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明輝

李明輝

兼任研究員

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1998-2000
國科會傑出學者研究計畫 2008-2011
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2002-2004
第六十屆教育部學術獎 2016

研究領域: 儒家哲學、康德哲學、倫理學


Email : lmhuei at gate.sinica.edu.tw

我的學術生涯始於康德研究。一九八六年我在德國波昂大學以論文《康德倫理學發展中的道德情感問題》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後便返國服務。我的博士論文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發展史的探討,分析「道徳情感」概念在康德早期倫理學的各個發展階段中之不同涵義;第二部分系統性地探討康德後期倫理學中的「道德情感」理論,並由此凸顯其「形式主義倫理學」的特性。

從一九八六至一九九一年,我先後任教於臺灣大學哲學系及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一九九一年以後始任職於本所。在這二十餘年中,我的研究工作環繞著兩個主軸:一是康德哲學及其發展,二是儒家思想。

在康德哲學及其發展方面,我採取翻譯與研究並進的方式。我翻譯了康德的《通靈者之夢》、《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未來形上學之序論》,以及H.M. Baumgartner的《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導讀》。此外,我以康德哲學為起點,逐漸延伸到其後的德國哲學(如現象學倫理學、Max Weber及Jürgen Habermas)及當代英、美政治哲學(如自由主義、社群主義)。在儒家思想方面,我利用西方哲學的概念與架構對儒家哲學進行詮釋與重建的工作,尤其著重於宋明儒學與朝鮮儒學的研究。這兩方面的研究係在比較哲學的視野下同步進行。

在儒家思想研究方面,我參與(或主持)了幾項大型研究計畫。從一九九三年起,我在本所參與或主持了三期的「當代儒學主題計畫」(1993-2003)、「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主題計畫(2003-06)、「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主題計畫(2006-09)。此外,我參與了由本所合聘研究員黃俊傑主持的「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之研究」,主持分項計畫「近世中韓儒者關於孟子心性論的辯論與詮釋:比較哲學的探討」(2001-05),其主要成果是《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一書。從二○○六年起,我參與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的「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總主持人為黃俊傑),主持分項計畫「朝鮮後期的四端七情之辯」(2006-11)。

總結我這二十餘年的哲學研究,「道德情感」的問題始終貫穿其間。透過對這個問題的探討,我將康德及其後的德國倫理學、宋明儒學與朝鮮儒學連貫起來,成為一個跨越三個文化脈絡的跨文化哲學研究。對我而言,哲學研究與跨文化研究是不可分的。

  • 1995.3 - 迄今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 2007.8 - 迄今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合聘教授
  • 1996.8 - 迄今 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國家發展研究所合聘教授
  • 2004.10 - 2005.8 德國波昂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
  • 2001.7 - 12 月 美國柏克萊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訪問學者
  • 2003.3 - 2001.5 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 1997.11 - 1998.1 德國萊比錫大學東亞研究所客座教授
  • 1991.8 - 1996.7 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國家發展研究所合聘副教授
  • 1988.8 - 1991.7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 1986.8 - 1988.7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客座副教授
  • 1979.10 - 1982.4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助教

  • Lee, Ming-huei (1986). Das Problem des moralischen Gefühls in der Entwicklung der kantischen Ethik. Dissertation Universität Bonn.

  • 李明輝。1985 年 6 月。〈略論牟宗三先生的康德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5 卷 2 期。頁 184-193。
  • 李明輝。1985 年 9 月。〈康德的「歷史」概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7 期。頁 157-182。
  • 李明輝。1988 年 3 月。〈德國理念論之脈動與發展--評《論康德與黑格爾》〉。《中國論壇》。299 期。頁 74-78。
  • 李明輝。1990 年 6 月。〈朱子的倫理學可歸入自律倫理學嗎?〉。《鵝湖學誌》。4 期。 頁 129-135。
  • 李明輝。1991 年 10 月。〈中國沒有哲學嗎?--與費德西先生論「中國哲學」〉。《當代》。66 期。頁 142-149。
  • 李明輝。1994 年 2 月。〈當代新儒家的道統論〉。《鵝湖月刊》。224 期。頁 1-11。
  • 李明輝。1994 年 3 月。〈從康德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 期。頁 415-440。
  • Lee, Ming-huei (Heft 1/2, 1995). “Die Autonomie des Herzens - Eine philosophische Deutung der ersten Hälfte von Meng-tzu 2A: 2.” Oriens Extremus, 38. Jg.: 7-16.
  • 李明輝。1996 年 1 月。〈存心倫理學、責任倫理學與儒家思想〉。《臺灣社會研究》。 21 期。頁 217-244。
  • 李明輝。1996 年 3 月。〈牟宗三先生的哲學詮釋中之方法論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8 期。頁 175-196。
  • Lee, Ming-huei (1996). “Mou Tsung-san und Kants Philosophie. Ein Beispiel für die Kant-Rezeption in China.” Asiatische Studien 50/1 : 85-92.
  • 李明輝。1997 年 12 月。〈陽明學與民主政治〉。《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4 期。頁 167-178。
  • 李明輝。1998 年 9 月。〈孟子王霸之辨重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3 期。頁 241-266。 (亦刊於 1999 年。《儒學與道德建設》。國際儒學聯合會學術委員編。頁 419-444。 北京市: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 李明輝。1999 年 1 月。〈存心倫理學、形式倫理學與自律倫理學〉。《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5 期。頁 1-8。
  • 李明輝。1999 年。〈張東蓀對康德倫理學的理解〉。《哲學研究》(北京)。1999 年增刊。 頁 53-56。
  • 李明輝。1999 年 12 月。〈焦循對孟子心性論的詮釋及其方法論問題〉。《臺大歷史學報》。24 期。頁 71-102。
  • 李明輝。1999 年 12 月/2000 年 6 月。〈轉化抑或對話?--李春生所理解的中國經典〉。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0/21 期。頁 133-174。
  • 李明輝。2001 年 12 月。〈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漢學研究》。19 卷 2 期。頁 1-32。
  • 李明輝。2003 年 9 月。〈由「內聖」向「外王」的轉折--現代新儒家的政治哲學〉。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3 期。頁 337-350。
  • 李明輝。2004 年 4 月。〈中西比較哲學的方法論省思〉。《東亞文明研究通訊》。4 期。 頁 30-34。
  • 李明輝。2004 年 7 月。〈康德的「道德情感」理論與席勒對康德倫理學的批判〉。《揭諦》。7 期。頁 37-76。
  • 李明輝。2004 年 7 月。〈韓儒李栗谷與成牛溪關於四端七情的辯論〉。《法鼓人文學報》。 創刊號。頁 113-152。
  • 李明輝。2005 年 1 月。〈李春生與中國文化〉。《臺灣文學評論》。5 卷 1 期。頁 74-80。
  • 李明輝。2005 年 5 月。〈「理」能否活動?--李退溪對朱子理氣論的詮釋〉。《現代哲學》。2 期。頁 41-48。
  • 李明輝。2006 年 8 月。〈關於「海洋儒學」與「法政主體」的省思〉。《當代》。228 期。頁 60-73。亦刊於 2008 年。《西學東漸研究》。第 1 輯。中山大學西學東漸文獻館主編。頁 200-215。北京:商務印書館;亦刊於 2008 年 12 月。《文本詮釋與社會實踐:蔣年豐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論文集》。林維杰編。頁 1-25。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 李明輝。2006 年 12 月。〈鄭霞谷對四端七情的詮釋〉。《陽明學》(韓國)。17 期。頁 247-264。修訂版刊於 2008 年 9 月。《中國儒學》。3 期。頁 322-340。
  • 李明輝。2007 年 9 月。〈朱子對「道心」、「人心」的詮釋〉(上)。《鵝湖月刊》。387 期。頁 11-21。
  • 李明輝。2007 年 10 月。〈朱子對「道心」、「人心」的詮釋〉(下)。《鵝湖月刊》。388 期。頁 11-21。
  • 李明輝。2008 年 5 月。〈省思中國哲學研究的危機--從中國哲學的「正當性問題」 談起〉。《思想》。9 期。頁 165-173。
  • Lee, Ming-huei (Sept. 2008). “Wang Yangming’s Philosophy and Modern Theories of Democracy: A Reconstructive Interpretation.”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Vol. 7, No. 3 : 283-294.
  • 李明輝。2008 年 9 月。〈李玄逸의四端七情論〉。《한국문화》(韓國文化)。43 期。 頁 97-120。
  • Lee, Ming-huei (2009) “Culture et démocratie: réflexions à partir de la polémique entre libéraux taiwanais et néo-confucéens contemporains.” Extrême-Orient, Extrême-Occident, Vol. 31 : 33-62.
  • 李明輝。2009 年 11 月。〈王國維與康德哲學〉。《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 期。頁 115-126。
  • 李明輝。2010 年 6 月。〈臺灣學界關於韓國儒學的研究概況〉。《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7 卷 1 期。頁 259-277。刪節版〈臺灣學界關於韓國儒學的研究述評〉刊於 2009 年。《哲學動態》。12 期。頁 33-36。
  • 李明輝:2010,〈儒學知識化與現代學術〉。《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頁2-7。
  • 李明輝:2010,〈儒家傳統在現代東亞的命運與前景〉。《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頁23-27。
  • Ming-huei LEE: 2010, “Confucian Traditions in Modern East Asia: Their Destinies and Prospects”. Oriens Extremus, 49. Jg., S. 237-247.
  • 李明輝:2011,〈李玄逸的四端七情論〉。《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5期(2011年9月),頁5-13;亦收入黃俊傑編:《朝鮮儒者對儒家傳統的解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頁65-90。
  • Ming-huei LEE: 2011, “Modern New Confucians on the Religiousness of Confucianism”. Bochumer Jahrbuch zur Ostasienforschung, Bd. 35, S. 193-206.
  • 李明輝:2012,〈朱子學的全球化意義〉。《朱子文化》,2012年第2期(2012年3月),頁4-6。
  • 李明輝:2012,〈儒家、康德與德行倫理學〉。《哲學研究》(北京),2012年第10期,頁111-117;收入林維杰編:《近代中西思想交流中的西學東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6年12月),頁9-26。
  • 李明輝:2013,〈康德的「何謂『在思考中定向』?」及其宗教哲學意涵〉。《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29期(2013年1月),頁155-186。
  • Ming-huei LEE: “A Critique of Jiang Qing’s ‘Political Ruism’”.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Vol. 45, No. 1 (Fall 2013), pp. 9-20.
  • 李明輝:2014,〈儒家人文主義與宗教〉。《宗教與哲學》,第3輯(2014年1月),頁307-319。
  • 李明輝:2014,〈儒家與人文主義〉。《中國哲學與文化》,第11輯(2014年5月),頁27-38。
  • 李明輝:2014,〈當代新儒家「儒學開出民主論」的理論意涵與現實意義〉。Asian Studies (Ljubljana), Vol. 2, No. 1 (2014), pp. 7-18.
  • 李明輝:2014年,〈從比較視域看韓國儒學研究──脈絡化與去脈絡化〉。《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頁17-21;亦收入朱人求、井上厚史編:《東亞朱子學的新視野》(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1月),頁1-10;日文版,頁11-25。
  • 李明輝:2014,〈評論臺灣近來有關「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爭議〉。《思想》,第25期(2014年5月),頁267-289。
  • 李明輝:2014年,〈耿寧對王陽明良知說的詮釋〉。《哲學分析》,第5卷第4期(2014年8月),頁40-50。
  • Ming-huei LEE: 2015, “Kritische Bemerkungen zum Problem der Legitimität chinesischer Philosophie”. Bochumer Jahrbuch zur Ostasienforschung, Bd. 38 , S. 103-114.
  • 李明輝:2015:〈牟宗三與「生命的學問」〉。《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2期(2015年3月),頁56-59;亦收入景海峰編:《經典、經學與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頁417-423。
  • 李明輝:2015:〈再論儒家、康德倫理學與德行倫理學――評唐文明的《隱秘的顛覆》〉。《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2卷第2期(2015年12月),頁327-349。
  • 李明輝:2016,〈牟宗三誤解了康德的「道德情感」概念嗎?──與方旭東教授商榷〉。《現代哲學》(廣州),2016年第2期,頁29-35;亦收入景海峰編:《儒學的歷史敘述與當代重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11月),頁536-548。
  • 李明輝:2016,〈康德論德行義務:兼論麥金泰爾對康德倫理學的批評〉。《歐美研究》,第46卷第2期(2016年6月),頁211-241。
  • 李明輝:2016,〈關於康德《論永久和平》的若干思考〉。廣州《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 年第6 期,頁117-119。
  • 李明輝:2017,〈康德論同情〉。《宗教與哲學》,第6輯(2017年2月),頁17-35。
  • 李明輝:2017,〈田愚論四端七情〉。《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50期(2017年3月,實際出刊2017年12月),頁85-99。
  • 李明輝,2018,〈康德的「物自身」概念何以有價值意涵?──為牟宗三的詮釋進一解〉,《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2期,頁53-62。
  • 李明輝,2018,〈韓儒金昌協的四端七情論與「性情經緯說」〉,《思想與文化》,第22:輯第1-17頁。(CSSCI)
  • Lee, Ming-huei,2019,〈"The Theory of the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and Democratic Politics"〉,《Bochumer Jahrbuch zur Ostasienforschung》,42, 37-66。
  • 李明輝,2019,〈「窮智見德」──勞思光先生的思想綱領〉,《中國哲學與文化》,第17輯,頁1-16。
  • 李明輝,2019,〈從丁茶山對孟子心性論的詮釋看其四端七情論〉,《茶山學》,35, 51-75。
  • 李明輝,2021,〈公德、私德之分與儒家傳統〉,《鵝湖學誌》,66, 1-34。
  • 李明輝,2021,〈「良知的自我坎陷」與「窮智見德」—牟宗三與勞思光的一段思想交涉〉,《儒家文明論壇》,7, 124-135。

  • 李明輝,2004,〈康德的「何謂『在思考中定向』?」及其宗教哲學意涵〉,發表於「2004年康德哲學會議」,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2004-09-29 ~ 2004-09-30。
  • 李明輝, 2005, ““The Four-Seven Debate between I Toegye and Gi Gobong and Its Philosophical Purpor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ncius and Its Reception: East and West 國際研討會, 德國Karlsruhe大學: 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德國Bochum大學亞洲學學院, 2005-06-27 ~ 2005-06-29.
  • 李明輝,2006,〈「內聖外王」問題重探〉,發表於「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國際研討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01-12 ~ 2006-01-14。
  • 李明輝,2006,〈再論中國哲學的「創構」問題〉,發表於「『中國哲學』建構的當代反思與未來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廣東: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2006-12-12 ~ 2006-12-14。
  • 李明輝,2007,〈朱子對「道心」、「人心」的詮釋〉,發表於朱子學與閩臺文化學術研討會,中國•廈門: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與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等單位,2007-04-07 ~ 2007-04-08。
  • 李明輝,2007,〈朱子對「道心」、「人心」的詮釋〉,發表於中國與東亞的理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法國里昂:文學與人文科學高等師範學院,2007-06-07 ~ 2007-06-08。
  • 李明輝, 2011, “〈朱子思想與現代政治倫理〉”, 6 pages, paper presented at 哲學與時代: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廬山: 南昌大學哲學系等, 2011-10-19 ~ 2011-10-20.
  • 李明輝, 2011, “儒家與人文主義”, 9 pages, paper presented at 當代新儒家與西方哲學:第九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等, 2011-11-05 ~ 2011-11-07.
  • 李明輝,2012,〈韓儒韓元震對王陽明思想的批評〉,共25頁,發表於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臺北:中央研究院,2012-06-20 ~ 2012-06-22。
  • 李明輝,2013,〈從比較視域看韓國儒學研究──脈絡化與去脈絡化〉,共7頁,發表於「關於東亞的朝鮮儒教之位相的研究」2012年度第二次研究會,日本松山:愛媛大學,2013-01-25 ~ 2013-01-27。
  • 李明輝,2013,〈戰後臺灣的康德研究〉,共12頁,發表於「中國與韓國的康德研究」國際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2013-05-31。
  • 李明輝,2013,〈評論蔣慶的「政治儒學」〉,共10頁,發表於Conference on “Contemporary Confucianism and Chinese Modernization”,Reykjavik, Iceland:北極光孔子學院與冰島大學中文系,2013-09-07 ~ 2013-09-08。
  • 李明輝,2013,〈評論臺灣近來有關「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爭議〉,共13頁,發表於第十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深圳:深圳大學,2013-11-15 ~ 2013-11-18。
  • 李明輝,2013,〈耿寧對王陽明良知說的詮釋〉,共10頁,發表於第九届「《哲學分析》論壇——耿寧心性現象學學術討論會」,廣東江門:《哲學分析》編輯部、中山大學現象學研究所與中山大學哲學系,2013-12-04 ~ 2013-12-07。

  • 李明輝,2022,〈從朱子學看李星湖的四端七情論〉,《東亞儒學與經典詮釋:韓國與越南儒學的開展》。

  • 李明輝。1989 年。〈康德的《通靈者之夢》在其早期哲學發展中的意義與地位〉。《通靈者之夢》。李明輝譯;康德著。頁(3)-(40)。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 李明輝。1990 年。〈《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一書之成書過程及其初步影響〉。《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李明輝譯;康德著。頁 iii-xxii。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 李明輝。1993 年。〈朱子論惡之根源〉。《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鐘彩鈞編。頁 551-580。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 李明輝。1994 年。〈儒家思想中的內在性與超越性〉。《儒學與當今世界》。楊祖漢編。 頁 55-74。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 李明輝。1994 年。〈儒家思想中的內在性與超越性〉。《新儒家評論.第 1 輯》。鄭家棟,葉海煙主編。頁 197-215。北京市: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 李明輝。1994 年。〈儒家思想中的內在性與超越性〉。《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李明輝著。頁 129-148。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 李明輝。1994 年。〈當代新儒家的道統論〉。《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李明輝著。頁 149-174。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 李明輝。1995 年。〈李春生《東西哲衡》及《哲衡續編》中的哲學思想〉。《李春生的思想與時代》。李明輝編。頁 1-39。臺北市:正中書局。
  • 李明輝。1995 年。〈《孟子》知言養氣章的義理結構〉。《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李明輝編。頁 115-158。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 李明輝。1996 年。〈性善說與民主政治〉。《當代儒學論集:挑戰與回應》。劉述先編。 頁 159-197。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 李明輝。1997 年。〈儒家思想與科技問題──從韋伯觀點出發的省思〉。《儒家思想與現代世界》。劉述先編。頁 57-82。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 李明輝。1998 年。〈劉蕺山論惡之根源〉。《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鍾彩鈞編。頁 93-126。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 李明輝。1998 年。〈解讀當前中國大陸的儒學熱〉。《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總論篇》。 李明輝編。頁 81-98。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 Lee, Ming-huei (1998). “Das ‘Konfuzianismus-Fieber’ im heutigen China.” In Der Konfuzianismus: Ursprünge – Entwicklungen – Perspektiven, Ralf Moritz & Ming-huei Lee (Hg.). pp. 235-248. Leipzig: Leipziger Universitätsverlag.
  • (1999). “Schöpferische Transformation der deutschen Philosophie. Am Beispiel der Rezeption des Begriffes des “Dinges an sich” bei Mou Zongsan.” In Zeichen essen Lese-Zeichen. Kultursemiotische Vergleiche von Leseweisen in Deutschland und China, Jürgen Wertheimer & Susanne Göße (Hg.). pp. 499-513. Tübingen: Stauffenburg.
  • 李明輝。1999 年。〈《論語》「宰我問三年之喪」章中的倫理學問題〉。《傳承與創新: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十周年紀念文集》。鍾彩鈞編。頁 521-542。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 Lee, Ming-huei (2000). “Mou Tsung-san’s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Some Hermeneutical Reflections.” In Classics and Interpreations: the Hermeneutic Traditions in Chinese Culture, edited by Ching-I Tu. Pp. 411-425.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 李明輝。2000 年。〈李春生與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中國大陸與臺灣篇》。 劉述先編。頁 229-254。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 李明輝。2001 年。〈儒家傳統與東亞的現代化──從李光耀與彭定康關於「亞洲價值」 的爭論談起〉。《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韓國與東南亞篇》。劉述先編。頁 125-166。 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 李明輝。2002 年。〈再論儒家思想中的「內在超越性」問題〉。《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中國思潮與外來文化》。劉述先編。頁 223-240。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李明輝。2002 年。〈儒家政治哲學與責任倫理學〉。《中國學術》。第 9 輯。劉東主編。 頁 219-230。北京:商務印書館。
  • 李明輝。2002 年。〈儒家傳統與人權〉。《傳統中國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 黃俊傑編。頁 229-256。臺北市: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 李明輝。2004 年。〈儒學、義務論與社群主義〉。《儒學與新世紀的人類社會》。陳榮照編。頁 327-336。新加坡:新加坡儒學會。
  • 李明輝。2004 年。〈徐復觀與社群主義〉。《蕭萐父教授八十壽辰紀念文集》。郭齊勇, 吳根友編。頁 565-573。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 李明輝。2004 年。〈「情欲解放」乎:論劉蕺山思想中的「情」〉。《情欲明清--達情篇》。熊秉真,張壽安編。頁 83-125。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 Lee, Ming-huei (2004). “Kants Philosophie im modernen China.” In Transkulturelle Rezeption und Konstruktion. Transcultural Reception and/et Constructions transculturelles. Festschrift für Adrian Hsia, Monika Schmitz-Emans (Hg.), pp. 27-46 Heidelberg: Synchron Wissenschaftsverlag der Autoren.
  • (2005). “The Debate about Ren between Zhu Xi and Huxiang Scholars.” In Chinese Hermeneutic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terpretation and Intellectual Change. Ching-I Tu, ed., pp. 119-132.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此為〈朱子的「仁說」及其與湖湘學派的辯論〉之英文改寫版)
  • 李明輝。2005 年。〈從康德的「道德宗教」論儒家的宗教性〉。《儒家傳統與啟蒙心態》。 哈佛燕京學社編。頁 228-269。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亦刊於 2005 年 9 月。《從歷史中提取智慧》。李志剛,馮達文編。頁 1-49。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亦刊於 2007 年 12 月。《當代儒家與西方文化:會通與轉化》。李明輝,林維杰編。頁 15-70。 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國科會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1-2411 -H-001-017)
  • 李明輝。2006 年。〈康德哲學在現代中國〉。《中華文化與域外文化的互動與融合》 (一)。黃俊傑編。頁 89-134。臺北市: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 李明輝。2006 年。〈劉述先先生與中西比較哲學〉。《儒學、文化與宗教:劉述先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李明輝,葉海煙,鄭宗義編。頁 215-224。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 李明輝。2006 年。〈丁時翰對朱子理氣論的理解〉。《南溪梁承武教授定年紀念論文集: 中國學研究》。南溪梁承武教授定年紀念論文集編纂委員會編。頁 419-442。首爾: 中國圖書文化中心。(此為〈朱子性理學與韓儒丁時翰的四端七情論〉之刪節版)
  • 李明輝。2006 年。〈朱子性理學與韓儒丁時翰的四端七情論〉。《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黃俊傑,林維杰編。頁 209-278。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亦刊於 2008 年 11 月。《中國哲學與文化》。第 3 輯。廣西:廣西大學出版社。頁 228-254; 第 4 輯(2008 年 12 月)。頁 220-234。
  • 李明輝。2007 年。〈徐復觀論儒家與宗教〉。《人文論叢:2006 年卷》。馮天瑜編。頁 402-412。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 李明輝。2007 年。〈再論中國哲學的「創構」問題〉。《拾薪集:「中國哲學」建構的當代反思與未來前瞻》。景海峰編。頁 274-283。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Lee, Ming-huei (2008). “The Four-Seven Debate between I Yoegye and Gi Gobong and Its Philosophical Purport.” In The Book of Mencius and Its Reception in China and Beyond. Chun-chieh Huang et al. (eds.), pp. 54-78. Wiesbaden: Harrassowitz.
  • 李明輝。2008 年。〈康德論「通常的人類知性」--兼與杜維明先生的「體知」說相比較〉。《體知與人文學》。陳少明編。頁 214-227。北京:華夏出版社。
  • 李明輝。2009 年。〈李玄逸的四端七情論與「道心、人心」問題〉。《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吳震編。頁 234-258。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李明輝。2009 年。〈牟宗三先生與中西比較哲學〉。《中國詮釋學》。6 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頁 86-97。
  • 李明輝。2009 年。〈「內聖外王」問題重探〉。《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展望篇》。周大興編。頁 49-88。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亦刊於《中國儒學》。第 4 期。頁 37-71。
  • 李明輝:2011,〈為什麼要研讀經典?──以《論語》為例〉。收入王偉勇編:《人文經典與創意開發》(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6月),頁107-129。
  • 李明輝:2012,〈韓元震的「四端七情經緯說」〉。收入黃俊傑編:《朝鮮儒者對儒家傳統的解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6月),頁137-157。
  • 李明輝:2012,〈朱子思想與現代政治倫理〉。收入陳來編:《哲學與時代――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9月),頁43-48。
  • 李明輝:2012,〈康德與原罪說〉。收入黃冠閔、趙東明編:《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理論反思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2年12月),頁9-44。
  • 李明輝:2013,〈張偉《質料先天與人格生成――對舍勒現象學的質料價值倫理學的重構》序言〉。收入張偉︰《質料先天與人格生成――對舍勒現象學的質料價值倫理學的重構》(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年),頁i-vi。
  • Ming-Huei LEE: 2013, “Confucianism, Kant, and Virtue Ethics”. In: Stephen Angle/Mi- chael Slote (eds.): Virtue Ethics and Confucianism (New York: Routledge), pp. 47-55.
  • 李明輝:2013,〈韓儒韓元震對王陽明思想的批評〉。收入鍾彩鈞編︰《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東亞視域中的儒學──傳統的詮釋》(臺北︰中央研究院),頁257-293。
  • 李明輝:2014,〈「實踐必然性」與「內在要求」――回應陳瑞麟教授〉。收入鄭宗義、林月惠鈞編︰《全球與本土之間的哲學探索──劉述先先生八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頁171-198。
  • 李明輝:2016,〈李春生論儒家與基督教〉。收入洪子偉編︰《存在交涉:日治時代的臺灣哲學》(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頁43-61。
  • Ming-Huei LEE: 2016, “Studi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from a Transcultural Perspective: Contextualization and Decontextualization”. In: Sor-hoon Tan (ed.): The Bloomsbury Research Handbook of Chinese Philosophy Methodologies. London/New York: Bloomsbury, pp. 115-124.
  • Ming-Huei LEE: 2017, “Building Democrac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New Confucianism”. In: Tze-ki Hon & Kristin Stapleton (eds.), Confucianism for the Cotemporary World: Global Order, Political Plurality, and Social Action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7), pp. 81-90.
  • Lee, Ming-huei,2021,〈“Mou Zongsa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Kantianism”〉,Elstein, David編,《Dao Companion to Contemporary Confucian Philosophy》,頁255-275,Cham: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AG。

  • 李明輝,1994,《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Immanuel Kant、李明輝,李明輝譯,2002,《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 李明輝,2005,《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李明輝,2005,《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李明輝,2005,《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簡體字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Immanuel Kant,李明輝譯,2008,《一切能作為學問而出現的未來形上學之序論》,共328頁,臺北:聯經出版公。
  • Lee, Ming-huei, 2013, Konfuzianischer Humanismus. Transkulturelle Kontexte, 171 pages, Bielefeld, Germany: transcript Verlag.
  • 李明輝,李明輝譯,2015,《道德底形上學》譯注,共78+482頁,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 李明輝, 2016, 《儒學與現代意識》增訂版, 10+413 pages, 臺北: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Lee, Ming-huei, 2017, Confucianism: Its Roots and Global Significance, 13+156 page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H. M. Baumgartner:《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導讀》。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
  • Immanuel Kant:《通靈者之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
  • Immanuel Kant:《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
  • 李明輝。1994 年。《當代新儒家人物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 李明輝編。1995 年。《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 李明輝。1995 年。《李春生的思想與時代》。臺北市:正中書局。
  • 李明輝。1996 年。《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 李明輝。1998 年。《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總論篇》。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 Moritz, Ralf & Lee, Ming-huei (Hg.)(1998). Der Konfuzianismus: Ursprünge – Entwicklungen – Perspektiven. Leipzig: Leipziger Universitätsverlag.
  • 伊曼努埃.康德(Kant, Immanuel)著;李明輝譯注。2002 年。《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 《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 L. W. Beck:〈我們從康德學到了什麼?〉。《鵝湖月刊》第89期(1982年11月), 頁27-32。
  • Immanuel Kant:〈答何謂啟蒙〉。《聯經思想集刊》,第1期(1988年5月),頁1-12。
  • Günther Patzig:〈當前倫理學討論中的定言令式〉。收入上書。
  • Immanuel Kant:《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2年;增訂版,2013年。
  • Immanuel Kant:《一切能作為學問而出現的未來形上學之序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年。
  • Immanuel Kant:《道德底形上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5年。
  • 《康德哲學在東亞》。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 《高橋亨與韓國儒學研究》,與林月惠合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
  • 《近代東亞變局中的李春生》。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年。
  • 《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比較觀點》,與邱黃海合編。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0年。
  • 《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個案篇》,與陳瑋芬合編。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
  • 《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會通與轉化》,與林維杰合編。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7年。
  • 《儒學、文化與宗教:劉述先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與葉海煙、鄭宗義合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
  • 《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哲學篇》,與陳瑋芬合編。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 《李春生著作集》(五冊),與黃俊傑、黎漢基合編。臺北:南天出版社,2004年。
  • 《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 《儒家思想與現代東亞:地域與發展》,與陳瑋芬合編。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 《徐復觀雜文補編》(六冊),與黎漢基合編。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1年。
  • Der Konfuzianismus: Ursprünge - Entwicklungen - Perspektiven. Co-edited with Ralf Moritz, Leipzig: Leipziger Universitätsverlag, 1998.
  • 《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總論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8年。
  • 《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7年。

  • 李明輝,黎漢基編。2001 年。《徐復觀雜文補編》(七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 李明輝:1988.3,〈德國理念論之脈動與發展──評《論康德與黑格爾》〉。《中國論壇》,第299期,頁74-78。
  • 李明輝:2003.9,〈由「內聖」向「外王」的轉折――現代新儒家的政治哲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2003年9月),頁337-350;收入《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
  • 李明輝:2011.2,〈崔英辰《韓國儒學思想研究》〉,《儒教文化研究》(韓國成均館大學),第15輯(2011年2月),頁303-308。
  • 李明輝:2015.12,〈再論儒家、康德倫理學與德行倫理學――評唐文明的《隱秘的顛覆》〉。《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2卷第2期(總第24期),2015年12月, 頁327-349。
Facebook Facebook
Youtube Youtube
Instagram Instagram
twitter Twitter
weibo 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