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月惠
研究員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民國79、80、81、82學年度乙種研究獎助,民國84、85、86、87、88、89學年度甲種研究獎助
主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民國89、91、92-93、94-96、97-99、100、101-103、104)
2002 - 2003 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哈佛燕京學社獎助,2002年8月-2003年7月)
2006 - 2006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哲學思想研究所客座研究員(韓國國際交流財團獎助,2006 年3月-11月)
2007 - 2007 韓國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訪問學者(2007年11月)
2008 - 2008 法國里昂人文科學高師(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lettres et sciences humaines) 東亞學院(Institut d’Asie Orientale)訪問學者
2009 - 2010 日本京都大學訪問學者(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98年度第47屆補助科學與技 術人員赴國外短期研究獎助,
2010 - 2010 2010年度財團法人日本交流協會招聘學者, 赴京都大學研究訪問。
研究領域: 宋明理學、中韓儒學比較研究
Email : linyh at gate.sinica.edu.tw
我的研究工作始於宋明理學研究,並逐漸拓展到韓國儒學研究。事實上,我對宋明理學的研究,集中於明代理學,始於陽明學,繼之以陽明後學;進入中國文哲研究所後,再以劉蕺山思想為研究重點。陽明學、陽明後學、劉蕺山思想三者是我研究宋明理學的三部曲,其間有歷史與義理的相承關係,也反映出明代儒學發展與轉變的主要脈絡。
繼這三部曲之後,我不得不面對明代朱子學巨擘羅整菴的思想,由此便轉入中、韓儒學的比較研究。我對中、韓儒學的研究,主要從明代理學(主要是朱子學,亦涉及陽明學)與朝鮮時代性理學的對比研究切入。明代中、晚期思想以陽明學為主,朱子學式微;反之,朝鮮時代的性理學奉朱子學為圭臬,陽明學無法伸展。換言之,朱子學在明代與朝鮮時代,互有消長,形成有趣的跨文化對比現象,其中的緣由值得探究。
此外,朱子學往韓國、日本傳播的過程中,羅整菴的思想產生積極的觸媒作用,故其思想在朝鮮時代所受到的重視,遠甚於中國本土,也影響日本德川時代的朱子學。我從事於「羅整菴與朝鮮性理學」的研究,除了可以彌補中文學界在羅整菴研究方面的不足之外,還可以與目前中文學界的韓國儒學研究有所區隔。再者,對比於韓國學者的研究主要聚焦於朱子學,我還可以參照陽明學、陽明後學,乃至劉蕺山思想,以深化朝鮮性理學的研究。因此,從「宋明理學」到「中、韓儒學」的研究轉向,是我的問題意識之自然發展。近年來,在探究韓國儒學之餘,我也涉及日本江戶時代朱子學、越南儒學的研究,東亞儒學乃水到渠成地進入我的研究視野。目前,我還希望從明末耶穌會士利瑪竇《天主實義》與東亞儒者的交涉,探究天主教與儒家思想的深入對話,這也是我最為關切的議題。
回顧我二十多年來的學思歷程,原是從浸潤理學家的生命與學問起步,這樣的興發與感悟常是研究動力與樂趣之所在。然而,學術生命不只要「興於詩」,還要「立於禮」,生命的暢通也當包含觀念的釐清與義理的講明。固然有真性情與真穎悟者可以為學,但學究式的耕耘卻是不可或缺的基礎;這是「蹲馬步」的基本工夫,必須耐得煩瑣,紮實去做。如何在貼近理學家具體的生命歷程時,又能相應地以現代的學術語言來表述其思想的意義結構,並針對當代的重要議題展開哲學提問,這是我所面臨的課題。
我希望在東亞儒學研究方面一步步地深耕易耨。對我而言,這是「困而知之」的歷程,點滴在心,得失自知。學術研究不論作為一種志業還是生活方式,都不是一條簡單的路,而是一條精神跋涉之路,也是一條身心修煉之路。在每一段腳程中,既要曲徑通幽,也要放眼高曠。若能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遠路何須愁日暮?
- 2009.10 - 迄今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 2009.10 - 2010.6 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訪問學者
- 2002.9 - 2009.9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 2008.9 法國里昂人文科學高師(Ecole nomale suprleur Lettres et Sciences humaiens)東亞學院(Institut D’Asie Orientale)訪問學者
- 2007.11 韓國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訪問學者
- 2006.3 - 11 月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哲學思想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 2002.8 - 2003.7 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 1998.8 - 2002.9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助研究員
- 1995.8 - 1998.7 國立嘉義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系副教授
- 1989.8 - 1995.7 國立嘉義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系講師
- 1982.8 - 1985.7 臺北縣中和市興南國小教師
- 林月惠,1995,〈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想之研究〉,共414頁,中國文學研究所,國立台灣大學。
- 林月惠,1988,〈陽明「內聖之學」研究〉,共235頁,國文研究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 林月惠,accepted,〈「宗旨」與「功夫論」之建構:以王陽明「致良知」、劉蕺山「慎獨」為中心〉,《中國哲學與文化》。
- 林月惠,accepted,〈丁茶山的心性思想──從西學靈魂論之格義談起〉,《中國文哲研究集刊》。(A&HCI)
- 林月惠,2021,〈艮齋學派與俛宇學派的心說論辯特色──以欽齋崔秉 心與晦峯河謙鎮為中心〉,《艮齋論叢》,27, 1-30。
- 林月惠,2020,〈黎貴惇與丁若鏞對西學的吸納〉,《西學東漸研究》,9, 21-47。
- 林月惠,2020,〈靈魂(anima)與靈性:艾儒略《性學觕述》與宋明理學的相遇〉,《哲學與文化月刊》,47:12, 57-73。
- Yueh-hui Lin, 2020, “Lê Quý Đôn’s Theory of Li-qi”, Asian Studies, VII, 51-77.
- 林月惠,1995,〈論聶雙江「忽見心體」與羅念庵「徹悟仁體」之體驗——一種「現象學的描述」之理解〉,《嘉義師院學報》,第10輯,頁385-406。
- 林月惠,1994,〈《易傳.繫辭》之道德的形上學〉,《嘉義師院學報》,第8輯,頁231-250。
- 林月惠,1993,〈韓非思想的特色、精義與限制——由其非儒的論點談起〉,《嘉義師院學報》,第7輯,頁119-146。
- 林月惠,1993,〈師院四書教學之探討〉,《教學研究專刊》(一) (嘉義師院語教系),頁49-55。
- 林月惠,1992,〈聶雙江「歸寂說」之衡定——以王陽明思想為理論判準的說明〉,《嘉義師院學報》,第6輯,頁275-316。
- 林月惠,1991,〈「對話寫作」之探討〉,《教師之友》(嘉義師院),第32卷第2期,頁15-20。
- 林月惠,1990,荀子〈樂論〉美學思想的衡定,《嘉義師院學報》,第4輯,頁125-145。
- 林月惠,1990,〈國小作文分段教學的探討〉,《教師之友》(嘉義師院),第31卷第1期,頁11-20。
- 林月惠,1989,由〈太極圖說〉探說周濂溪與朱子思想之差異,《嘉義師院學報》,第3輯,頁177-204。
- 林月惠,1989,〈余英時《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歷史月刊》,第19輯,頁152-153。
- 林月惠,1989,〈聶雙江「歸寂說」之析論〉,《中國文學研究》,第3輯,頁93-123。
- 黃盛雄、林月惠,1986,〈由兒童的心智發展談詩歌的欣賞與美讀〉,《國教輔導》(臺中師院),第25卷第10期,頁1-4。
- 林月惠,2017,〈韓儒鄭霞谷的良知體用觀──兼論與王陽明體用觀的比較〉,《臺大中文學報》,第57卷,頁163-196。(A&HCI, THCI)
- 林月惠,2016,〈「異議」的再議──近世東亞的「理學」與「氣學」〉,《東吳哲學學報》,第34期,頁97-144。(THCI)
- 林月惠,2015,〈耿寧對陽明後學的詮釋與評價〉,《廣西大學學報》,第37卷第3期,頁7-23。
- 林月惠,2014,〈韓儒李星湖的《孟子》解釋〉,(中國人民大學)《國學學刊》,2014年第3期,頁120-129。
- 林月惠,2014,陽明與陽明後學的「良知」概念——從耿寧〈論王陽明「良知」概念的演變及其雙義性〉談起,(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哲學分析》,第5卷第4期,頁4-22。
- 林月惠,2013,〈朝鮮前期性理學者對王陽明思想的批判〉,《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0卷第2期(總20期,2013年12月),頁99-127。
- 林月惠,2013,〈「東亞視域中的韓國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訊》,第8卷第3期(總28期),頁41-44。(Others)
- 林月惠,2013,〈「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朝鮮儒教の位相に関する研究」研究計畫簡介〉,《明清研究通訊》,第37期。(Others)
- 林月惠,2013,〈艮齋對栗谷與牛溪性理說的詮釋〉,《艮齋論叢》,第15輯,頁83-105(韓文版)/頁67-82(中文版)。
- 林月惠,2012,〈從東亞文化研究談台灣的主體性[重刊]〉,《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訊》,第7卷第3期(總24期),頁37-39。
- 林月惠,2012,〈從東亞文化研究談臺灣的主體性〉,《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訊》,第7卷第2期(總23期),頁33-35。
- 林月惠,2012,〈羅欽順與日本朱子學〉,《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6卷第1期,頁19-27。。(CSSCI)
- 林月惠,2010,〈艮齋學派與俛宇學派之思想異同及其特徵——以田艮齋與郭俛宇的「心說」論爭為中心〉,《艮齋論叢》,第10輯,頁208-243(韓文版)/頁244-271(中文版)。
- 林月惠,2010,〈唐君毅、牟宗三的陽明後學研究〉,《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148期,頁22-33。
- 林月惠,2009,〈落葉歸根:我對牟宗三先生宗教心靈的默感〉,《思想》,第13期,頁149-157。
- 林月惠,2009,〈良知與知覺:析論羅整菴與歐陽南野的論辯〉,《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4期,頁287-317。
- 林月惠,2008,〈李栗谷의 ‘道心人心’說〉,(韓國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한국문화》,43, 49-70。
- 林月惠,2008,〈走向對比視域的中國哲學研究:從基本能力的訓練談起〉,《思想》,第9輯,頁211-220。
- 林月惠,2006,〈羅整菴與李退溪的理氣論〉,《東亞文化》(韓國國立首爾大學東亞文化研究所),第44輯。頁181-218。
- 林月惠,2006,〈鄭霞谷對王陽明「知行合一」說的理解〉,(韓國陽明學會)《陽明學》,第17輯,頁221-245。
- 林月惠,2006,〈羅整菴與李退溪對朱子理氣論的詮釋〉,(韓國艮齋學會)《艮齋學論叢》,第5輯,頁395-441。
- 林月惠,2006,〈王龍溪「見在良知」釋疑〉,(韓國陽明學會)《陽明學》,第16輯,頁359-393。
- 林月惠,2005,〈陽明後學的「克己復禮」解及其工夫論之意涵〉,《法鼓人文學報》,第2輯,頁161-202。
- 林月惠,2005,〈本體與工夫合一:陽明學的開展與轉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第26期輯,頁359-396。
- 林月惠,2004,〈從宋明理學的「性情論」考察劉蕺山對《中庸》「喜怒哀樂」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5輯,頁177-218。
- 林月惠,2004,〈劉蕺山論「喜怒哀樂」--兼論其在身心修養之意義〉,《法鼓人文學報》,創刊號,頁61-87。
- 林月惠,2004,〈劉蕺山「慎獨」之學的建構--以《中庸》首章的詮釋為中心〉,《台灣哲學研究》,第4輯,頁87-149。
- 林月惠,2002,〈中韓儒學的「情」:以朱子與李退溪為例〉,《中山人文學報》,第15輯,頁77-105。
- 林月惠,2001,劉蕺山對《大學》〈誠意〉章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輯,頁407-450。
- 林月惠,2001,〈宋儒對於「仁」的詮釋——以 《論語》「觀過,斯知仁矣」為例 〉,《鵝湖學誌》,第26輯,頁36-66。
- 林月惠,2000,〈非《傳習錄》:馮柯《求是編》析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6輯,頁375-450。
- 林月惠,1999,〈在解構中走向重建——師院《四書》教學的省思、重構與分享〉,《通識教育季刊》,第6卷第1期,頁49-75。
- 林月惠,1997,〈薛傳均《說文答問疏證》述評〉,《嘉義師院學報》,第11輯,頁201-220。
- 林月惠、林素花,1997,〈作文教學的新嘗試——以與數學科的聯絡教學為例 〉,《國語科八十六學年度教材教法研習》,頁45-53。
- 林月惠,1995,〈北宋五子說理詩的淵源與特色〉,《嘉義師院學報》,第9輯,頁343-371。
- 林月惠,2019,〈魂魄、靈魂(anima)、靈性:明末耶穌會士「靈魂觀」 與宋明理學「人性論」的交涉〉,共33頁,發表於「中國與日本之間的西學」國際學術會議,廣州市: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2019-03-16 ~ 2019-03-17。
- 林月惠,2018,〈艮齋學派與俛宇學派的心說論辯特色── 以欽齋崔秉心與晦峯河謙鎮為中心〉,共20頁,發表於2018年度艮齋國際學會議,韓國全州國立全北大學:韓國艮齋學會,2018-10-20。
- 林月惠,2017,〈韓儒金昌協論「知覺」〉,發表於「心性現象學與倫理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廣東佛山:廣州中山大學現象學文獻與研究中心,2017-11-07 ~ 2017-11-09。
- 林月惠,2017,〈發現工夫──評張衛紅《由凡至聖:陽明心學工夫散論》〉,發表於「東亞儒學工作坊(回顧與展望:東亞儒學視域中的朱子學與陽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復旦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復旦大學哲學學院,2017-10-14 ~ 2017-10-15。
- 林月惠,2017,〈理學的第三系?氣學的商榷〉,發表於中國哲學的當代論爭,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7-09-07。
- 林月惠,2017,〈臺灣李退溪研究的特點以及關於「理動─理發─理到」的理解〉,發表於「畏天理的人文學」國際學術大會,韓國安東:嶺南退溪學研究院、陶山書院士文化修鍊院,2017-08-10 ~ 2017-08-12。
- 林月惠,2017,〈黎貴惇與丁若鏞對西學的吸納〉,發表於「中國哲學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會議(第20屆國際中國哲學學會),新加坡:國際中國哲學學會,2017-07-04 ~ 2017-07-08。
- 林月惠,2017,〈從東亞儒學視域看大陸儒學的發展〉,發表於兩岸新儒家會講,四川成都:天府新論,2017-01-08。
- 林月惠,2016,〈朝鮮後期性理學者對陽明學的批判:以朴世采與韓元震為例〉,發表於「文化交流與觀照想像」國際學術會議,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6-12-08 ~ 2016-12-09。
- 林月惠,2016,〈黎貴惇與丁若鏞對西學的吸納〉,發表於Comparative studies between Cheong Yak-yong and Le Quy Don in 18~19C Confucianism,越南河內:韓國茶山文化財團、越南社會科學院哲學所,2016-10-27 ~ 2016-10-29。
- 林月惠,2016,〈殊途同歸:王陽明與鄭霞谷的良知體用觀〉,共35頁,發表於第36屆韓國中國學國際學術大會,首爾大學:韓國中國學會,2016-08-17 ~ 2016-08-18。
- 林月惠,2015,〈十六世紀朝鮮儒學家的「人心道心」論爭〉,共33頁,發表於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朝鮮儒教の位相に関する研究,東京大學:島根縣立大學,2015-09-11 ~ 2015-09-12。
- 林月惠,2014,〈耿寧對陽明後學的的詮釋與評價〉,發表於商務印書館學術論壇——耿寧《人生第一等事》國際學術討論會,貴陽:貴陽:廣州中山大學人文學院、 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商務印書館學術出版中心,2014-11-01。
- 林月惠,2014,〈韓國儒學研究的視野與反思〉,發表於Rethinking Korean Confucianism國際研討會,首爾大學人文研究院:首爾:首爾大學人文研究院,2014-11-21 ~ 2014-11-22。
- 林月惠,2014,〈太極與萬物一體:利瑪竇對宋明理學的詮釋與批判〉,發表於「東亞哲學的終極真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4-09-04。
- 林月惠,2014,〈韓儒李星湖的《孟子》詮釋〉,發表於孟子與鄒魯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山東省鄒城市:中國孟子研究院、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清華大學國學院、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2014-06-05 ~ 2014-06-09。
- 林月惠,2014,〈陽明與陽明後學的「良知」概念〉,發表於紀念王陽明逝世48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浙江省紹興市:紹興市人民政府、浙江省社會科學院,2014-01-07 ~ 2014-01-10。
- 林月惠,2013,〈陽明與陽明後學的「良知」概念——從耿寧〈論王陽明「良知」概念的演變及其雙義性〉談起〉,發表於第九屆《哲學分析》論壇——耿寧心性現象學學術討論會,廣東江門市:《哲學分析》雜誌社、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北京商務印書館學術出版中心,2013-12-04 ~ 2013-12-08。
- 林月惠, 2013, “〈李星湖的《孟子》詮釋〉”, paper presented at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朝鮮儒教の位相に関する研究」2013年第一次研究會, 日本山梨縣都留文科大學: 日本山梨縣都留文科大學, 2013-08-30 ~ 2013-08-31.
- 林月惠,2013,〈論中韓新儒學的解釋框架—以牟宗三與高橋亨為例〉,發表於“Construct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Daotong (Transmission of the Way) in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and Korean Neo-Confucianism"International Conference,Paris:l’Équipe ASIEs (CEC, CECO), INALCO,2013-07-01 ~ 2013-07-02。
- 林月惠,2012,〈艮齋對栗谷與牛溪性理說的詮釋〉,發表於2012艮齋學國際學術會議,韓國全州:艮齋學會、全北大學主辦,2012-11-22。
- 林月惠,2012,〈韓國儒學史「主理/主氣」解釋框架之檢討—兼論韓國儒學思想研究的新展望〉,發表於「儒教的新復興:儒教文化圈」國際儒學論壇,韓國首爾:成均館大學儒教文化研究所,2012-11-16 ~ 2012-11-17。
- 林月惠,2012,〈朝鮮前期性理學者對王陽明思想的批判〉,發表於2012年東亞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市:上海師範大學哲學學院、國際儒學院主辦,2012-09-16 ~ 2012-09-17。
- 林月惠,2012,〈韓國儒學史「主理/主氣」解釋框架之檢討——兼論韓國儒學思想研究之展望〉,發表於「東亞儒學視域中韓國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2012-09-28。
- 林月惠,2012,〈韓國儒學史「主理/主氣」解釋框架之檢討——兼論東亞的宋明理學研究〉,發表於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臺北市:中央研究院,2012-06-20 ~ 2012-06-22。
- 林月惠,2011,〈東亞視野下的韓國漢學研究〉,發表於臺灣漢學新世紀―漢學研究中心三十周年學術論壇,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國科會人文處所,2011-10-15。
- 林月惠,2011,〈羅欽順與日本朱子學〉,發表於哲學與時代:朱子學 國際學術研討會,江西白鹿洞書院:南昌大學江右哲學研究中心,2011-10-18 ~ 2011-10-23。
- 林月惠,2011,〈黎貴惇與西學〉,發表於「越南儒學傳統與創新」國際研討會,越南順化:越南社會科學研究院哲學研究所,2011-09-02 ~ 2011-09-07。
- 林月惠,2011,〈韓元震對王陽明思想的批判〉,發表於「東亞儒學的當代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壢市: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2011-08-07。
- 林月惠,2011,〈臺灣學界韓國儒學的研究成果及其反思〉,發表於「東アジアにける朝鮮儒教の位相に関する研究」第一回研究大會,島根縣:日本島根縣立大學,2011-07-30 ~ 2011-08-05。
- 林月惠,2009,〈艮齋學派與俛宇學派之思想異同及其特徵——以田艮齋與郭俛宇的「心說」論爭為中心〉,發表於艮齋學國際學術會議——「韓國近代의 儒學思想과 艮齋學의 繼承發展」,南韓全州:艮齋學會、全北大學校,2009-12-12。
- 林月惠,2009,〈唐君毅、牟宗三的陽明後學研究〉,發表於陽明學派國際學術研討會,浙江杭州:浙江省社會科學院、中國計量學院、浙江省儒學學會,2009-11-06 ~ 2009-11-08。
- 林月惠,2009,〈唐君毅、牟宗三的陽明後學研究〉,發表於「百年儒學與東亞思潮——紀念唐君毅、牟宗三百年誕辰學術會議」(第八屆當代新儒學會議),桃園中壢、台北市: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台灣師範大學東亞研究所、鵝湖月刊社等,2009-09-25 ~ 2009-09-28。
- 林月惠,2009,〈黎貴惇的理氣論〉,發表於「越南儒教與東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越南河內:越南社會科學研究院哲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06-23 ~ 2009-06-24。
- 林月惠,2009,〈金昌協論「知覺」〉,發表於「韓國儒學與經典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2009-04-09 ~ 2009-04-10。
- 林月惠,2008,〈十六世紀朝鮮性理學者對羅整菴「人心道心」的迴響與批判〉,發表於「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哲學學院,2008-10-25 ~ 2008-10-26。
- 林月惠,2008,〈良知與知覺:析論羅整菴與歐陽南野的論辯〉,發表於「中國社會文化的變遷」國際學術大會,首爾:南韓首爾:韓國中國學會,2008-08-21 ~ 2008-08-22。
- 林月惠, 2007, “李栗谷的「人心道心」說”, paper presented at 「朝鮮儒者對儒家傳統的解釋」國際學術研討會, 韓國首爾大學校: 首爾大學校 奎章閣韓國學研究員, 2007-11-15 ~ 2007-11-16.
- 林月惠,2007,〈李退溪 的「人心道心」說──兼論「公私」問題〉,發表於第21屆退溪學國際學術會議,韓國成均館大學校:國際退溪學會,2007-10-26 ~ 2007-10-27。
- 林月惠,2007,〈羅整菴的「人心道心」說〉,發表於「中國與東亞的理學」國際研討會,法國里昂:人文高師東亞學院(ENS LSH-IAO)、巴黎第七大學東亞系(Paris7)、法國漢語研究與教學協會(AREC),2007-06-07 ~ 2007-06-08。
- 林月惠,2007,〈韓國的中國哲學研究概況──以儒學研究為例〉,發表於「跨文化視域下的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嘉義縣:南華大學哲學系,2007-05-17 ~ 2007-05-18。
- 林月惠,2007,〈王陽明的體用觀及其現代意義〉,發表於「王陽明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暨王陽明故居修復開放儀式,浙江餘姚:餘姚市人民政府主辦,浙江國際陽明學研究中心、中共餘姚市委宣傳部、餘姚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承辦,2007-04-26 ~ 2007-04-28。
- 林月惠,2007,〈羅整菴的「人心道心」說〉,發表於「朱子學與閩台文化」學術研討會,廈門: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人文學院、臺灣大學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區域研究中心、世界朱氏聯合會,2007-04-07 ~ 2007-04-08。
- 林月惠,2007,〈中國哲學之研究:研究方法與典範〉,發表於「中國哲學之教學與研究」論壇,台北市淡江大學台北校園:國科會人文處哲學學門暨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2007-01-15 ~ 2007-01-16。
- 林月惠, 2006, ““Modern Transformation and Meaning in Confucian Thought: A Dicussion of ‘Asian Tradition and the New Human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6 Global Forum on Civilization and Peace, Korea Gyonggi-do: Th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 2006-11-06 ~ 2006-11-08.
- 林月惠,2005,〈再論「見在良知」〉,發表於第七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武漢市: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哲學學院、中西哲學比較研究中心、孔子與儒學研究中心、臺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鵝湖雜誌社、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等,2005-09-09 ~ 2005-09-12。
- 林月惠,2004,〈劉蕺山對《大學》「格物」的詮釋〉,發表於「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第二次小型研討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09-03。
- 林月惠,1998,牟宗三先生對宋明儒學的詮釋與衡定——從〈黃宗羲對于「天命流行之體」之誤解〉談起,發表於牟宗三與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第五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濟南市: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鵝湖雜誌社、山東大學、中國孔子基金會,1998-09。
- 林月惠,accepted,〈太極與萬物一體:利瑪竇對宋明理學的詮釋與批判〉,鍾振宇編,《東亞哲學的終極真理》,頁161-209,臺北市: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月惠,2023,〈利瑪竇對「性善」與「仁」的詮釋〉,彭國翔、張子立編,《康德、儒家與中西融通:李明輝榮退誌慶論文集》,頁269-311,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 林月惠,2022,〈朝鮮後期性理學者對陽明學的批判——以朴世采與韓元震為例〉,林月惠編,《東亞儒學與經典詮釋》,頁29-88,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月惠,2020,〈韓國儒學研究的視野與反思〉,吳震編,《東亞朱子學新探:中日韓朱子學的傳承與創新》,頁884-897,北京:商務印書館。
- 林月惠,2020,〈韓國朱子學的「知覺」論爭──以金昌協論「知覺」為例〉,吳震編,《東亞朱子學新探:中日韓朱子學的傳承與創新》,頁685-717,北京:商務印書館。
- 林月惠,2019,〈理學的第三系?──氣學的商榷〉,林月惠編,《中國哲學的當代議題:氣與身體》,頁49-91,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Yueh-hui Lin, 2019, ““A Sixteenth-Century Neo-Confucian Korean Critical Response to the Chinese Luo Zheng’an’s Theory of Human and Moral Mind,””, editor(s): Young-chan Ro, Dao companion to Korean Confucian philosophy, pp. 113-132, Netherlands: Springer.
- 林月惠,2017,〈韓國儒學研究的視野與反思〉,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編,《現代儒學──東亞儒學問題省思》,頁243-255,北京:三聯書店。
- 林月惠,2015,〈高橋亨「主理派」/「主氣派」解釋框架之批判:兼論韓國儒 〉,林月惠、李明輝編,《高橋亨與韓國儒學研究》,頁395-442,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 林月惠,2014,〈中、韓新儒學的詮釋框架─以牟宗三與高橋亨為例〉,鄭宗義、林月惠合編編,《全球與本土之間的哲學探索──劉述先先生八秩壽慶論文集》,頁375-406,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 林月惠,2013,〈韓國儒學史「主理派/主氣派」解釋框架之檢討:兼論東亞宋明理學研究〉,鍾彩鈞編,《東亞視域中的儒學:傳統的詮釋》(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頁201-256,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
- 林月惠,2012,〈黎貴惇的理氣論〉,鍾彩鈞編,《黎貴惇的學術與思想》,頁247-279,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月惠,2012,〈黎貴惇與西學〉,鍾彩鈞編,《黎貴惇的學術與思想》,頁181-218,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月惠,2012,〈羅欽順與日本朱子學〉,陳來編,《哲學與時代: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55-472,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林月惠,2012,〈金昌協論「知覺」〉,黃俊傑編,《朝鮮儒者對儒家傳統的解釋》,頁91-136,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林月惠,2009,〈十六世紀朝鮮性理學者對羅整菴「人心道心」說的迴響與批判〉,吳震編,《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頁313-338,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林月惠,2008,〈劉蕺山對《大學》「格物」的詮釋〉,李明輝、陳瑋芬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個案篇》,頁163-218,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月惠,2008,〈王陽明的體用觀〉,錢明、葉樹望編,《王陽明的世界:王陽明故居開放典禮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2-107,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 林月惠, 2008, “‘Asian Tradition and the New Humanity Commentary on the Paper’”, 『2006문명과 평화 국제포럼 (2006 Civilization and Peace)』, pp. 230-238, Gyeonggi-do: th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
- 林月惠,2007,〈李退溪的「人心道心」說——兼論「公私」問題〉,李源甫編,《退溪學과 21世紀리더십》,頁75-97,韓國首爾:財團法人國際退溪學會。
- 林月惠,2007,〈再論「見在良知」〉,馮天瑜編,《人文論叢:2006年卷》,頁554-572,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 林月惠,2006,〈李退溪對羅整菴理氣論的批評〉,黃俊傑、林維杰編,《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頁331-37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林月惠,2006,〈「格物」與「理到」:論李退溪晚年物格說〉,黃俊傑編,《東亞視域中的茶山學與韓國儒學》,頁239-283,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林月惠,2006,〈杜維明先生與跨文化對話〉,李明輝、葉海煙、鄭宗義合編編,《儒學、文化與宗教 : 劉述先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頁239-259,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林月惠,2003,〈中韓儒學的「情」--以朱子與李退溪為例〉,高明士編,《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儒家思想篇》,頁99-133,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 林月惠,2002,〈牟宗三的文學觀——以三十年代文藝思潮為背景〉,李明輝、陳瑋芬編,《現代儒家與東亞文明:地域與發展》,頁115-174,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史哲研究所籌備處。
- 林月惠,2002,〈朱子與劉蕺山對《中庸》首章的詮釋〉,楊儒賓編,《朱子學的開展——東亞篇》,頁125-185,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 林月惠,2000,〈劉蕺山「慎獨」之學的超越向度〉,江佩穎編,《兩岸青年學者論壇──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頁55-75,臺北:法鼓山人文社會學院。
- 林月惠,1999,〈一本與一體:儒家一體觀的意涵及其現代意義〉,鍾彩鈞編,《傳承與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頁543-568,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史哲研究所籌備處。
- 林月惠,1998,〈劉蕺山論「未發已發——從「觀念史」的考察談起〉,鍾彩鈞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文集》,頁283-315,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史哲研究所籌備處。
- 高橋亨、川原秀城、井上厚史、中純夫,黃崇修、石立善、陳瑋芬、張文朝譯,2021,《韓國儒學日文研究論集》,共550頁,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月惠,2012,《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增訂版)》,共470頁,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月惠,2010,《異曲同調—— 朱子學與朝鮮性理學》,共512頁頁,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林月惠,2009,《陽明「內聖之學」研究》,共170頁頁,台北縣永和市:花木蘭出版社。
- 林月惠,2008,《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共416頁,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月惠,2005,《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想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林月惠,2019,《中國哲學的當代議題:氣與身體》,共270頁,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月惠、李明輝,2019,《四端七情論》,共585頁,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月惠、李明輝,2015,《高橋亨與韓國儒學研究》,共577頁,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 鄭宗義、林月惠合編,2014,《全球與本土之間的哲學探索──劉述先先生八秩壽慶論文集》,共831頁,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 劉述先、林月惠,2005,《現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宗教篇》,共422頁,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劉述先、林月惠,2002,《現代儒家與東亞文明:問題與展望》,共250頁,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月惠,2005,〈本體與工夫合一:陽明學的開展與轉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6期,頁359-396。
- 林月惠,1989,〈余英時《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歷史月刊》,第19,頁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