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瑋芬
研究員
科技部獎勵特殊優秀人才 (2017 -)
日本交流協會專家招聘學者 (2008 -)
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 (2007 -)
國家科學委員會吳大猷紀念獎 (2006 -)
Shibusawa Eiichi Memorial Foundation研究獎助 (2004 -)
國際交流基金會之研究獎助 (2003 -)
「日本思想文化講座」第三屆徵文評選獎 (2002 -)
國家科學委員會甲種研究獎助 (2001 -)
日本交流協會全額獎學金 (1996-1999)
研究領域: 概念史、東亞思想文化交流、近代日本漢學
Email : wfchen at gate.sinica.edu.tw
我在研究所時期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近代日本漢學」,於九州大學提出的博士論文《近代日本と儒教——「斯文會」と「孔子教」を軸として》即是以近代日本組織最龐大、影響力最深遠、歷史也最悠久的漢學社群「斯文會」為主,針對當時最典型的儒教/孔教論述進行全面的討論。
任職中國文哲研究所以來,又從「儒學概念詮釋」的視角,思考近代日本漢學家如何建構其思想體系、又如何申論其儒教論題。我發現如果著眼於近代日本漢學者對傳統儒學語詞的理解和闡釋,以及該闡釋與漢學者所處的歷史語境之相關,更可以凸顯儒學概念在近代日本思想界發生的作用,以及國粹主義、天皇體制、民族主義、與殖民主義之間複雜的辨證關係。因此我嘗試探討與天皇制和西化這兩個基調有關的漢字詞語,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產生的意義變遷,以分析儒學在近代日本扮演的角色與影響,並把握近代日本漢學與傳統儒學之間若即似離、既相續又緊張的關係。因為近代日本漢學者的立說與學術論辯,是以其對儒家經典的實踐為起點,在天皇政體、國民國家的制度和西化浪潮中,一方面傳承自德川儒學的思想體系,又進一步回應當時的政治體制和社會文化現況,展演出新的意義。二○○五年出版的專書《近代日本漢學的「關鍵詞」研究──儒學及相關概念的嬗變》即是圍繞著「近代日本漢學與儒學概念詮釋」這一主題,所完成的研究成果。
由於在以「儒學概念詮釋」來深究日本漢學時,我時時自覺到:儒學文本的分析與詮釋,必須回歸哲學基本問題的思考,乃至於方法論的反思。儒學語彙概念的探究,除了向傳統溯源,尚須往同時代的中國、甚至東亞儒教文化圈尋找對話的基點。尤有進者,日本漢學的研究,還應進入比較哲學的對比視域中,探討儒學所可能具有的普世性價值。因此我將研究視域擴展到近代中國──日本、東方──西方跨文化視野下的概念史研究。主要以「倫理」、「道德」、「自然」、「文明」、「文化」、「宗教」、「哲學」、「理學」、「自利」、「自由」等一系列漢語詞來分析近代日本知識分子早中國一步領受並回應西方文化之際,為何選用這些漢語詞去描述西方近代體制的種種事項,又如何以這些概念共構成一個新式語言環境,傳達和宣揚一種商業發達、科學進步的現代「文明」觀。同時,也進一步以近代中日的知識轉型、及近代中日留洋者的認同及遷異等問題等二個面向,來思考中日兩國在共創共享以漢字為主的文化遺產之際,如何面對前近代跨入近代的種種問題,比較和分析中、日兩國學子透過留洋經驗,在認同、信仰、翻譯事業、學制改革等方面具體的主張,觀察西學東漸的內涵。
- 2005.3 - 2015.3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 2008.10 - 2015.3 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合聘副研究員
- 2008.1 - 5 月 日本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客員研究員
- 1999.10 - 2005.2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 2003.9 - 2005.1 國立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兼任助研究員
- 2003.1 - 2004.1 國立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計畫主持人
- 1999.8 - 2000.8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 1996.4 - 1999.3 日本福岡女學院兼任講師
- 2017.2 - 迄今 陽明大學共同教育中心兼任教授
- 2015.3 - 迄今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 1999.4 日本九州大學 文學博士
- 1996.4 日本九州大學 文學碩士
- 1993.6 國立清華大學 文學士
- 陳瑋芬,1999,〈近代日本と儒教──「斯文會」と「孔子教」を軸として―〉,共210頁,文學研究科中國哲學史研究所,九州大學。
- 陳瑋芬,1996,〈「斯文會」の日本近代漢學に果たした歷史的な役割──明治以降の漢學に關する一考察〉,共130頁,文學研究科中國哲學史研究所,九州大學。
- 陳瑋芬,2017,〈近代化願景與概念的形成──試論近代日本新「文明」概念的意義建構與內涵〉,《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1卷,頁225-270。(THCI)
- 陳瑋芬,2012,〈「哲學」之創譯與演繹──兼論「哲學」與「理學」之辨〉,《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9卷2期。(THCI)
- 陳瑋芬,2010,〈回歸倫理的本質:知「天」與行「仁」〉,《文化研究》,2010年春季刊。(TSSCI)
- 陳瑋芬,2010,〈日本「自然」概念考辨〉,《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6期。(THCI)
- 陳瑋芬,2008,〈西學啟蒙:中村敬宇和嚴復的文化翻譯與會通東西的實踐〉,《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5(1),61-112。(THCI)
- 陳瑋芬,2007,〈西學之子:容閎與新島襄的異國經驗與文化認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0,223-266。(THCI)
- 陳瑋芬,2006,〈關於「東亞」的思考〉,《思想》,4,251-286。
- 陳瑋芬,2004,〈「漢學」、「儒教」、「孔子教」與「支那學」--「儒學」在近代日本的表述及相關的宗教性論爭〉,《新哲學》,3,109-130。
- 陳瑋芬,2004,〈近代日本的漢學私塾、漢學社群與民間祭孔活動--關於近代日本漢學之庶民性特徵的思考〉,《宗教與文化學報》,4,251-286。(THCI)
- 陳瑋芬,2004,〈由「東洋」到「東亞」,從「儒教」到「儒學」-以近代日本為鏡鑑談「東亞儒學」〉,《台灣東亞文明學刊》,1(1),201-232。(THCI)
- 陳瑋芬,2003,〈井上哲次郎對於「忠孝」的義理新詮—關於《敕語衍義》的考察〉,《清華學報》,33(2),399-437。(THCI)
- 陳瑋芬,2003,〈「天道」「天命」「王道」概念在近代日本的繼承和轉化--兼論中日帝王的神聖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3,235-260。(TSSCI)
- 陳瑋芬,2002,〈「道」、「王道」、「皇道」概念在近代日本的詮釋〉,《中山人文學報》,15,107-130。(THCI)
- 陳瑋芬,2001,〈服部宇之吉の「孔子教」論―その「儒教非宗教」說.「易姓革命」說.及び「王道立國」說を中心に―〉,《季刊日本思想史》,59,49-68。
- 陳瑋芬,2001,〈自我的客體化與普遍化 —-近代日本的「東洋」論及隱匿其中的「西洋」與「支那」〉,《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8,367-420。(THCI)
- 陳瑋芬,1998,〈明治以降における「儒教」の變遷― 漢學.孔子教.支那學―〉,《九州中國學會報》,36,91-108。
- 陳瑋芬,1998,〈日本江戶漢學者對道統論的繼承和發展〉,《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5),106-155。
- 陳瑋芬,1997,〈「日本儒學史」の著述に關する一考察―德川時代から一九四五年まで―〉,《中國哲學論集》,23,66-86。
- 陳瑋芬,1996,〈和魂與漢學:斯文會及其學術活動史〉,《原學》,5,368-383。
- 陳瑋芬,1995,〈「斯文學會」の形成と展開―明治期の漢學に關する一考察―〉,《中國哲學論集》,21,86-100。
- 陳瑋芬,2019,〈五四前後關於「孔教」與「國體」之隔空論議──重讀《新青年》與《斯文》〉,《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2 期,頁109-132。(THCI)
- 陳瑋芬,2010,〈「中體西用」、「東道西藝」論的轉折與中日近代女教觀〉,發表於「近現代日中文化交流から見 られる現代性と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模索」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2010-11-13 ~ 2010-11-14。
- 陳瑋芬,2010,〈自然與除魅──近代日本自然觀一考〉,發表於「造化與造物:現實與想望的交織」研討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0-11-26。
- 陳瑋芬,2010,〈理學與哲學之辨:朱子學與近代日本一考〉,發表於東亞中的日本與台湾:日本研究新視野的探討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亞太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亞太研究中心,2010-10-16 ~ 2010-10-17。
- 陳瑋芬, 2009, “近代日本的「文明」論述────「文明」之價值轉換及其實踐”, paper presented at 國科會哲學學門93-97學年研究成果發表會, 佛光大學: 佛光大學, 2009-09-26 ~ 2009-09-27.
- 陳瑋芬,2009,〈教改、翻譯與女權──清末留洋學生與近代化思潮〉,發表於第五屆國際暨全國清代學術研討會,國立中山大學:國立中山大學,2009-06-06 ~ 2009-06-07。
- 陳瑋芬,2009,〈近代「文化」與「文明」概念析辨〉,發表於日本的傳統與現代國際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亞太研究中心,2009-03-05 ~ 2009-03-06。
- 陳瑋芬, 2008, “A Discussion about Inoue Tetsujiro’s and Cai Yuanpei’s contribution to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Ethics in China and Japan(試論井上哲次郎、蔡元培對中日近代倫理學的建構)”, paper presented at Envisioning Japanese and Chinese Philosophical Potentials in the 21st Century, Hong Kong,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08-12-13 ~ 2008-12-14.
- 陳瑋芬,2008,〈東亞、帝國及其週邊〉,發表於區域文化形構與知識生產國際學術工作坊,台南市,成功大學:國立成功大學,2008-11-14 ~ 2008-11-16。
- 陳瑋芬,2008,〈知性與忠誠--由福澤諭吉的文明論談起〉,發表於「非關忠誠?」:辨異與認同的文化與政治,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11-08 ~ 2008-11-09。
- 陳瑋芬,2008,〈近代日本「自然」概念考辨〉,發表於自然概念史工作坊,新竹市,清華大學:清華大學,2008-10-14。
- 陳瑋芬,2008,〈「自然」與“nature”相遇前後--近代日本的「自然」概念探源析義〉,發表於重探自然——人文傳統與文人生活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縣,台南藝術大學:台南藝術大學,2008-06-25 ~ 2008-06-27。
- 陳瑋芬, 2008, “カルチャー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葛藤と變容--近代日中最初の米国留学生の異境・越境・改宗から―”, paper presented at 東アジアの中の日本と台灣學術研討會, 東京,早稻田大學台灣研究所: 早稻田大學, 2008-03-18 ~ 2008-03-19.
- 陳瑋芬,2008,〈西學入眼來--幕末維新的留學生與「漢學」的轉折〉,發表於第五屆日本漢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二松學舍大學21世紀COE卓越計畫,2008-03-28 ~ 2008-03-29。
- 陳瑋芬, 2007, “The Location of Confucian Tradition in Modern Chinese and Japanese University Education-- An Investigation of Inoue Tetsujiro’s and Cai Yuanpei’s Confucian View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knowledge schema and knowledge practices to new epistemologies, Canberra,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2007-12-02 ~ 2007-12-06.
- 陳瑋芬,2007,〈西學啟蒙--中村敬宇和嚴復的文化翻譯與會通東西的實踐〉,發表於東西思想文化傳統中的「自我」與「他者」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台灣大學:台灣大學東亞經典與文化計畫,2007-06-23 ~ 2007-06-24。
- 陳瑋芬,2007,〈由「天下」與「中國」概念的轉型看日本關於國際秩序的度量衡〉,發表於東亞世界中日本社會的特徵國際研討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亞太研究中心,2007-03-15 ~ 2007-03-16。
- 陳瑋芬,2006,〈由東京大學「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建立看近代日本的學術轉型〉,發表於中國哲學建構的當代反思與未來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廣東,深圳大學:深圳大學,2006-12-12 ~ 2006-12-14。
- 陳瑋芬,2006,〈基督教與東方宗教間的兩種抉擇--由容閎與新島襄的宗教觀談起〉,發表於東方文化與現代社會--儒釋道之哲學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2006-11-23 ~ 2006-11-24。
- 陳瑋芬, 2006, “Exotic Experiences and Cultural Identities-A Comparative Study of Yung Wing and Joseph H. Neesima”, paper presented at Trans-Pacific Relations: East A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 University, 2006-09-07 ~ 2006-09-09.
- 陳瑋芬,2006,〈近代日本的「漢學」印記〉,發表於近現代史上日本社會的蛻變國際研討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亞太研究中心,2006-03-16 ~ 2006-03-18。
- 陳瑋芬,2006,〈近代日本「道德」「倫理」概念的生成與發展--與中國的比較〉,發表於「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國際研討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01-12 ~ 2006-01-14。
- 陳瑋芬,2005,〈近代日本「道德」「倫理」概念的生成與發展〉,發表於「禮、倫理與文化認同」國際研討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12-13。
- 陳瑋芬,2005,〈實業與人--張謇的社會救濟事業試論〉,發表於中日近代企業家の文化事業と社會事業--澀澤榮一と張謇の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南通,張謇研究中心:張謇研究中心,2005-05-20 ~ 2005-05-25。
- 陳瑋芬,2005,〈「國語」、「漢語」、以及「日本語」--近代日本的語言論述〉,發表於國科會哲學學門86-92研究成果發表會,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國科會,2005-02-25 ~ 2005-02-26。
- 陳瑋芬,2004,〈近代日本漢學研究的觀點與方法--儒家概念的轉化與嬗變之試論〉,發表於第三屆日本漢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台灣大學: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4-10-29。
- 陳瑋芬,2004,〈熊希齡の社會事業思想--北京•香山慈幼院〉,發表於澀澤國際儒教研究セミナー:比較視野のなかの社會公益事業國際學術研討會,東京市,國際文化會館:澀澤榮一研究會,2004-09-24 ~ 2004-09-25。
- 陳瑋芬,2004,〈明治儒學的民間型態--關於漢學私塾、「斯文會」、與民間祭孔活動的討論〉,發表於明治時代的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杭州市,浙江大學邵逸夫科教館:浙江大學,2004-03-04 ~ 2004-03-05。
- 陳瑋芬,2003,〈井上哲次郎對於「忠孝」的義理新詮--關於《敕語衍義》的考察〉,發表於第二屆日本漢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台灣大學:台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2003-11-03 ~ 2003-11-04。
- 陳瑋芬,2003,〈由「東洋」到「東亞」,從「儒教」到「儒學」--以近代日本為鏡鑑談「東亞儒學」〉,發表於東亞文明研究中心第四次講論會,台北市: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3-07-21。
- 陳瑋芬,2002,〈近代日本漢學者所詮釋的「道」、「王道」、與「皇道」--兼論「王道烏托邦」滿洲國的興與衰〉,發表於東亞文化圈形成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台灣大學:台灣大學歷史學系,2002-06-26 ~ 2002-06-28。
- 陳瑋芬,2001,〈「天命」與「國體」-- 近代日本孔教論者的天命說〉,發表於日本漢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03-16 ~ 2001-03-17。
- 陳瑋芬,2000,〈井上哲次郎與東西洋哲學的交會〉,發表於當代儒學研究計畫小型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03-25。
- 陳瑋芬,1998,〈明治以降における「儒教」の變遷〉,發表於平成九年度九州中國學會大會,佐賀,佐賀大學:九州中國學會,1998-05-24 ~ 1998-05-25。
- 陳瑋芬,1997,〈若手研究者から見た陽明學〉,發表於第三回世界將來世代京都國際陽明學京都會議,京都,國立京都會館:待補,1997-08-02 ~ 1997-08-04。
- 陳瑋芬,1997,〈道統論の日本的展開〉,發表於九州大學第九十三回中國哲學懇話會,福岡市,九州大學:九州大學,1997-07-06。
- 陳瑋芬,1997,〈鹽谷溫晚年的儒學觀與其《台灣遊記》〉,發表於第一屆台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國立成功大學,1997-04-11 ~ 1997-04-13。
- 子安宣邦著,陳瑋芬譯,2007,〈仁齋古義學與激進主義〉,《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 理論篇》,147-160。
- 子安宣邦著;陳瑋芬譯,2007,〈福澤諭吉《文明論之概略精讀》〉,《文化研究》,5,208-235。
- 竹內弘行著,陳瑋芬譯,2007,〈朱謙之的大同思想──關於朱謙之《大同共產主義》《國民革命與世界大同》《到大同之路》三著作之初步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7(1),141-155。
- 子安宣邦著,陳瑋芬譯,2006,〈朱子學與近代日本的形成〉,《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155-168。
- 竹內弘行著,陳瑋芬譯,2006,〈陳虬《治平三議》考〉,《清華學報》,新36(2),345-361。
- 竹內弘行著,陳瑋芬譯,2006,〈書評森紀子著《轉換期的中國儒教運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9,307-313。
- 上里賢一著,陳瑋芬譯,2006,〈琉球對儒學的受容〉,《台灣東亞文明學刊》,3(1),3-25。
- 楊儒賓著,陳瑋芬譯,2005,〈堯天舜日--儒家的な樂園への思い〉,《アジア遊學》,13-17。
- 子安宣邦著,陳瑋芬譯,2004,〈先王之道禮樂焉爾-關於徂徠的禮樂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4(4),49-57。
- 子安宣邦著,陳瑋芬譯,2004,〈仁齋古義學與激進主義〉,《台灣東亞文明學刊》,1,133-144。
- 松浦恆雄著,陳瑋芬譯,2004,〈書評瀨戶宏著《中國演劇二十世紀--中國話劇史概況》〉,《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3,406-409。
- 子安宣邦著,陳瑋芬譯,2003,〈日本祭政一致的國家理念與其成立過程—-以《易‧彖辭》「聖人以神道設教」為主的討論〉,《清華學報》,新33(2),365-376。
- 疋田啟佑著,陳瑋芬譯,2003,〈《韓國文集叢刊》解題(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3(3),157-169。
- 子安宣邦著,陳瑋芬譯,2003,〈日本朱子學是為何事?--貝原益軒與近世知識的成立〉,《東亞儒學:方法與批判》,19-35。
- 子安宣邦著,陳瑋芬譯,2003,〈近代中國與日本及孔子教--孔教國教化問題與對中國的認識〉,《東亞儒學:方法與批判》,177-201。
- 子安宣邦著,陳瑋芬、盧瑞容共譯,2003,〈近代日本「儒教」的表象〉,《東亞儒學:方法與批判》,85-100。
- 疋田啟佑著,陳瑋芬譯,2003,〈《韓國文集叢刊》解題(九)〉,《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3(2),235-244。
- 疋田啟佑著,陳瑋芬譯,2003,〈《韓國文集叢刊》解題(八)〉,《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3(1),123-139。
- 子安宣邦著,陳瑋芬譯,2003,〈兩樣的孔教--孔教國教論與日本之反應〉,《第三屆台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83-205。
- 疋田啟佑著,陳瑋芬譯,2002,〈《韓國文集叢刊》解題(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2(4),219-232。
- 疋田啟佑著,陳瑋芬譯,2002,〈《韓國文集叢刊》解題(六)〉,《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2(3),225-238。
- 疋田啟佑著,陳瑋芬譯,2002,〈《韓國文集叢刊》解題(五)〉,《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2(2),245-256。
- 中嶋隆藏著,陳瑋芬譯,2002,〈日本六十年代初期的中國思想研究〉,《日本漢學研究初探》,172-187。
- 子安宣邦著,陳瑋芬譯,2002,〈日本朱子學是為何事?-貝原益軒與近世知識的成立〉,《朱子學的開展--東亞篇》,231-245。
- Margaret Mehl著,陳瑋芬譯,2002,〈明治時期漢學私塾之教育功能〉,《日本漢學研究初探》,410-434。
- 垂水千惠著,劉怡君譯,陳瑋芬修正,2002,〈評張季琳著《台灣普羅文學的誕生》―楊逵與「大日本帝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2(2),263-266。
- 疋田啟佑著,陳瑋芬譯,2002,〈《韓國文集叢刊》解題(四)〉,《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2(1),143-160。
- 疋田啟佑著,陳瑋芬譯,2001,〈《韓國文集叢刊》解題(三)〉,《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1(4),309-316。
- 疋田啟佑著,陳瑋芬譯,2000,〈《韓國文集叢刊》解題(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0(3),309-316。
- 柴田篤著,陳瑋芬譯,2000,〈王陽明思想中「言語」與「心」的內涵〉,《浙江學刊》,5,19-22。
- 疋田啟佑著,陳瑋芬譯,2000,〈《韓國文集叢刊》解題(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0(2),267-281。
- 岡田武彥著,陳瑋芬譯,2000,〈戴震與日本古學派的思想―唯氣論與理學批判論的展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0(2),67-90。
- 町田三郎著,陳瑋芬譯,1999,〈《東閣唱和集》試論〉,《第二屆台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59-573。
- 海老田輝巳著,陳瑋芬譯,1999,〈恒遠精齋與日本的近代化--兼論其思想和教育法〉,《第二屆台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35-458。
- 竹內弘行著,陳瑋芬譯,1998,〈朱舜水與日本吳泰伯後裔說〉,《中日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朱舜水研究》,178-184。
- 子安宣邦著,陳瑋芬、盧瑞容共譯,1998,〈日本近代漢學者所表象的「儒教」〉,《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日本篇》,315-332。
- 町田三郎著,陳瑋芬譯,1997,〈久保天隨的學術成就―以漢學史研究為探討重點〉,《第一屆台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51-68。
- 李遠哲著,陳瑋芬譯,未出版,〈ある化學者の生い立ち〉,《潼學園土曜講座三週年紀念講演》。
- 高橋亨著,陳瑋芬譯,accepted,〈主理派及主氣派之發達〉。
- 中嶋隆藏,accepted,〈二十世紀前半期的靜坐實踐及其思想──以岡田虎二郎與陳攖寧為主的討論〉,《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
- 中嶋隆藏著,陳瑋芬譯,accepted,〈二十世紀前半期的靜坐實踐及其思想--以岡田虎二郎與陳攖寧為主的討論〉,《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
- 菅原 光、金鳳珍、藤田正勝、上原麻有子、田中久文、林遠澤、黃勇、李明輝,2018,〈《近代東西思想交流中的跨文化現象》導言〉,陳瑋芬編,《近代東西思想交流中的跨文化現象》,頁1-14,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 國文哲研究所。
- 陳瑋芬, 2017, “漢語・訳語・新語 ──近代日本における漢語概念の変遷について試論する”, editor(s): 辻本雅史、劉序楓, 鎖国と開国──近世日本の內と外, pp. 195-224, 臺北市: 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 陳瑋芬,2016,〈「文明」開化與「文化」保護──近代日本御雇洋人的東方現代化建言〉,林維杰編,《近代東西思想交流中的西學東漸》,頁213-244,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Weifen Chen, 2015, “Exotic Experiences and Culture Identiti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Yung Wing and Niijima Jō”, editor(s): Martin Collcutt & De-min Tao & Jenine Heaton, Trans-Pacific Relations In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Culture, Commerce, and Religion, pp. 87-105, Osaka: Kansai University.
- 陳瑋芬,2015,〈山本達郎之中越交流史論──《安南史研究》述評〉,鍾彩鈞編,《東亞視域中的越南》,頁237─282,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陳瑋芬,2014,〈日本「自然」概念考辨〉,楊儒賓編,《自然概念史論》,頁261─300,台北市: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 陳瑋芬, 2014, “「國語」、「漢語」、以及「日本語」──近代日本的語言論述”, editor(s): 鄭宗義, 全球化與本土之間的哲學探索──劉述先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 pp. 437─460, 台北: 學生書局.
- 陳瑋芬,2013,〈「中體西用」、「東道西藝」論與近代中日女子教育〉,吳偉明編,《在日本尋找中國:現代性及身份認同的中日互動》,頁113─130,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 陳瑋芬,2012,〈井上哲次郎と蔡元培における近代倫理學の構築〉,林永強,張政遠編,《日本哲學的多樣性――21世紀の新たな対話をめざして》,頁174-193,京都:世界思想社。
- 陳瑋芬,2011,〈カルチャー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葛藤と變容─近代日中最初の米国留學生の異境・越境・改宗から―〉,黃自進編,《日本の傳統と現代》,頁125-156,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 中嶋隆藏著,陳瑋芬譯, 2011, “大陸宗教教團之靜坐論”, editor(s): 中嶋隆藏著,陳瑋芬等譯, 靜坐―實踐與歷史―, pp. 231-254, 新竹: 清華大學出版社.
- 中嶋隆藏著,陳瑋芬譯, 2011, “岡田虎二郎與陳攖寧之靜坐論”, editor(s): 中嶋隆藏著,陳瑋芬等譯, 靜坐―實踐與歷史―, pp. 193-230, 新竹: 清華大學出版社.
- 中嶋隆藏著,陳瑋芬譯, 2011, “明代儒者之「靜坐」論”, editor(s): 中嶋隆藏著,陳瑋芬譯, 靜坐―實踐與歷史―, pp. 107-132, 新竹: 清華大學出版社.
- 中嶋隆藏著,陳瑋芬譯, 2011, “清末民國初士大夫之靜坐觀”, editor(s): 中嶋隆藏著,陳瑋芬等譯, 靜坐―實踐與歷史―, pp. 247-292, 新竹: 清華大學出版社.
- 陳瑋芬, 2011, “台灣•日本•亞洲──戴國煇教授的近代日本思想史論一考”, editor(s): 封德屏, 戴國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pp. 29-61, 台北市: 文訊雜誌社.
- 陳瑋芬,2010,〈「倫理」、「道德」概念在近代日本的轉化與再生——與近代中國的比較〉,李明輝,邱黃海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比較觀點》,頁231-272,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陳瑋芬,2009,〈異國經驗與文化認同:容閎與新島襄之比較研究〉,徐興慶編,《東亞知識人對近代性的思考》,頁359-420,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陳瑋芬,2009,〈西學入眼來──幕末維新的留學生與「漢學」的轉折〉,葉國良、徐興慶編,《江戶時代日本漢學研究諸面向:思想文化篇》,頁303-346,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Weifen Chen, 2009,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Ethics in China and Japan : The Contributions of Inoue Tetsujiro and Cai Yuanpei”, editor(s): Lam Wing-keung,Cheung Ching-yuan, Frontiers of Japanese 4: Facing the 21st Century, pp. 195-210, Nagoya: Nanzan Institute for Religion and Culture.
- 陳瑋芬,2009,〈張謇・熊希齡にみる近代社會公益思想の展開――澀澤榮一との比較を通して――〉,陶德民、見城悌治編,《比較視野のなかの社會公益思想》,東京:日本經濟評論社。
- 陳瑋芬,2009,〈異國經驗與文化認同:容閎與新島襄之比較研究〉,朱秋而編,《近代東亞思維的互動與變遷》,頁出版中,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 陳瑋芬,2008,〈カルチャー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葛藤と変容--近代日中最初の米国留学生の異境・越境・改宗から―〉,交流協會編,《成果報告書》,東京:交流協會。
- 陳瑋芬,2008,〈西學入眼來--幕末維新的留學生與「漢學」的轉折〉,徐興慶編,《江戶時代日本漢學研究諸面相:思想文化篇》,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 陳瑋芬,2007,〈由東京大學「漢學」相關學科的建立和變遷看近代日本的學術轉型〉,景海峰編,《拾薪集》,頁117-130,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陳瑋芬,2007,〈西學與西教--基督教與東方宗教間的兩種抉擇〉,劉笑敢、川田洋一編,《儒釋道之哲學對話》,頁89-120,香港:商務印書館。
- 陳瑋芬,2006,〈近代日本的「漢學」胎記〉,黃自進編,《日本近現代社會之蛻變》,頁329-363,台北: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 陳瑋芬,2005,〈「道」、「王道」、「皇道」概念在近代日本的詮釋〉,高明士編,《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儒家思想篇》,頁397-435,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 陳瑋芬, 2004, “明治儒學的意識型態特徵:以井上哲次郎為例”, editor(s): 劉岳兵, 明治儒學與近代日本, pp. 48-105,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陳瑋芬,2004,〈游移於體制與非體制之間的明治儒學:明治時代的教育與儒學〉,劉岳兵編,《明治儒學與近代日本》,頁156-24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陳瑋芬,2004,〈熊希齡の社會事業思想--北京‧香山慈幼院〉,澀澤榮一紀念財團研究部編,《比較視野のなかの社會公益事業報告集》,頁104-111,東京:澀澤榮一紀念財團。
- 陳瑋芬,2004,〈「西洋倫理」與「東洋道德」在近代日本的交會--由井上哲次郎對「東洋哲學史」的實踐談起〉,楊貞德編,《現代儒學與西方文化:歷史篇》,頁167-217,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陳瑋芬,2002,〈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孔子教論者の天命說について-「天命」と「國體」を中心として-〉,張寶三、楊儒賓編,《日本漢學研究初探》,頁87-129,東京:勉誠出版。
- 陳瑋芬,2002,〈「天命」與「國體」-- 近代日本孔教論者的天命說〉,張寶三、楊儒賓編,《日本漢學研究初探》,頁87-129,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 陳瑋芬,2001,〈近代日本「東洋學」的成立與發展試論〉,慶祝莆田黃錦鋐教授八秩日本町田三郎教授七秩嵩壽論文集編委會編,《慶祝莆田黃錦鋐教授八秩•日本町田三郎教授七秩嵩壽論文集》,頁357-395,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 陳瑋芬,1997,〈大日本主義風潮下的日本漢學者―鹽谷溫晚年的儒學觀與其《台灣遊記》〉,成功大學中文系編,《第一屆台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頁137-166,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 陳瑋芬,accepted,〈『新』、『舊』之切線與文化路向的抉擇──由《新青年》與《斯文》 談起〉,楊貞德編,《文化詮釋與諸傳統之衝擊對話》,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 文哲研究所。
- 陳瑋芬, accepted, “金永鍵之日本與東南亞交流史論──《印度支那と日本との関係》”, editor(s): 鍾彩鈞, 東亞視域中的越南, pp. 179─235, 臺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陳瑋芬, accepted, “「宗教」一語的成立與服部宇之及的孔教論”, editor(s): 黃俊傑, 東亞視域中的孔子形象與思想, 臺北: 臺灣大學出版社.
- 陳瑋芬,accepted,〈由「天下」與「中國」概念的轉型看日本關於國際秩序的度量衡〉,黃自進編,《日本近現代社會之蛻變》,台北市: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 陳瑋芬,2020,〈近代日本的「文明」論與「宗教」概念的近代化建構〉,黃冠閔、呂政倚編,《近代啟蒙脈絡中的思想論爭:宗教與啟蒙》,頁263-294,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陳瑋芬,2005,《近代日本漢學的「關鍵詞」研究:儒學及相關概念的嬗變》,台北/上海:台灣大學出版中心/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子安宣邦著、陳瑋芬譯,2019,《福澤諭吉『文明論概略』精讀》,共245頁,北京市:三聯書店。
- 陳瑋芬 主編,2018,《近代東西思想交流中的跨文化現象》,共311頁,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陳瑋芬、廖欽彬 主編,2015,《跨文化哲學中的當代儒學:與京都學派哲學的對話》,共200頁,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吳汝鈞,陳瑋芬 主編,2011,《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當代新儒學與京都學派》,共400頁,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中嶋隆藏著,陳瑋芬等譯, translated by 陳瑋芬等, 2011, 靜坐―實踐與歷史―, 300 pages, 新竹: 清華大學出版社.
- 子安宣邦著,陳瑋芬譯,陳瑋芬譯,2009,《文明論之概略精讀》,共190頁,北京市:清華大學出版社。
- 李明輝、陳瑋芬,2008,《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個案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子安宣邦著,陳瑋芬等譯,2004,《東亞儒學:方法與批判》,共225頁,台北/上海:台灣大學出版中心/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李明輝、陳瑋芬,2004,《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哲學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子安宣邦著,陳瑋芬等譯,陳瑋芬等譯,2003,《東亞儒學:方法與批判》,共225頁,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 李明輝、陳瑋芬,2002,《現代儒家與東亞文明:地域與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月惠、陳瑋芬 主編,accepted,《東亞儒學與觀念史研究》,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 文哲研究所。
- 陳瑋芬,2011,《西學與西行──近代中日留洋探路者的認同及遷異之比較(1850-1920)》,共11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
- 陳瑋芬,2007,《教育與愛國:容閎與新島襄思想的比較研究》,共11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5-2411-H-001-098委託。
- 陳瑋芬,2006,《近代日本「道德」「倫理」概念的生成與發展》,共13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94-2411-H-001-032-)委託。
- 陳瑋芬,2005,《近代日本漢學與儒家傳統--以儒學語彙及概念為主的綜合研究》,共28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3-2411-H-001-029委託。
- 陳瑋芬,2004,《近代日本的「國語」「國家」論與殖民思想》,共11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2-2411-H-001-055委託。
- 陳瑋芬,2003,《近代日本儒者對中國傳統「忠孝」「革命」概念的質疑與再詮釋》,共15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1-2411-H-001-012委託。
- 陳瑋芬, 2002, 近代日本儒者對「天道」「天命」概念的繼承和轉化, 12 pages, commissioned by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0-2411-H-001-070..
- 陳瑋芬,2001,《近代日本「東洋學」的成立與發展-以井上哲次郎「東洋哲學」為例》,共9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9-2411-H-001-086委託。
- 陳瑋芬,1998,〈書評町田三郎著《明治の漢學者たち》〉,《中國哲學論集》,24,9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