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維杰

林維杰

研究員

研究領域: 詮釋學、比較哲學


Email : lwjie at gate.sinica.edu.tw

本人自高中時期起便嚮往哲學,以為這種學問必然與宇宙人生的恢弘道理有關,因而報考哲學系。入東海大學後,發覺哲學系的課業內容與先前想像不盡相同,居然有邏輯、知識論等科目。既來之則安之,自大二起即規劃未來進入研究所就讀。如此匆匆數年校園生活,碩士論文以維根斯坦(L. Wittgenstein)為題。畢業後選擇出國讀書,入德國波鴻魯爾大學(Ruhr-Universität Bochum),最後以朱熹與高達美(Gadamer)的比較論題得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南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兩年,後入本所迄今。本人專長為詮釋學,目前的研究是通過西方詮釋學為參照系統,為中國的解經學建構一套詮釋學系統。詮釋學與解經學也有其恢弘道理可言,總算是回到年輕時的想像。

  • 2015.3 - 迄今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 2009.10 - 2015.3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 2003.8 - 2009.9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 2005.1 - 2008.7 東吳大學德國文化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 2001.8 - 2003.7 南華大學哲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 2001.2 - 2002.7 國立臺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 Lin, Wei-chieh, 2001, “Verstehen und sittliche Praxis: Ein Vergleich zwischen dem Konfuzianismus Zhu Xis und der philosophischen Hermeneutik Gadamers”, 161 pages, Philosophie, Ruhr-Universität Bochum.

  • 林維杰,accepted,〈唐君毅的感通論述:對《易》、二程與孔子的詮釋性理解〉,《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66期,頁57-95。
  • 林維杰,2021,〈辯證感通論:牟宗三對周濂溪、張橫渠感通論的解釋〉(Dialectic Communion: Mou Zongsan on the Concept of Communion in the Thought of Zhou Dunyi and Zhang Zai),《中國文哲研究集刊》,59, 47-70。
  • 林維杰,2021,〈王陽明哲學的內在化〉(The Immanence of Wang Yang Ming’s Philosophy),《應用倫理評論》,70, 69-93。
  • 林維杰,2020,〈當代新儒家論五四:唐君毅、牟宗三的多重主體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17期,頁65-80。
  • 林維杰,2018,〈越儒黎貴惇的感應思想及其三教交涉〉,《思與言》,第56卷第1期,頁259-286。
  • 林維杰,2017,〈當代新儒家的感通論〉,《鵝湖學誌》,第59卷,頁33-63。
  • 林維杰,2017,〈整體與中心─跨越國族的東亞儒學〉,《東亞儒學》,第2卷,頁193-201。
  • 林維杰,2017,〈程明道的經典詮釋與人物想像〉(Cheng, Ming-dao's Interpretation of Classics and Evaluation of Personages),《國文學報》,第61卷,頁1-22。(THCI)
  • 林維杰,2016,〈程伊川論感通與感應〉,《哲學與文化》,第511期,頁97-112。
  • 林維杰,2016,〈朱熹理氣論與萊布尼茲的自然神學〉,《中正漢學研究》,第27期,頁211-227。
  • 林維杰,2016,〈東亞儒學交流中的整體性與區域性─兼及越南儒學的考察〉,《鵝湖月刊》,第488期,頁1-10。
  • 林維杰,2015,〈儒學經典詮釋中的存有論轉化-以朱熹思想為基礎的討論〉,《歷史文獻研究》,第36輯,頁26-41。
  • 林維杰,2015,〈王陽明:經典詮釋的存有論〉,《鵝湖學誌》,第55期,頁41-72。
  • 林維杰,2015,〈越儒黎貴惇的中國想像〉,《當代儒學研究》,第19期,頁141-163。
  • 林維杰,2014,〈心的無限性:唐君毅思想中的詮釋學意涵〉,《當代儒學研究》,第17期,頁181-207。
  • 林維杰,2014,〈聞道尊孟軻,為學法荀卿:牟宗三的經典詮釋觀〉,《鵝湖學誌》,第52輯,頁1-29。
  • 林維杰,2014,〈當代新儒家的“朱陸異同”論及其詮釋學意涵〉,《中國哲學與文化》,第11輯,頁99-125。
  • 林維杰,2013,〈黎貴惇的朱子學及其仙佛思想〉,《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20期,頁161-186。(THCI)
  • 林維杰,2012,〈越儒黎貴惇的宗教思想〉,《當代儒學研究》,第12期,頁1-30。
  • 林維杰,2011,〈王陽明論知行〉,《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6期,頁205-235。(THCI)
  • 林維杰,2011,〈逆所求能與對話求通〉,《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16輯,頁149-156。
  • 林維杰,2011,〈越儒黎貴惇《芸臺類語》中的朱子學線索〉,《當代儒學研究》,第10期,頁145-170。
  • 林維杰,2011,〈經典的效用與理解〉,《鵝湖月刊》,第431期頁16-24。
  • 林維杰,2011,〈高達美詮釋學中的偶然性〉,《鵝湖月刊》,第430期,頁34-45。
  • 林維杰,2010,〈儒學的宗教人文化與氣化〉,《中國哲學與文化》,第8輯,頁115-142。
  • 林維杰,2009,〈朱熹與伽達默爾對話中的存有論轉化〉,《國際漢學》,第18輯,頁3-14。
  • 林維杰,2009,〈牟宗三倫理美學中的人物想像〉,《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9卷第3期,頁89-108。
  • 林維杰,2008,〈《近思錄》及其譯註的詮釋學問題〉,《揭諦學刊》,15期,頁1-26。
  • 林維杰,2008,〈象徵與譬喻:儒學詮釋的兩條進路〉,《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4輯,頁1-32。
  • 林維杰,2008,〈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朱子對《孟子‧萬章》篇兩項原則的詮釋學解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2期,頁109-130。
  • 林維杰,2007,〈朱陸異同的詮釋學轉向〉,《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輯,頁235-260。
  • 林維杰,2007,〈朱熹經典詮釋中的工夫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66,頁241-258。
  • 林維杰,2006,〈高達美詮釋學中的歷史性教化〉,《揭諦學刊》,第11輯,頁61-92。
  • 林維杰,2005,〈朱熹哲學中的經典詮釋與修養工夫〉,《法鼓人文學報》,第2輯,頁217-241。
  • 林維杰,2005,〈牟宗三哲學中的理論與實踐〉,《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59輯,頁99-118。
  • 林維杰,2005,〈知行與經權-朱熹哲學的詮釋學模式分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7輯,頁185-213。
  • 林維杰,2004,〈牟宗三先生論儒教〉,《揭諦學刊》,第7輯,頁77-108。
  • 林維杰,2004,〈西方詮釋學與中國詮釋學〉,《東亞文明研究通訊》,第3輯,頁35-39。
  • 林維杰,2002,〈萬物之理與文章之理-朱熹哲學中形上學與詮釋學的關連〉,《揭諦學刊》,第4期,頁97-130。
  • 林維杰,2002,〈高達美論詮釋學的教化與倫理問題〉,《白沙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頁103-117。
  • 林維杰,2000,〈宋明儒學之分系問題及其詮釋學上的意涵〉,《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4期,頁489-494, 536。

  • 林維杰,2020,〈儒家聖人觀及其意象論內涵〉,發表於「儒家思想的21世紀新意義」研究計畫論文討論會,臺北:文德書院:財團法人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2020-09-09。
  • 林維杰,2018,〈朱熹的感通論〉,共12頁,發表於「第三屆東西方哲學之宗教向度圓桌學術研討會─宗教超越向度之東西方哲思」學術會議,中壢:中央大學文學院,2018-06-21。
  • 林維杰,2016,〈當代新儒家的宗教論述〉,發表於2016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家倫常:政道與治道,台灣師範大學:台師大東亞系,2016-06-24 ~ 2016-06-25。
  • 林維杰,2016,〈程伊川論感應與感通〉,發表於科技部整合型計畫圓桌會議,中央大學文學院:中央大學哲學所,2016-06-18。
  • 林維杰,2016,〈越儒黎貴惇感應思想中的三教交涉〉,發表於「東亞視域中的儒佛論諍與會通」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台大高研院,2016-04-27 ~ 2016-04-28。
  • 林維杰,2015,〈程明道的經典詮釋與人物想像〉,發表於第四屆宋代學術國際研討會,嘉義:嘉義大學中文系,2015-10-15 ~ 2015-10-17。
  • 林維杰,2015,〈程伊川論知行與解經〉,發表於「西方當代詮釋學與東方漢語哲學」圓桌學術研討會,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2015-05-27。
  • 林維杰,2014,〈內在、外在與超越:王陽明哲學的三個向度〉,發表於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六)明清,台師大文學院會議室:台灣師大國文系,2014-11-01 ~ 2014-11-02。
  • 林維杰,2014,〈心的無限性:唐君毅思想中的詮釋學意涵〉,發表於當代儒學國際學術會議:儒學與當代文明,中壢:中央大學文學院國際會議廳:中央大學中文系、哲研所,2014-09-19 ~ 2014-09-21。
  • 林維杰,2014,〈脈絡化理解的三種型態:以中越儒學經典詮釋為例〉,發表於東亞儒學研討會,台大霖澤館:台大高研院,2014-07-10。
  • 林維杰,2014,〈認識、存有與審美:程明道的經典詮釋與人物想像〉,發表於第五屆西方當代詮釋學與東方漢語哲學圓桌學術研討會,中央大學哲學所:國科會計畫團隊,2014-06-21。
  • 林維杰, 2013, “東亞思想交流中的脈絡性轉換問題─以越儒黎貴惇與范阮攸為例”, paper presented at 「東亞思想交流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臺北: 台大高研院, 2013-11-13 ~ 2013-11-14.
  • 林維杰,2013,〈風土地氣中的上國:越儒黎貴惇的中國想像〉,共11頁,發表於2013東亞文化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師大東亞系,2013-09-27。
  • 林維杰,2013,〈越儒范阮攸《論語愚按》中的孔子形象〉,發表於東亞孔子形象之建構與變遷,臺北:台大高研院,2013-07-05。
  • 林維杰,2013,〈德國詮釋學的中國化及其相關類型〉,共18頁,發表於近代東西思想交流中的傳播者,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3-06-20。
  • 林維杰,2012,〈中越儒學交流中的共相與殊相〉,共10頁,發表於2012東亞歷史文化交流中的共性與殊性,臺北:台大高研院,2012-12-24 ~ 2012-12-25。
  • 林維杰,2012,〈東亞儒學視域中的越儒黎貴惇〉,共13頁,發表於東亞研究的新視野,臺北:台大高研院,2012-06-01 ~ 2012-06-02。
  • 林維杰,2011,〈王陽明:經典詮釋的存有論與他律系統〉,發表於第三屆「人文化成之視野與策略」國際學術研討會,花蓮:東華大學中文系,2011-11-05 ~ 2011-11-06。
  • 林維杰,2011,〈當代新儒家對朱陸異同的詮釋學觀點〉,發表於第八屆「詮釋學與中國經典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南:成大中文系,2011-11-04 ~ 2011-11-05。
  • 林維杰,2011,〈黎貴惇經世思想中的博物學〉,發表於越南儒學傳統與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越南順化:中研院文哲所與越南河內社科院,2011-09-05 ~ 2011-09-07。
  • 林維杰,2011,〈朱熹與萊布尼茲的自然神學〉,發表於第三屆宋代學術國際研討會,嘉義:嘉義大學中文系,2011-06-03 ~ 2011-06-04。
  • 林維杰,2011,〈跨文化交流的原則-以東亞文化圈為例〉,發表於第二屆東亞文化交涉學方法論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2011-03-12。
  • 林維杰,2010,〈經典詮釋中的存有論轉化〉,發表於「詮釋學東與西──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出版五十週年」學術會議,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2010-11-04 ~ 2010-12-07。
  • 林維杰,2010,〈越儒黎貴惇的宗教論述〉,發表於「東亞經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廣州中山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2010-10-04 ~ 2010-10-05。
  • 林維杰,2010,〈王陽明論知行〉,發表於「2010年東亞陽明學」國際學術會議,臺北: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2010-06-22。
  • 林維杰,2010,〈越儒黎貴惇《芸臺類語》中的朱子學線索〉,發表於「國際漢學與東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台灣師範大學東亞文化暨發展學系,2010-06-24 ~ 2010-06-25。
  • 林維杰,2010,〈儒學的宗教人文化與氣化〉,發表於「儒學:學術、信仰與修養」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2010-05-25 ~ 2010-05-27。
  • 林維杰,2010,〈程伊川論知行〉,發表於德行與知識:第十三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臺北:華梵大學哲學系,2010-03-27 ~ 2010-03-28。
  • 林維杰,2009,〈宋明理學的分系問題〉,發表於蔡仁厚與儒學研討會,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系,2009-12-26。
  • 林維杰,2009,〈近六十年來台灣學界有關宋明儒學分系問題的論述〉,發表於「近六十年海峽兩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2009-10-15 ~ 2009-10-16。
  • 林維杰,2009,〈陸象山的他律詮釋學〉,發表於「經典與詮釋-文化傳統的詮釋與重構」國際學術研討會,咸陽:上海華東師大哲學系、西藏民族學院,2009-06-26 ~ 2009-06-29。
  • 林維杰,2009,黎貴惇《芸臺類語》〈文藝篇〉的詮釋學意涵,發表於「越南儒學與東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越南河內:越南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2009-06-23 ~ 2009-06-24。
  • 林維杰,2008,〈牟宗三:倫理美學中的人物意象〉,發表於「想像與自然」研討會,台北中研院文哲所:中研院文哲所,2008-11-28 ~ 2008-11-29。
  • 林維杰,2008,〈程伊川談《論語》的理解原則〉,發表於2008東亞論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2008-03-08 ~ 2008-03-09。
  • 林維杰,2007,〈《近思錄》中的人物意象〉,發表於「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第二次研討會,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2007-09-28 ~ 2007-09-29。
  • 林維杰,2007,〈迦達默爾詮釋學中的偶然性〉,發表於「對話與和諧——迦達默爾逝世五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2007-09-21 ~ 2007-09-26。
  • 林維杰,2007,〈朱子論《論語》的理解態度與解釋策略〉,發表於2007東亞論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台大「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2007-06-29 ~ 2007-06-30。
  • 林維杰,2006,〈儒學經典詮釋中的工夫論〉,發表於「體知與儒學」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2006-11-21 ~ 2006-11-22。
  • Lin, Wei-Chieh, 2005, “A Hermeneutic Interpretation of Mencius by Zhu Xi”,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ncius and its Reception: East and West, Karlsruhe (Germany): Karlsruhe University, 2005-06-27 ~ 2005-06-29.

  • 林維杰,2018,〈知行〉,《華文哲學百科》,http://mephilosophy.ccu.edu.tw/explor_now.php。

  • 林維杰,accepted,〈朱熹論感通與感應〉,馬愷之、林維杰編,《主體、工夫與行動:朱熹哲學的新探索》,頁141-165,臺北:政大出版社。
  • 林維杰,2024,〈跨時代與跨文化─當代新儒家的兩個詮釋向度〉,黃冠閔、林維杰編,《儒學的當代性:生態、政治、文化》,頁373-396,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維杰,2022,〈信任的遺忘:當代危疑課題的儒家觀點〉,林遠澤編,《危疑時代的儒學思考》,頁103-122,臺北:政治大學出版社。
  • 林維杰,2022,〈牟宗三論體現與象徵〉(Mou Zongsan on Manifestation and symbol),馬愷之、王華編,《譬類以明:華人傳統類思維新探》,頁171-192,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出版社。
  • 林維杰,2022,〈跨文化交流的現象與原則─以東亞文化圈的儒學為例〉,傅永軍、牛文君編,《詮釋學的突破:從經典詮釋學到德行詮釋學》,頁108-118,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林維杰,2022,〈儒家聖賢觀及其意象論內涵〉,黃俊傑編,《儒家思想與21世紀的對話》,頁143-167,臺北: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
  • 林維杰,2022,〈詮釋學意義下的跨文化與脈絡化─兼論中越儒學的經典詮釋〉,陳瑋芬編,《東亞儒學與經典詮釋:跨文化的考察》,頁1-28,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維杰,2022,〈東亞思想史中的脈絡性轉換問題─以越儒黎貴惇與范阮攸為例〉,黃俊傑、安藤隆穗編,《東亞思想交流史中的脈絡性轉換》,頁93-110,臺北: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
  • Wei-chieh Lin, translated by David Elstein, 2021, “New Confucian Hermeneutic Thought”(當代新儒家的詮釋學思想), editor(s): David Elstein, Dao Companions to Chinese Philosophy 15: Dao Companion to Contemporary Confucian Philosophy, pp. 541-558, Cham, Switzerland: 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AG.
  • 林維杰,2019,〈德國詮釋學的發展及其對儒學詮釋學的參照〉,黃冠閔、梁奮程編,《近代東西思想交流中的詮釋探問》,頁189-226,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維杰,2015,〈越儒范阮攸《論語愚按》中的孔子形象〉,黃俊傑編,《東亞視域中孔子的形象與思維》,頁339-366,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 林維杰,2014,〈劉述先先生的詮釋學論述〉,鄭宗義、林月惠編,《全球與本土之間的探索─劉述先先生八秩壽慶論文集》,頁111-125,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林維杰,2014,〈從有效性到可能性:伽達默爾的詮釋學轉向〉,潘德榮編,《中西學術視野下的詮釋學──紀念伽達默爾逝世十週年論文集》,頁25-36,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 林維杰,2012,〈《芸臺類語‧文藝》的詮釋學意涵〉,鍾彩鈞編,《黎貴惇的學術與思想》,頁339-359,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 林維杰, 2012, “張載解經思想:知識論與存有論的綜合”, editor(s): 潘朝陽, 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家倫常(下冊), pp. 543-575, 臺北: 台師大出版中心.
  • 林維杰, 2012, “朱熹論鬼神及其氣化與人文化的相關問題”, editor(s): 鍾振宇、廖欽彬, 跨文化視域下的東亞宗教傳統, pp. 11-56, 臺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維杰,2012,〈黎貴惇思想中的格物學〉,鍾彩鈞編,《黎貴惇的學術與思想》,頁281-312,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 林維杰,2011,〈近六十年來臺灣學界有關宋明儒學分系問題的論述〉,林建甫編,《海峽兩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949-2009)上》,頁155-176,臺北:台大出版中心。
  • 林維杰,2010,〈《近思錄》中的人物意象〉,鍾彩鈞、周大興編,《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體用修證篇》,頁7-36,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維杰, 2010, “朱熹哲學中的意義與真理問題”, editor(s): 林維杰、邱黃海, 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中國觀點, pp. 259-291, 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維杰, 2009, “程伊川談《論語》的理解原則”, editor(s): 黃俊傑, 東亞論語學:中國篇, pp. 369-400, 臺北: 臺大出版中心.
  • Lin, Wei-Chieh, 2008, “A Hermeneutic Interpretation of Mencius by Zhu Xi”, editor(s): Chun-Chieh Huang,Gregor Paul,Heiner Roetz, The Book of Mencius and Its Reception in China and Beyond, pp. 37-53,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 林維杰,2007,〈主觀與客觀解釋─徐復觀文史論述中的詮釋學面向〉,李明輝、林維杰編,《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會通與轉化》,頁379-408,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維杰,2007,朱子〈讀書法〉中的詮釋學意涵,劉述先、楊貞德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理論篇》,頁111-145,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維杰,2006,〈朱子體用論衡定〉,黃俊傑、林維杰編,《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頁61-102,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 林維杰,2006,〈儒學中的有神論與無神論〉,李明輝、葉海煙、鄭宗義編,《儒學、文化與宗教-劉述先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頁261-278,臺北:學生書局。

  • 林維杰,2008,《朱熹與經典詮釋》,共464頁頁,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 Wei-chieh Lin, 2001, Verstehen und sittliche Praxis: Ein Vergleich zwischen dem Konfuzianismus Zhu Xis und der philosophischen Hermeneutik Gadamers, 161 pages, Frankfurt a.M.: Peter Lang Verlag.

  • 黃冠閔、林維杰,2024,《儒學的當代性:生態、政治、文化》,共455頁,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維杰、吳曉昀,2022,《近代啟蒙脈絡中的思想論爭:詮釋與結構》,共286頁,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維杰,2016,《近代東西思想交流中的西學東漸》,共274頁,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維杰、黃冠閔、李宗澤,2016,《跨文化哲學中的當代儒學:工夫、方法與政治》,共210頁,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維杰、黃雅嫻,2014,《跨文化視野中的當代儒學:工夫論與內在超越性》,共323頁,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維杰、邱黃海, 2010, 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中國觀點, 425 pages, 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維杰,2008,《文本詮釋與社會實踐─蔣年豐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共556頁頁,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 李明輝、林維杰,2007,《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會通與轉化》,共560頁,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黃俊傑、林維杰,2006,《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共448頁,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Facebook Facebook
Youtube Youtube
Instagram Instagram
twitter Twitter
weibo 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