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維杰

林維杰

研究員

研究領域: 詮釋學、比較哲學


Email : lwjie at gate.sinica.edu.tw

本人自高中時期起便嚮往哲學,以為這種學問必然與宇宙人生的恢弘道理有關,因而報考哲學系。入東海大學後,發覺哲學系的課業內容與先前想像不盡相同,居然有邏輯、知識論等科目。既來之則安之,自大二起即規劃未來進入研究所就讀。如此匆匆數年校園生活,碩士論文以維根斯坦(L. Wittgenstein)為題。畢業後選擇出國讀書,入德國波鴻魯爾大學(Ruhr-Universität Bochum),最後以朱熹與高達美(Gadamer)的比較論題得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南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兩年,後入本所迄今。本人專長為詮釋學,目前的研究是通過西方詮釋學為參照系統,為中國的解經學建構一套詮釋學系統。詮釋學與解經學也有其恢弘道理可言,總算是回到年輕時的想像。

  • 2015.3 - 迄今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 2009.10 - 2015.3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 2003.8 - 2009.9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 2005.1 - 2008.7 東吳大學德國文化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 2001.8 - 2003.7 南華大學哲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 2001.2 - 2002.7 國立臺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 林維杰。1990 年。《從維根斯坦後期哲學的觀點-論經驗、語言與生活方式》。臺中市: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Lin, Wei-chieh (2001). Verstehen und sittliche Praxis: Ein Vergleich zwischen dem Konfuzianismus Zhu Xis und der philosophischen Hermeneutik Gadamers, Frankfurt a.M.: Peter Lang Verlag (Dissertation Universität Bochum).

  • 林維杰。2002 年 12 月 21 日。〈由維根斯坦的後期哲學觀點─論語言教學與語言使用〉。 「去工具化的外語學習-大學外文教學的角色探索」第一屆語言與文化課程研討會。 臺北市:臺北醫學大學。
  • 林維杰。2007 年 9 月 28-29 日。〈《近思錄》中的人物意象〉。「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第二次研討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維杰。2008 年 11 月 28-29 日。〈牟宗三:倫理美學中的人物意象〉。「想像與自然」 研討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維杰。2009 年 6 月 23-24 日。〈黎貴惇《芸臺類語》〈文藝篇〉的詮釋學意涵〉。「越南儒學與東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河內:越南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 林維杰。2009 年 6 月 26-29 日。〈陸象山的他律詮釋學〉。「經典與詮釋-文化傳統的詮釋與重構」國際學術研討會。咸陽:西藏民族學院。
  • 林維杰。2009 年 10 月 15-16 日。〈近六十年來台灣學界有關宋明儒學分系問題的論述〉。「近六十年海峽兩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臺北市: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 林維杰。2009 年 12 月 26 日。〈宋明理學的分系問題〉。「蔡仁厚與儒學研討會」。臺中市:東海大學哲學系。
  • 林維杰。2010 年 3 月 27-28 日。〈程伊川論知行〉。「德行與知識:第十三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臺北市:華梵大學哲學系。
  • 林維杰。2010 年 5 月 25-27 日。〈儒學的宗教人文化與氣化〉。「儒學:學術、信仰與修養」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 林維杰。2010 年 6 月 22 日。〈王陽明論知行〉。「2010 年東亞陽明學」國際學術會議。 臺北市: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 林維杰。2010 年 6 月 24-25 日。〈越儒黎貴惇《芸臺類語》中的朱子學線索〉。國際漢學與東亞文化研討會。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東亞文化暨發展系。
  • 林維杰。2010 年 10 月 4-5 日。〈越儒黎貴惇的宗教論述〉。「東亞經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臺北市: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 林維杰。2010 年 11 月 4-7 日。〈經典詮釋中的存有論轉化〉。「詮釋學東與西──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出版五十週年」學術會議。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 林維杰。2004 年 4 月。〈西方詮釋學與中國詮釋學〉。《東亞文明研究通訊》。3 期。頁 35-39。

  • 林維杰。2006 年 9 月。〈儒學中的有神論與無神論〉。《儒學、文化與宗教-劉述先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李明輝、葉海煙、鄭宗義合編。頁 261-278。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 林維杰。2006 年 12 月。〈朱子體用論衡定〉。《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黃俊傑、 林維杰合編。頁 61-102。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亦改寫收入《朱熹與經典詮釋》, 頁 293-343)
  • 林維杰。2007 年 12 月。〈主觀與客觀解釋─徐復觀文史論述中的詮釋學面向〉。《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會通與轉化》。李明輝、林維杰合編。頁 379-408。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4. 。2007 年 12 月。〈朱子讀書法中的詮釋學意涵〉。《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 理論篇》。劉述先、楊貞德合編。頁 111-145。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亦改寫收入《朱熹與經典詮釋》,頁 87-131)
  • Lin, Wei-chieh (2008). “A Hermeneutic Interpretation of Mencius by Zhu Xi”, in Chun-chieh Huang, Gregor Paul, and Heiner Roetz, eds., The Book of Mencius and Its Reception in China and Beyond,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pp. 37-53.
  • 林維杰。2009 年 9 月。〈程伊川談《論語》的理解原則〉。《東亞論語學:中國篇》。 黃俊傑編著。頁 369-400。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 林維杰。2010 年 6 月。〈朱熹哲學中的意義與真理問題〉。《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 中國觀點》。林維杰、邱黃海合編。頁 259-291。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亦改寫收入《朱熹與經典詮釋》,頁 41-84)
  • 林維杰。2010 年 12 月。〈《近思錄》中的人物意象〉。《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 體用修證篇》。鍾彩鈞、周大興合編。頁 7-36。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維杰。2008 年 10 月。《朱熹與經典詮釋》。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 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H.-G. Gadamer)著;林維杰譯。2003 年 7 月。〈友誼與團結〉。《本體與詮釋:中西比較》第三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頁 275-286。
  • 根特‧舒爾茨(G. Scholtz)著;林維杰,潘德榮合譯。2003 年 7 月。〈詮釋學中的歷史主義之爭〉。《本體與詮釋:中西比較》第三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頁 287-319。
  • 伊利亞‧卡內提(Elias Canetti)著;林維杰譯。2004 年 3 月。《聆聽馬拉喀什─摩洛哥古都漫遊》。臺北市:馬可孛羅文化。
  • 伊利亞斯‧卡內提(Elias Canetti)著;林維杰譯。2004 年 7 月。《得救的舌頭》。臺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
  • 林維杰(與黃俊傑合編)。2006 年 12 月。《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 (與李明輝合編)。2007 年 12 月。《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會通與轉化》。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主編。2008 年 12 月。《文本詮釋與社會實踐:蔣年豐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 (與邱黃海合編)。2010 年 6 月。《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中國觀點》。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Facebook Facebook
Youtube Youtube
Instagram Instagram
twitter Twitter
weibo 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