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季琳

張季琳

副研究員

2000 - 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勵
2001 - 日本臺灣學會第一屆「日本台湾学会賞」
2004 - 日本交流協會「歷史研究者交流活動」
2008 - 日本住友財團「アジア諸国における日本関連研究助成」

研究領域: 臺灣文學、中日比較文學


Email : jilin at gate.sinica.edu.tw

我的研究專長是日治時期臺灣日語文學,包括臺籍作家的日語文學和旅居臺灣的日籍作家的文學作品。日治時期臺灣日語文學在臺灣文學發展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關鍵地位。這時期既是臺灣現代化的源頭,也是臺灣普羅文學、皇民文學、臺灣讀書市場逐漸形成、臺灣國家主義覺醒的時期。當今之研究以日本殖民地文學──特別是臺灣、朝鮮、中國東北(滿洲)、香港等地的日語文學為主。目前執行國科會「從下村湖人看日治時期在臺的日本人作家」專題研究計畫,期望透過日治時期的報章雜誌,考察當時作家的經歷與意識型態、作品的成立背景、文藝結社的實況、文學雜誌的出版發行,能對日治時期臺灣的文學活動,以及臺、日文化的衝突與交流有比較全面的認識。由於當前國人研究日治時期的臺灣文學才剛起步,嫻熟日文資料,精通日語的研究學者仍是少數,日治時期許多尚待整理考察的臺灣文學遺產,還需要多重視域的拓展,才能呈現豐沛的研究成果。因此,我的長期研究目標,擬繼續積極進行臺灣日語文學史料的蒐集和研究,內容包括日治時期臺灣文化人士的日語文學、日治時期日本文化人士的文藝活動,進而擴展考察中國淪陷區(日本佔領區)日語文學,以及殖民地朝鮮的日語文學等。此外,亦擬針對臺灣、中國與日本文學之交流,考察日本文學、外國文學與臺灣文學的相互影響等相關議題。同時並進行日本現代作家井上靖、村上春樹等作品與現代香港、臺灣、中國文學的交流比較,希望藉此探索臺灣文學尚未被發現的重要議題,進而界定臺灣文學在近代東亞文化史上的價值與定位。

  • 2009.3 - 迄今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 2004.1 - 迄今 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外國人研究員
  • 2008.1 - 迄今 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外國人研究員
  • 2004.1 - 迄今 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社會研究所招聘外國學者
  • 2000.9 - 2009.3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 2003.8 - 2004.1 臺北師範學院社會教育學系兼任教授
  • 1993.8 - 2000.9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助理
  • 1999.6 - 2000.3 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Research Assistant
  • 1996.4 - 2000.3 日本文京女子短期大學兼任教師
  • 1992.4 - 1993.7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約聘研究助理

  • 張季琳,2000,〈台湾プロレタリア文学の誕生──楊逵と「大日本帝国」〉,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亞洲文化研究專攻,東京大學。

  • 張季琳,accepted,邱永漢和林獻堂──關於小說〈客死〉,《書目季刊》,第52卷,第4期。
  •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accepted,〈西川滿的戰後創作活動和日本近代文學史上第二波台灣熱潮〉,《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 張季琳, 2020, “日本における邱永漢文学研究の回顧”, 天理臺灣學報, 29.
  • 藤野彰著,張季琳譯, 2018, “時代の証言者ーー「金儲けの神様」邱永漢”(時代的證言者──「賺錢之神」邱永漢), 臺灣文學史料集刊, 第8輯,頁36-96.
  • 張季琳, 2018, “邱永漢と林獻堂──小說「客死」をめぐって”, 天理台湾学報, 第27号, 43-65.
  • 張季琳,2014,〈張深切和下村湖人的對決:以臺中一中罷課事件為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4(2),121-162。
  •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2011,〈台北電影聯盟的興衰:1930年代現代都市的電影界革命〉,《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1(4),105-120。
  •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2011,〈殖民地臺灣的下村湖人──文教官僚的挫折和教養小説作家的誕生〉,《中國文哲研究通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1(3),171-177。
  •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2010,〈日本文化界與李昂的對話:深廣的日台文化交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3),121-140。
  • 張季琳,2007,〈下村湖人的臺灣經驗和《次郎物語》〉,《中國文哲研究通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17卷第3期,頁1-21。
  • 張季琳,2007,〈日本的臺灣文學研究概述〉,《2006臺灣文學年鑑》(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頁168-174。
  • 張季琳,2007,〈下村湖人的台灣經驗和《次郎物語》〉,《中國文哲研究通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17卷第3期,頁201-221。
  • 張季琳,2004,〈楊逵和沼川定雄—臺灣作家和公學校日本教師〉,《中國文哲研究集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24輯,頁155-182。
  • 島森哲男著,張季琳譯,2003,〈慎獨思想〉,《中國文哲研究通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13卷第2期,頁191-207。
  • 張季琳,2003,〈楊逵和入田春彥—臺灣作家和總督府日本警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22輯,頁1-34。
  • 清水賢一郎著,張季琳譯,2002,〈記憶之書──朱天心《古都》日文版導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12卷第1期,頁173-179。
  •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2001,〈關於我所編輯的《魯迅事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11卷第2期,頁133-139。
  • 阮斐娜(Faye Kleman)著,張季琳譯,2001,〈西川滿和《文藝臺灣》──東方主義的視線〉,《中國文哲研究通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11卷第1期,頁135-145。
  • 張季琳,2001,〈楊逵の魯迅受容〉,《アジア遊学》(東京:勉成出版社),第25期,頁93-126。
  • 張季琳,2000,〈楊逵と沼川定雄──台湾人プロレタリア作家と台湾公学校日本人教師について〉,《中国語中国文学研究室紀要》(東京:東京大學文學部),第3期,頁93-126。
  • 張季琳,1999,〈楊逵と入田春彦──台湾人プロレタリア作家と総督府日本人警察官の交友をめぐって〉,《日本台湾学会報》(東京:日本臺灣學會),第1期,頁143-152。
  • 坂田新著,張季琳譯,1998,〈詩之序議考──古文復興運動的一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8卷第2期,頁143-152。
  •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1998,〈戀愛中的胡適──美國女友艾迪絲‧克利福德‧韋蓮司與中國現代化理論的形成〉,《中國文哲研究通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8卷第1期,頁91-118。
  •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1996,〈《甦醒的臺灣文學》序文──歷史的記憶甦醒時:戰前期臺灣文學研究對日本人的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通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6卷第4期,頁87-94。
  • 張季琳,1996,〈日本的楊逵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6卷第3期,頁77-87。
  •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1994,〈日文版《殺夫》解說〉,《中國文哲研究通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4卷第1期,頁153-166。

  • 張季琳, 2011, “《文藝台灣》時代の邱永漢【日文】”, paper presented at 「日本文学における台湾」國際學術研討會,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會議室: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2011-10-07.
  • 張季琳,2008,〈下村湖人と台湾――憂憤.悔恨〉,發表於「東アジアの中の日本と台湾」研討會,東京: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日本早稻田大學台灣研究所合辦,2008-03。
  • 張季琳, 2006, “〈下村湖人の台湾と《次郎物語》〉”, paper presented at 近現代日本社會的蛻變國際學術研討會,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日本交流協會, 2006-03.
  • 張季琳,2006,〈下村湖人の台湾経験と『次郎物語』〉,發表於「近現代日本社會的蛻變」研討會,台中: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專題研究中心主辦,2006-03。
  • 張季琳, 2006, “〈下村湖人的台灣日記──以短歌為例〉”, paper presented at 「紀念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日記與台灣史研究」研討會, 台中: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 2006-09.
  • 張季琳,2006,〈下村湖人的台灣短歌日記〉,發表於紀念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日記與台灣史研究研討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台灣省諮議會、明台高級中學、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6-12。
  • 張季琳,2005,〈葉陶--臺灣農民運動的「土匪婆」〉,發表於地方菁英與臺灣農民運動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5-07。
  • 張季琳,2004,〈楊逵和「送報伕」〉,發表於第二屆臺灣史學術研討會「歷史視野中的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夏潮聯合會、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4-02。
  • 張季琳,2003,〈楊逵和沼川定雄〉,發表於張文環及其同時代作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臺灣文學館、靜宜大學中文系、臺文系,2003-05。
  • 張季琳, 2001, “〈《決戰臺灣小說集》楊逵作「增産の蔭──呑気な爺の話」をめぐって〉”, paper presented at 日本臺灣學會第三屆學術大會, 東京: 日本臺灣學會, 2001-06.
  • 張季琳,2000,〈日本人看朱天心的《古都》〉,發表於「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學與文化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11。

  • 張季琳, 2000, “《台湾プロレタリア文学の誕生──楊逵と「大日本帝国」》”, 東京: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
  • 張季琳, 1988, “《六朝志怪における観世音信仰──「冥詳記」を中心として》”, 東京: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

  • 張季琳, accepted, “直木賞受賞までの邱永漢──〈濁水溪〉と〈香港〉を中心に【日文】”, editor(s): 《越境する中国文学》編輯委員會, 越境する中国文学:新たな冒険を求めて, pp. 415-441, 日本: 東方書店.
  • 張季琳,2014,〈『文藝台灣』時代の邱永漢【日文】〉,張季琳編,《日本文学における台湾【日文】》,頁87-110,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 張季琳, 2014, “『日本文学における台湾』序章【日文】”, editor(s): 張季琳, 日本文学における台湾, pp. 1-17, 台北: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 張季琳,2013,〈當仁不讓於師:下村湖人和台北高等學校〉,蔡錦堂編,《台北高等學校創立九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93-213,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出版委員會。
  • 張季琳, 2011, “大いなる道を念じてこの島にわたり来し日を思ひつつ淋しいーー下村湖人の憂憤と懺悔【日文】”, editor(s): 黃自進, 《日本の伝統と現在》, pp. 263-285, 台北: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 臺灣總督府公文,張季琳譯,2010,〈李春生、辜顯榮敘勳奏章〉,李明輝編,《近代東亞變局中的李春生》,頁?-?,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張季琳,2008,〈下村湖人及其台灣短歌〉,許雪姬編,《日記與台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頁275-309,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 張季琳,2008,〈葉陶──台灣農民運動的「土匪婆」〉,陳慈玉編,《地方菁英與台灣農民運動》,頁161-197,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 張季琳, 2008, “〈葉陶──台灣農民運動的「土匪婆」〉”, editor(s): 楊逵文學紀念館, 土匪婆V.S.模範母親:楊逵的牽手葉陶, pp. 54-83, 臺南: 楊逵文學紀念館.
  • 張季琳,2006,〈下村湖人の台湾経験と『次郎物語』〉,黃自進編,《〈下村湖人の台湾経験と『次郎物語』〉》,頁503-521,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專題研究中心。
  • 張季琳、古偉瀛,2004,〈李春生相關大事年表〉,李明輝、黃俊傑、黎漢基編,《李春生著作集》,頁219-264,臺北:南天書局。
  • 張季琳, 2002, “〈戰時下の楊逵─「增産の蔭に」をめぐって〉”, editor(s): 藤井省三,黃英哲,垂水千惠, 《台湾の「大東亜戰争」──文学‧メディア‧文化》, pp. 130-143, 東京: 東京大學出版會.
  • 張季琳,2002,〈日本人看朱天心的「古都」〉,李豐楙、劉苑如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頁481-514,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王昶雄著,張季琳譯,張季琳譯,2002,〈燃燒的熱情──觀看「厚生演劇」〉,許俊雅編,《王昶雄全集》第6冊「散文巻五」,頁137-140,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 王昶雄著,張季琳譯,張季琳譯,2002,〈石田三成和王安石〉,許俊雅編,《王昶雄全集》第6冊「散文巻五」,頁133-136,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 王昶雄著,張季琳譯,張季琳譯,2002,〈給先舅父──我的書翰集(一)〉,許俊雅編,《王昶雄全集》第3冊「散文巻二」,頁3-7,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 王昶雄著,張季琳譯,張季琳譯,2002,〈給出征的友人──我的書翰集(二)〉,許俊雅編,《王昶雄全集》第3冊「散文巻二」,頁9-13,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 王昶雄著,張季琳譯,張季琳譯,2002,〈給故郷的妻子--我的書翰集(五)〉,許俊雅編,《王昶雄全集》第3冊「散文巻二」,頁25-28,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 王昶雄著,張季琳譯,張季琳譯,2002,〈給自暴自棄的友人──我的書翰集(三)〉,許俊雅編,《王昶雄全集》第3冊「散文巻二」,頁15-19,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 王昶雄著,張季琳譯,張季琳譯,2002,〈給舞蹈家的友人──我的書翰集(四)〉,許俊雅編,《王昶雄全集》第3冊「散文巻二」,頁21-24,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張季琳譯,2001,〈村上春樹與東亞──作為都市現代化標誌的文學〉,香港中文大學編,《「21世紀中國學術研究前瞻」國際學術研究會》論文集,頁?-?,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 蜂屋邦夫著,張季琳譯,張季琳譯,2000,〈六朝時代宗教與思想之演變〉,衣若芬、劉苑如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頁117-134,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張季琳譯,1997,〈呂赫若與東寶國民劇──自入學東京聲専音樂學校到演出「大東亞歌舞劇」〉,林至潔編,《呂赫若作品研究──臺灣第一才子》,頁265-295,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 張季琳, 1991, “〈王琰の生涯〉”, 《竹田晃教授退官記念東アジア文化論叢》, pp. 161-169, 東京: 汲古書院.

  • 笠原美智子、張季琳、李知宣共著,2011,《日本語基本単語:日中韓英四か国語対照》(日語基本單詞:日中韓英四國語言對照),共270頁,東京:語研株式會社。
  • 張季琳,2009,《台湾における下村湖人――文教官僚から作家へ》,共270頁,東京:東方書店。
  •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張季琳譯,2004,《臺灣文學這一百年》,共330頁,臺北:麥田出版。
  • 張季琳, 2001, 《台湾プロレタリア文学の誕生──楊逵と大日本帝国》, 東京: コンテツワークス株式會社.
  • 笠原美智子、張季琳共著, 1993, 日本語基本單語, 263 pages, 東京: 語研株式會社.

  • 張季琳, 2014, 日本文学における台湾【日文】(日本文學中的台灣), 333 pages, 台北: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 許雪姬主編,張季琳等共同註解,2015,《楊水心女士日記(三)1934年-1942年》,共695頁,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 許雪姬主編,張季琳等共同註解,2014,《楊水心女士日記(二)1930年》,共583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 許雪姬主編,張季琳等共同註解,2014,《楊水心女士日記(一)1928年》,共300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 許雪姬主編、張季琳等共同註解,2013,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二十七)1955年,共504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
  • 許雪姬主編、張季琳等共同註解,2013,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二十六)1954年,共510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
  • 許雪姬主編、張季琳等共同註解,2013,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二十五)1953年,共476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
  • 許雪姬主編、張季琳等共同註解,2012,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二十四)1952年,共378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
  • 許雪姬主編、張季琳等共同註解,2012,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二十三)1951年,共467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
  • 許雪姬主編、張季琳等共同註解,2012,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二十二)1950年,共430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
  • 許雪姬主編、張季琳等共同註解,2011,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二十一)1949年,共472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
  • 許雪姬主編、張季琳等共同註解,2011,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二十)1948年,共530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
  • 許雪姬主編、張季琳等共同註解,2011,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十九)1947年,共615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
  • 許雪姬主編、張季琳等共同註解,2010,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十七)1945年,共446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
  • 許雪姬主編、張季琳等共同註解,2010,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十八)1946年,共468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
  • 許雪姬主編,張季琳等共同註解,2008,《黃旺成先生日記(一)1912年》,共574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 許雪姬主編、張季琳等共同註解,2007,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十三)1941年,共432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
  • 許雪姬主編、張季琳等共同註解,2007,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十四)1942年,共334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
  • 許雪姬主編、張季琳等共同註解,2006,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十一)1939年,共369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
  • 許雪姬主編、張季琳等共同註解,2006,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十二)1940年,共369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
  • 許雪姬主編、張季琳等共同註解,2004,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九)1937年,共423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
  • 許雪姬主編、張季琳等共同註解,2004,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十)1938年,共343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
  • 許雪姬主編、張季琳等共同註解,2004,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七)1934年,共481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
  • 許雪姬主編、張季琳等共同註解,2004,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八)1935年,共458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

  • 張季琳,2006,〈書評:野山嘉正、安藤宏《近代的日本文學》〉,真理大學《國際文化研究》,第2卷第1期,頁107-111。
  •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2002,〈書評:魯迅の仙臺時代──魯迅の日本留學の研究〉,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卷第20期,頁475-479。
Facebook Facebook
Youtube Youtube
Instagram Instagram
twitter Twitter
weibo 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