱彝尊 著
精裝5600元

《經義考》三百卷為清初朱彝尊所著,收集先秦至清初研究經學的著作,著其作者、書名、卷數、存佚,並引歷代學者之考論,再附以朱氏之按語,為我國最有系統之經學總目錄。唯卷帙龐大,且未施新式標點,學者使用頗感不便。本書以盧見曾刊本為底本,參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四部備要》本,詳加校勘,並加新式標點。翁方綱所作《經義考補正》、羅振玉《經義考校記》和《四庫全書總目》中涉及《經義考》之資料,皆一併附於相關各條目下,以資參證。本書花費三年時間始完成,為研究經學或傳統學術所不可或缺之參考工具書。 【第一冊】 卷 1-34 御注、敕撰、易 許維萍‧馮曉庭‧江永川點校 【第二冊】 卷 35-67 易 馮曉庭‧許維萍點校 【第三冊】 卷 68-104 易、書、詩 馮曉庭‧陳恒嵩‧侯美珍點校 【第四冊】 卷 105-114 詩、周禮、儀禮、禮記 侯美珍‧張惠淑‧黃智信‧汪嘉玲點校 【第五冊】 卷 145-184 禮記、通禮、樂、春秋 汪嘉玲‧張惠淑‧張廣慶‧黃智信點校 【第六冊】 卷 185-224 春秋、論語、孝經 張廣慶‧馮曉庭‧許維萍‧游均晶點校 【第七冊】 卷 225-264 孝經、孟子、爾雅、群經、四書、逸經、毖緯 游均晶‧許維萍‧黃智明點校 【第八冊】 卷 265-300 毖緯、擬經、承師、刊石、書壁、鏤板、著錄、通說 侯美珍‧黃智明‧陳恒嵩點校

出版年月: 1997年6月

劉宗周全集(一至五冊)

戴璉璋、吳光/主編
平裝3600元
精裝4200元

本處自 1994 年 8 月至 1997 年 7 月止,推行為期三年的「劉蕺山學術思想研究計畫」,本書為該計畫成果之一。劉宗周是明末著名的思想家與殉國者,一生著述宏富,約計專著三十多種,此外有文集、詩集、語錄以及編著多種,總計數百萬字,今存者約近二百萬字。本書為本處研究人員與大陸學者合作整理古籍的成果,以吳傑重刻本《劉子全書》、光緒補刻本《劉子全書遺編》為底本,再加上若干新資料,重加整理點校而成。本書將劉宗周著作及相關資料依性質重新分類,編成「經術」、「語類」、「文編」、「裒纂」、「附錄」五冊﹐是目前劉宗周著作最完備的點校本。 第一冊【經術】 周易古文鈔 論語學案 曾子章句 大學古文參疑 大學古記 大學古記約義 大學雜言 第二冊【語類】 人譜‧人譜雜記 讀易圖說‧易衍 孔孟合璧‧五子連珠 聖學喫緊三關 聖學宗要‧證學雜解 原旨‧說‧問答 學言 證人會約‧ 會講申言‧會錄 證人社語錄 第三冊上【文編】 奏疏 揭 書 啟‧檄 第三冊下【文編】 序跋‧記 墓誌銘‧墓表 行狀‧傳‧贊‧祭文 論‧議‧銘‧箴‧考 鄉閒考次等 雜著‧會墨 賦‧詩 第四冊【裒纂】 陽明傳信錄 中興金鑑錄 孔子家語考次 水澄劉氏家譜 明儒學案師說 附錄孟子師說 第五冊【附錄】 子劉子行狀 劉宗周年譜 傳記資料 著述資料

Facebook Facebook
Youtube Youtube
Instagram Instagram
twitter Twitter
weibo 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