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肇亨
研究員
2011 國科會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
2009 日本中國學會特約撰述
2005 - 2008 國科會優等研究獎勵
2005 中研院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
2004 日本住友財團法人研究助成金訪問學人
1995 - 1997 日本交流協會全額獎學金
1990 中國新詩學會優秀青年詩人
研究領域: 近世東亞佛教文化史、東亞文化交流史、禪學史、古典文學理論
Email : ryoch at gate.sinica.edu.tw
我看見,暗夜遙閃的劍芒,匹騎獨行的古堡騎士,出關已經很久很久了。河畔孤庵,草長三尺。梅熟時節,野渡自橫。周原上碩大的足跡最底層,藍緣綠翼鳳蝶探蛹而出,展翅振起八尺洪波,撼動天地。
我聽見,波旬絢爛華麗的轉調,仙家悠揚的鐵笛情韻,空谷迴盪的梵鐘唄唱。江戶四季歷歷的節氣更迭,白鷺振翅斜飛穿越大臺北盆地邊緣的蛇木林,那縈心經年的神聖召喚啊。原已忘卻那少年時輕然的許諾,驀然又淋溼心頭。乾坤倒錯,時序鏈絕。
我嗅到,十字街頭古蠟梅綻放歡欣,八萬年蟠桃酒香,衣襟上似有若無的紫羅蘭。透串木簡的韋編,洪爐之中裂解銷融的傳統,伏流千里。裹屍布上的那些苦痛與掙扎,都已化成涎香。滿地秋葉金黃,朔風如刀。
沒有恨,沒有愛,沒有痛,也沒有孤獨。地鐵出口總是有風,南港的天空恆常落雨。我們是守護聖靈祕境的部族,用咒語操縱雲端來去的龍,指縫潛伏驟然起落的風雷。睡眠配合日月遞移的頻率。意志如同鋼與石一般堅毅,心床鋪滿辛夷軟軟的香。
世間一切無不壞滅。悲智雙運,能所不二。還有那不為人知,卻始終不曾動搖的堅定信念。百死千難,唯求一通。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聰明可惜不夠,讀書尚難稱多,但求通機環中。千年熔岩瞬間迸發,地表稜線位移在即。
- 2011.7 - 迄今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
- 2011.7 - 迄今 中華佛學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
- 2007.1 - 2011.7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副研究員
- 2001.10 - 2007.1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助研究員
- 2001.7 - 10 月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博士後研究
- 2000.7 - 2001.6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
- 1999.4 - 2000.3 日本學習院大學中國語兼任講師
- 1998.4 - 2000.3 日本東京警察大學校中國語兼任講師
- 2001.1 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
- 1998.1 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碩士
- 1994.1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 1988.1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
- 廖肇亨,2001,〈明末清初の文藝思潮と佛教〉,共150頁,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東京大學。
- 廖肇亨,1998,〈金堡論考〉,共100頁,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東京大學。
- 廖肇亨,1994,〈明末清初遺民逃禪之風研究〉,共189頁,中國文學研究所,台灣大學。
- 廖肇亨,2024,〈海山奇秀景慌惚:王文治《海天遊草》中的異國風物與人文世界〉,《海洋文化學刊》,37, 33-52。
- 廖肇亨,2024,〈清代中後期江南詩僧初探〉,《中華佛學研究》,25, 63-91。
- 廖肇亨,2021,〈熔實證與詮釋於一爐: 寫在《方以智晚節考》初版發行五十週年〉,《中國文哲研究通訊》,31, 3-6。
- 廖肇亨,2021,〈《禪門修證指要》與明清禪學〉,《聖嚴研究》,14, 169-202。
- 廖肇亨,2021,〈荒木見悟明代佛教研究再省思〉,《中國文哲研究通訊》,31(1), 43-55。
- 廖肇亨,2020,〈明清之際渡日黃檗僧侶詩文中的聖境與俗世—以福濟寺系為中心〉,《國際漢學研究通訊》,22, 76-96。
- 廖肇亨,2019,〈錢謙益僧詩史觀的再省思-從《列朝詩集》選評詩僧談起〉,《漢學研究》,第37卷第4期,頁239-273。(TSSCI, THCI)
- 廖肇亨,2019,〈五四論佛教與文學:從《白話文學史》談起〉,《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9卷第3期(總115期),頁117-133。。
- 廖肇亨, 2019, “明清時代的看話禪”, 宗學研究, 第1輯,頁35-59。.
- 廖肇亨,2017,〈葉燮與佛教〉,《漢語佛學評論》,第5輯,頁251-263。
- 廖肇亨,2017,〈清初漢僧國師憨璞性聰初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6卷第1期(總110期),頁5-25。。
- 廖肇亨,2017,〈泠然萬籟作 中有太古音:從《古今禪藻集》看明代僧詩的自然話語與感官論述〉,《人文宗教研究》(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第6卷第2期。頁5-44。。
- 廖肇亨,2017,〈高泉與溫泉:從高泉性潡看晚明清初渡日華僧的異文化接觸〉。〉,《法鼓佛學學報》,第20期,頁5-44。。(THCI)
- 廖肇亨,2016,覺浪道盛〈原道七論〉義蘊試析:從三教會同看 近世佛教護國思想,《人間佛教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第7期,頁67-96。
- LIAO, CHAO-HENG, 2016, “Early Modern Buddhist Sociopolitical Thought at Turning Points in History: a Comparsion of the Ming-Ch’ing Transition and the Ch’ing-Republican Transition,”(近世佛教社會倫理觀:以晚明清初與清末民初比較), Acta Asiatica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astern culture, 110(2016),61-75.
- 廖肇亨,2016,〈千里鏡、鹿毛筆、寄生螺:清初琉球冊封使徐葆光的航海經驗與異國見聞〉,《政大中文學報》,24期,頁65-88。(THCI)
- 廖肇亨,2015,〈即非如一在京都:晚明清初黃蘗宗僧人的佛教藝術巡禮〉,《新國學》,12卷,頁137-163。(Others)
- 廖肇亨,2015,〈慧業通來不礙塵—從蒼雪讀徹《南來堂詩集》看晚明清初賢首宗南方系的發展歷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6期,頁1-29。(THCI)
- 廖肇亨,2014,〈欲識玄玄公案,黃粱未熟以前:從《谷響集》看明季滇僧徹庸周理的思想淵源與精神境界〉,《法鼓佛學學報》,第14期,頁165-204。
- 廖肇亨,2011,〈從「搜奇獵異」到「休明之化」—由朱之蕃看晚明中韓使節文化書寫的世界圖像〉,《漢學研究》,第29卷第2期,頁53-80。(THCI)
- 廖肇亨,2011,〈脫軌.錯位.歸返:《醒世姻緣傳》中的懺罪書寫與河川文化的相互投影〉,《文與哲(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18期,頁515-546。(TSSCI)
- 廖肇亨,2011,〈詩法即其兵法—明代中後期武將詩學義蘊探詮〉,《明代研究》,16期,頁29-56。
- 廖肇亨, 2010, “今釋澹歸之文藝觀與詩詞創作析論”, 武漢大學學報, 63(20),697-704.
- 廖肇亨, 2010, “從《琉球百問》看清代中葉琉球貴族的疾病與社會生活”, 《浙江工商大學學報》, 6,39-43.
- 廖肇亨, 2010, “〈清代中葉古典海洋詩歌釐探:以嘉慶五年琉球冊封使趙文楷、李鼎元的海洋體驗為中心的考察”, 《海洋文化學刊》, 8, 31-63.
- 廖肇亨, 2009, “知海則知聖人:明代琉球冊封使海洋書寫義蘊探詮”, 台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 第二期,頁1-33.
- 廖肇亨,2009,晚明文人の懺悔思想の再檢討—袁中道の〈心律〉を中心として,《日本中國學會報》,第61集,頁167-182。
- 廖肇亨,2009,〈四海斯文自一家:江戶前期日本儒者詩文中的世界圖像〉,《域外漢籍研究叢刊》(北京:中華書局),第5輯,頁259-280。
- 廖肇亨,2008,〈希望‧絕望‧虛妄—試論臺靜農《亡明講史》與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的人物圖像與文化詮釋〉,《明代研究》,第十一期,頁95-118。
- 廖肇亨, 2008, “臺靜農的明清文化史觀”, 《中國文學研究》(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 第12輯。頁277-293。.
- 廖肇亨,2008,〈藥地愚者禪學思想釐探—從「眾藝五明」到「俱融一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3期,頁173-203。
- 廖肇亨, 2008, “浪裏挑燈看劍:中國海戰詩學之書寫特質與價值信念初探”, 《中國文學研究》(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 第11輯,頁285-314.
- 廖肇亨,2008,〈長島怪沫、忠義淵藪、碧水長流:明清海洋詩學中的世界秩序〉,《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2期頁41-71。
- 廖肇亨,2007,〈獨往性幽與《蟄聲詩集》:兼探黃檗宗的復明運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卷4期,頁143-154。
- 廖肇亨,2007,〈天崩地解與儒佛之爭:明清之際逃禪遺民價值系統的衝突與融合〉,《人文中心學報》,第13輯,頁408-453。
- 廖肇亨,2007,〈領水人的忠誠與反逆:十七世紀日本唐通事的知識結構與道德圖式探析〉,《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3輯,頁201-224。
- 廖肇亨,2006,〈從主體到關係—荒木見悟的中國思想史研究〉,《當代》,頁56-63。
- 廖肇亨,2006,〈從「爛熟傷雅」到「格調生新」—臺靜農的明清文化史觀〉,《故宮文物月刊》,2006年5月號,頁102-111。
- 廖肇亨,2005,〈淫辭艷曲與佛教:從《西廂記》相關文本論明末清初戲曲美學的佛教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6輯,頁127-160。
- 廖肇亨,2004,〈惠洪覺範在明代—宋代禪學在晚明的書寫、衍異與反響〉,《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第75本第4分,頁797-836。(A&HCI, TSSCI)
- 廖肇亨,2004,〈木庵禪師詩歌中的日本圖像—以富士山與僧侶像贊為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4輯,頁129-153。
- 廖肇亨,2003,〈博奧渺深,奧義迴環—荒木見悟教授學問世界管窺〉,《古今論衡》,第10輯,頁83-86。
- 廖肇亨,2003,〈第一等偷懶沙門—雪嶠圓信與明末清初的禪宗〉,《東華漢學》,創刊號,頁229-259。
- 廖肇亨, 2002, “〈明末清初の詩禪交涉研究序說〉”, 《中國哲學研究》, (17), 177-320.
- 廖肇亨,2002,〈藥地愚者大師之詩學源流與旨要論考—以「中邊說」為討論中心〉,《臺大佛學中心學報》,第7輯,頁257-293。
- 廖肇亨,2002,〈明末清初叢林論詩風尚探析〉,《中央研究院文哲所集刊》,第20輯,頁263-301。
- 廖肇亨,1999,〈禪門說戲──一個佛教文化史觀點的嘗試〉,《漢學研究》,第17卷第2期,頁277-298。
- 廖肇亨,1999,〈金堡的節義觀與歷史評價探析〉,《中央研究院文哲所通訊》,第9卷第4期,頁95-116。
- 廖肇亨, 1999, “〈金堡《遍行堂集》による明末清初江南文人の精神樣式の再檢討〉”, 《日本中國學會報》, (51), 152-165.
- 廖肇亨,1996,〈雪浪洪恩初探〉,《漢學研究》,第14卷第2期,頁35-57。
- 廖肇亨,1993,〈欲去欲住終如何──試論杜牧詩中的矛盾心境〉,《中國文學研究》,第7輯,頁186-200。
- 廖肇亨,1993,〈陶淵明死亡的態度的再省思──以「自祭文」為中心的討論〉,《中外文學》,第21卷第10期,頁127-142。
- 廖肇亨,2007,〈「中道法界」:藥地華嚴禪思想研究〉,發表於「方以智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研院文哲所:中研院文哲所,2007-09-13。
- 廖肇亨,2007,〈浪裡挑燈看劍:中國海戰詩學的價值信念與書寫特質〉,發表於「現代視野下的中國古代文學與文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復旦大學:上海復旦大學古典文學中心,2007-08-17 ~ 2007-08-18。
- 廖肇亨,2007,〈浪裡挑燈看劍:中國海戰詩學的價值信念與書寫特質〉,發表於「記傳、記遊、記事:明清敘事文學與敘事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研院文哲所:中研院文哲所,2007-08-30 ~ 2007-08-31。
- 廖肇亨,2007,〈獨往性幽與《蟄聲詩集》:兼探黃檗宗的復明運動〉,發表於「域外漢籍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南京大學:南京大學域外漢籍研究所,2007-08-18 ~ 2007-08-19。
- 廖肇亨,2007,〈不見到洞見:明清詩禪論述的傳承與開新〉,發表於第十屆美學國際研討會,淡江大學中文系:淡江大學中文系,2007-06-21 ~ 2007-06-22。
- 廖肇亨,2006,〈長島怪沫、忠義淵藪、碧水東流:明清海洋詩學中的世界秩序〉,發表於「理論與文本:明清敘事理論與敘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研院文哲所:中研院文哲所,2006-12-15。
- 廖肇亨,2006,〈領水人的忠誠與反逆:十七世紀日本唐通事〉,發表於「東亞漢語漢文學的翻譯、傳播與激撞」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研院文哲所:中研院文哲所,2006-12-12 ~ 2006-12-13。
- 廖肇亨,2005,〈滄浪詩話與明清詩學論爭:以「法/悟」關係為中心〉,發表於「中國近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成大文學院:成大文學院主辦,2005-10-20 ~ 2005-10-22。
- 廖肇亨,2005,〈天崩地解與儒佛之爭:明清之際逃禪遺民精神圖像的衝突與融合〉,發表於「台灣與遺民儒學:1644與1895」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台大東亞文明中心主辦,2005-09-08。
- 廖肇亨,2005,〈僧人說夢:明清叢林夢論思想探析〉,發表於「明代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北京: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心與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合辦,2005-08-21 ~ 2005-08-23。
- 廖肇亨,2004,〈僧人說夢:晚林叢林夢論試析〉,發表於「中國文學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研院文哲所:中研院文哲所,2004-12-10 ~ 2004-12-11。
- 廖肇亨,2004,〈淫辭艷曲與佛教:從《西廂記》相關文本看明末清初戲曲的佛教詮釋〉,發表於「經典轉化與明清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研院文哲所:中研院文哲所,2004-11-10 ~ 2004-11-11。
- 中島隆藏著,廖肇亨翻譯,2008,〈中國中世懺悔思想的開展—以郗超、蕭子良、智顗為討論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4期,頁151-176。
- 前田愛( 原著),廖肇亨譯,2007,〈讀者論簡史:國民文學論之前(上)〉,《思語言》,第45卷第1期。頁5-28。。
- 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 2005, “大慧宗杲論禪悟”,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5卷4期,頁151-176.
- 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 2004, “郝敬的立場”,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4卷2期,頁143-159.
- 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 2003, “中國佛教基本性格的演變”, 古今論衡, 第10期,頁88-100.
- 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 2003, “趙大洲的思想”,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3卷2期,頁95-116.
- 澤井啟一著、廖肇亨譯,2002,〈日本儒學的發展〉,《現代儒家與東亞文明》,頁331-366。
- 蜂屋邦夫著、廖肇亨(與雋雪艷合)譯, 2000, “范縝神滅論思想研究”, 《道家思想與佛教》, 頁304-351.
- 小島毅著、廖肇亨譯,2000,〈「儒教」與「儒學」涵義異同重探─新儒家的觀察〉,《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中國大陸與臺灣篇》,頁191-227。
- 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 2000, “李通玄在明代”,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0卷1期,頁273-288。.
- 坂出祥伸著、廖肇亨譯,1999,〈焦循的學問〉,《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9卷4期,143-159。
- 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 1999, “覺浪道盛初探”,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9卷4期,95-116.
- 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 1998, “鄧豁渠的出現及其背景”, 大陸雜誌, 第97卷4期,頁15-26.
- 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 1996, “對氣學解釋的質疑-以王廷相為中心”, 大陸雜誌, 第93卷6期,頁1-12.
- 廖肇亨, 2013, “晚明文人懺悔書寫義蘊試析:以袁中道〈心律〉為中心的考察〉”, editor(s): 李豐楙、廖肇亨主編, 沈淪、懺悔與救度: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論集, pp. 397-430, 臺北市: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廖肇亨, 2013, “來讀天都未見書:從官話課本看十八世界渡唐學生的中華體驗與知識結構”, editor(s): 東華大學華文系主編, 國際漢學趨勢─鄭清茂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 pp. 133-166, 新北市: 華藝學術出版社.
- 廖肇亨, 2011, “聖境與生死流轉:日本五山漢詩中普陀山文化意象的嬗變”, editor(s): 石守謙、廖肇亨, 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 pp. 200-224, 台北: 允晨文化.
- 廖肇亨, 2009, “以忠孝作佛事:明末清初佛門節義觀論析”, editor(s): 鍾彩鈞, 明清文學思想中的情、理、欲, pp. 199-244, 台北: 中研院文哲所.
- 廖肇亨,2009,〈瓊浦曼陀羅--中國詩人在長崎〉,黃應貴、王璦玲編,《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頁293-318,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 廖肇亨,2007,〈嚴羽與明清詩學論爭:以「法/悟」關係為中心〉,成大文學院編,《金元明文學之整合研究—中國近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之二》,頁433-470,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 廖肇亨,2005,〈僧人說夢:明清叢林夢論思想試析〉,左東嶺編,《2005明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5-135,北京:學苑出版社。
- 廖肇亨,2005,〈隱元禪師詩歌中的兩種聲音:以晚年詩作為中心〉,葉國良、陳明姿編,《日本漢學研究續探:文學篇》,頁157-186,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廖肇亨,2004,〈藥地生死觀探析—以《東西均》與《藥地炮莊》為討論中心〉,鍾彩鈞、楊晉龍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的主體性與社會—思想篇》,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211-244,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廖肇亨,2004,〈晩明僧人《山居詩》的形式發展與精神特質論析〉,何永康編,《首屆明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南京:南京師範大學。
- 廖肇亨,2003,〈晚明僧人山居詩論析—以漢月法藏為中心〉,?編,《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頁49-74,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 廖肇亨,2003,〈晚明情愛觀與佛教交涉芻議-以《金瓶梅》為中心〉,熊秉真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頁159-178,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
- 廖肇亨,2023,清代中葉琉球冊封使的生態觀察:以李鼎元〈琉球草木詩〉為例,朱德蘭、林育生主編《海邦養秀——第十八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頁129-152。編,《海邦養秀——第十八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頁129-152,臺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
- 廖肇亨, translated by 千賀由佳, 2020, “近世中國知識人博物學の再構築”(近世中國知識人博物學的再構築), editor(s): 陳捷, 醫學、科學、博物 東アジア古典籍の世界, pp. 頁265-278, 東京: 勉誠出版社.
- 廖肇亨,2018,〈第七章 中國冊封使的琉球意象〉,朱德蘭編,《琉球沖繩的光與影》,頁197-223,臺北:遠流出版社。
- 廖肇亨,2018,〈清初琉球冊封使詩文中琉球文化形象的嬗變:「馬耕田」與「僧能詩」相關記述為中心的考察〉,劉序楓編,《海洋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67-96,臺北: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 廖肇亨,2024,〈南浦文之與琉球王國〉,徐斌、陳碩炫編,《守禮之邦,中琉關係與亞洲文明—第十六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頁125-143,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廖肇亨,2024,〈被遺忘的詩僧:明初高僧香嚴覺澄及其《雨華集》初探〉,胡曉真、嚴志雄編,《春華秋實 潛學永年—孫康宜教授禮讚》,頁642-672,台北:允晨文化。
- 廖肇亨,2024,〈元代禪宗文學研究序說〉,編輯委員會編,《明清文學論集》,頁353-370,東京:東方書局。
- 廖肇亨、志野好伸, 2016, “狂者について《聖と狂:聖人・真人・狂者》頁199-249。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志野好伸合著)”(關於狂者), editor(s): 志野好伸, 聖と狂:聖人・真人・狂者, pp. 頁199-249, 東京: 法政大學出版社.
- 廖肇亨,2016,〈琉球漢詩中的自然風物與人文景觀-以蔡大鼎渡華詩作為中心〉〉,日本琉球大學國際沖繩研究所編,《越境する東アジア島嶼世界—第十五回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03-217,沖繩:沖繩:琉球大學沖繩研究所。
- 廖肇亨,2015,〈晚明清初曹洞宗壽昌派在東亞的流衍傳布——以石濂大汕與東皋心越為中心的討論〉,釋果鏡、廖肇亨編,《求法與弘法——漢傳佛教的跨文化交流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335-376,台北:法鼓文化。
- 廖肇亨,2015,〈「無風瘡惡疾」到「通和理中之劑」:近世東亞使節詩學藥病書寫的國族表徵與知識結構〉(Whither"No Pernicious Illness" or "Digestive Aids": Nationalism and Knowledge Revealed in Writing about Medicine and Illness in Early Modern East Asia ),石守謙、廖肇亨編,《轉接與跨界:東亞文化意象的傳佈》,頁389-428,台北:允晨文化。
- 廖肇亨,2015,〈球儒蔡溫三教思想釐探〉,朱德蘭、劉序楓、廖肇亨主編編,《萬國津梁:東亞海域史中的琉球─第十四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頁435-460,臺北市:中琉文化經濟學會。
- 廖肇亨, 2014, “清代中葉詩歌之世界圖像探析”, editor(s): 台大中文系編印, 林文月先生成就與薪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pp. 281-314, 臺北市: 臺灣大學中文系.
- 廖肇亨、黃敬家、林韻柔、林智莉、劉家幸、李淑如、簡凱廷、林仁昱、徐維里,2023,《中國佛教文學史下冊(宋元明清)》,共452頁,高雄:佛光出版。
- 廖肇亨,2018,《倒吹無孔笛:明清佛教文化研究論集》,共551頁,臺北:法鼓文化。
- 廖肇亨,2013,《忠義菩提:晚明清初空門遺民及其節義論述探析》(The Loyalty of Bodhi: Loyalism in Monasty and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iscourseof Fidelity),共418頁,臺北市:中研院文哲所。
- 廖肇亨, 2008, 中邊‧詩禪‧夢戲:明末清初佛教文化論述的呈現與開展, 511 pages, 台北: 允晨文化.
- 荒木見悟著, translated by 廖肇亨, 2008, 佛教與儒教(國科會經典譯注成果), 543 pages, 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
- 廖肇亨,2022,《中日文學之間:鄭清茂論著集》,共619頁,臺北:聯經出版。
- 廖肇亨、胡曉真,2022,《遺忘與凝望——另一種文學書寫的再詮釋》,共400頁,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 廖肇亨,2018,《共相與殊相:東亞文化意象的轉接與異變》,共668頁,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 廖肇亨,2018,《共相與殊相:東亞文化意象的轉接與異變》,共600頁,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 釋果鏡、廖肇亨主編,2015,《求法與弘法:漢傳佛教的跨文化交流國際研討會論文集》(Seeking Dharma, Spreading Dharma: 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s of Chinese Buddhism),共611頁,臺北市:法鼓文化出版社。
- 石守謙、廖肇亨主編,2015,《轉接與跨界:東亞文化意象之傳佈》(Shaping the Culture Images of East Asia: Viewing, Media, Agents),共502頁,臺北市:允晨文化。
- 朱德蘭、劉序楓、廖肇亨主編,2015,《萬國津梁:東亞海域史中的琉球─第十四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共460頁,臺北市:中琉文化經濟學會。
- 李豐楙、廖肇亨主編,2013,《沈淪、懺悔與救度: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論集》,共677頁,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石守謙、廖肇亨,2011,《東亞文化意象的形塑》,共653頁,台北:653。
- 廖肇亨、李豐楙, 2007, 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論集, 682 pages, 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廖肇亨,2005,〈書評:康保成:《中國古代戲劇形態與佛教》(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集刊》,第26輯,頁39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