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相因

陳相因

研究員

科技部特殊優秀人才獎勵(2020-2021)
科技部特殊優秀人才獎勵(2019-2020)
科技部特殊優秀人才獎勵(2019-2021年)
余英時先生人文研究獎 (2017年)
國科會特殊優秀人才獎勵 (2013-2014年)
國科會優秀年輕學者(2012年-2013年)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學科年輕學者赴國外訪學獎助(2010年-2011年)
Fellow of the Cambridge Overseas Society (2004年-)
蔣經國學術交流基金會歐洲地區博士論文獎助(2004年-2005年)
Tenth Term Funding at Trinity Colle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2004年-2005年)
Trinity Overseas Fees Bursary at Trinity Colle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2002年-2004年)
The Overseas Research Student Awards(ORS, 2002年-2004年)
Honorary Cambridge Overseas Trust Scholar and Fellow of the Cambridge Overseas Society(2002年-2004年)
臺灣教育部公費生(1998年-2001年)

研究領域: 中國現當代文學、 俄羅斯與蘇聯文學、 比較文學、 電影研究


Email : hyschen at gate.sinica.edu.tw

大學畢業後,本人曾在俄羅斯國立聖彼得堡大學語言所俄國文學史系、英國劍橋大學斯拉夫研究系與東方研究系三系以「翻譯、文本、作家、思想體系、意識型態與歷史」為主題,探討現當代中國和俄羅斯與蘇聯兩國文學與文化的發展,具備中俄比較文學的專業能力,而這方面也是本人向所注重的研究領域。

個人希望能藉著這留學一路以來所累積的學術訓練與收集的研究資料,先著手一系列介紹關於當代的中國大陸、蘇聯與俄羅斯文學、文化與電影比較分析的研究。從二十世紀中國與俄蘇文藝的關係與演變這一方面來拋磚引玉,讓臺灣讀者和更多研究者去思考、比較和解釋臺、美、中、俄這四種文化與三種意識型態(三民主義、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相互激盪時所產生的現象與作用。除此之外,以中俄原文文本為基礎探究各文之獨特性,細觀從現代化到全球化過程裡,中文作品與其他文化的文本交雜作用所呈現的互文性。最後,經由文本分析追溯、考證與比較中俄蘇思想體系與意識型態的形成、接受和再現。

中俄蘇比較文學研究目的,不僅在於了解中國大陸與俄蘇的文藝思潮發展和意識型態體系,重要的是更多的研究者能對照臺灣與英美文學文化,進行多重比較交叉分析,具體地指出臺灣與中國大陸兩者的文藝發展異同。同時,也能更深入地反思、批評和評估兩岸在文學與文化上的關係、演變和發展趨勢。個人的近程計畫研究乃以二十世紀中蘇兩國女性文學發展的比較分析為主,遠程計畫目標在於研究和比較兩國文學、文化與影像之間的文藝匯通和合流。

在求學的過程裡,常面對不同且多變的環境與人事,從臺北到聖彼得堡,再到劍橋,又回到原點時,心境上頗能體會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滋味。儘管外在變化曾不能一瞬,在學術道路上求真知,總期勉自己能受大不苟取而俯仰無愧,力裕不求逞且始終如一。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2024.7迄今)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2014.11-2024.7)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助研究員(2007.08-2014.10)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圖書館主任(2021.02-2023.01)
  •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副教授(2017.02-2017.07)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訪問教授(2016.01-2016.06)
  • 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東亞語言文明系與斯拉夫研究系三系聯合訪問學者(2010.09-2011.08)
  •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2009.09.-2010.06)
  • 慈濟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助理教授(2006.09-2007.07)
  • 國立政治大學俄語系國科會計畫博士後研究(2006.08.-09)

  • 英國劍橋大學斯拉夫研究系與東方研究系兩系博士(2001-2006)
  • 俄羅斯國立聖彼得堡大學語言所俄國文學史系博士候選人(2000-2001)
  • 俄羅斯國立聖彼得堡大學語言所俄國文學史系碩士(1998-2000)
  • 國立政治大學俄國語文學系畢業(1997)

  • Hsiang-Yin Sasha Chen (2006). Conflicts between Patriarchal Morality and Female Sexuality in the Prose of Viktoriia Tokareva and Tie Ning.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Cян-Инь Чэнь (2000). Тема смерти в поэзии Анны Ахматовой 1912-1922 《1912至1922年安娜•阿赫馬托娃詩歌的死亡主題》. Магистерская диссертация (碩士論文),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聖彼得堡大學).

  • 陳相因。2022年6月。〈愛情不用翻譯?父權話語下「一杯水主義」的誤讀、誤解與誤用〉。《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50期。頁1-41。(具審查制度,THCI與TSSCI。)
  • 陳相因。2020年3月。〈展演階級?——論《底層》的文本脈絡、意識形態操作與中國化實踐〉。《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30卷第3期。頁145-180。(具審查制度)
  • 陳相因。2019年3月。〈嬲嫐、愛情與早期共產革命文學:論《三代之愛》在蘇聯、日本與中國的跨文化實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54期。頁75-113。(具審查制度,THCI。)
  • 陳相因。2018年12月(2019年1月出刊)。〈俄蘇文學在中國:由翻譯統計探政治與文藝的角力與權力〉。《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第34期。頁85-120。(具審查制度,THCI。)
  • 陳相因。2014年8月。〈傳說、神話與科學的戰場:淺談影視中「吸血鬼」歷史與全球化現象〉。《歷史文物》。第二十四卷第八期。頁22-32。
  • 陳相因。2014年3月。〈自我的符碼與戲碼:論瞿秋白筆下「多餘的人」與《多餘的話》〉。《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4期。頁79-142。(具審查制度,THCI。)
  • 陳相因。2013年6月。〈俄蘇東方學系列之阿列克謝耶夫專輯:「新」中國批判導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3卷第2期。頁1-8。
  • 陳相因。2013年6月。〈俄蘇東方學之跨學科文藝批評與比較文學方法:論阿列克謝耶夫的《1907年中國紀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3卷第2期。頁9-22。
  • 陳相因。2012年3月。〈瘋狂的前奏曲——初探果戈理與魯迅作品的「黑暗世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2卷第1期。頁151-176。該文又於2013年刊載在中國大陸核心期刊《山東社會科學》。第5期。頁72-82。2014年4月與6月又分別被中國大陸高級期刊《新華文摘》與《外國文學研究》摘載與複印。(具審查制度)
  • 陳相因。2011年12月。〈論《家庭與共產政府》一文的生成、翻譯與傳播——1924年以前柯倫泰在新俄羅斯、蘇聯與中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9期。頁1-33。(具審查制度)
  • 陳相因。2009年7月。〈吸收俄羅斯:論曹禺的《雷雨》與奧斯特羅夫斯基的《大雷雨》在中國〉。《戲劇研究》。第4期。頁75-118。(具審查制度,THCI。)
  • 陳相因。2009年3月。〈知識與權力的畛域:俄蘇東方學與捷克漢學研究初介導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9卷第1期。頁1-13。
  • 陳相因。2009年3月。〈普實克與「他的姊妹」—中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9卷第1期。頁53-58。
  • 陳相因。2008年9月。〈時代的考驗:回顧與評論索忍尼辛〉。《思想》。頁49-58。
  • 陳相因。2007年11月。〈「色」,戒了沒?〉。《思想》。頁297-304。
  • Cян-Инь Чэнь 陳相因。2004年6月。〈Тема смерти в поэзии Анны Ахматовой 1912-1922 и философия Лаоцзы: мягкое и слабое может побеждать крепкое и сильное (1912到1922年安娜‧阿赫瑪托娃詩歌的死亡主題與老子的柔弱勝剛強哲學)〉。《俄語學報》。第7期。頁83-106。(具審查制度,THCI。)

  • Chen, Sasha Hsiang-Yin. “Shaping Red Guard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Use of Language in Pravda and Renmin Ribao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Soviet Russia and Communist China”, 2023 AAS Annual Conference. Boston. 2023, 3, 16-19.
  • Chen, Sasha Hsiang-Yin. “Honour and Power in Poetic Language and Ideology.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ranscultural Analyses of Russian-Soviet, Taiwanese, and Chinese Rock Music”, 23rd Biennial Conference of EACS 2021. University of Leipzig. 2021,08,24-28.
  • Chen, Sasha Hsiang-Yin. “Love Lost in Transmission and Translation: Kollontai’s “Theory of a Glass of Water” in the early Soviet Union, Japan and May Fourth China”, Virtual Workshop: Transcultural Encounters between Russia and East Asia.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vision of Humanities. 2021,04,17-18.
  • Chen, Sasha Hsiang-Yin. “Requiem of Madness: The Poetics of Leonid Andreev and Lu Xun”, Poetry and Transculturality in Asia and Europ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2019, DFLL Conference Room, Ground floor of Gallery of NTU History. Taipei: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019,02,22-23.
  • 陳相因。〈門檻、任意門與全球現代性:從巴赫金、藤子•F•不二雄到德立克〉。跨文化理論工作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主辦。2014年2月10日。
  • 陳相因。〈愛情、家庭與性欲的辯證:托卡列娃與鐵凝作品的迷思〉。跨文化中的華文文學文化(二)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主辦。2011年12月15-16日。

  • 陳相因。2023年10月。〈導讀:一個「醫科男」與一段「入地獄」的旅程〉。收入安東.契訶夫(Anton Chekov)著,劉森堯譯。《薩哈林島行旅》,臺北:馬可孛羅。頁7-17。
  • 陳相因。2022年12月。〈武俠女力與陰性山林——胡金銓與中國小傳統文化〉。《印刻文學生活誌:大俠胡金銓》。第29卷第4期。頁96-99。
  • 陳相因。2022年1月〈導讀:解構宏大敘事的神話學〉。收入梅里杜爾著。《伊凡的戰爭》。臺北:貓頭鷹出版社。頁7-10。
  • 陳相因。2021年7月。〈小說、主義與黨國怪獸:簡論1949年前左翼文藝在中國的發展〉。《中研院訊:漫步科研專欄》。第1743期。頁10-14。
  • 陳相因。2018年6月。〈噤聲下的奏鳴與安魂:亞歷塞維奇的車諾比寫作策略〉,收入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著:《車諾比的聲音》。臺北:貓頭鷹出版社。頁3-10。
  • 陳相因。2017年10月。〈我以我血薦/濺羅斯:《製造俄羅斯》-從文字、形象到想向共同體的時空與歷史〉,收入亞凱迪•奧卓夫斯基著:《製造俄羅斯》。臺北:馬可孛羅出版社。頁3-10。
  • 陳相因。2016年12月。〈一手空間、二手時代與三手回響—回到過去的永遠鄉愁〉,收入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著:《二手時代—追求自由的烏托邦》。臺北:貓頭鷹出版社。頁23-29。
  • 陳相因。2016年12月。〈勝者為王敗者寇:《鋅皮娃娃兵》的悲劇〉,收入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著:《鋅皮娃娃兵:聆聽死亡的聲音》。臺北:貓頭鷹出版社。頁26-32。

  • Chen, Sasha Hsiang-Yin. Oct. 2023. “Chapter Three: A Song not for Dancing: Translation, Adaption, and Poetics in Soviet, Taiwanese and Mainland Chinese Rock Music of the 1980s”, Bloomsbury Handbook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ed. Cosima Bruno, Lucas Klein, Chris Song.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pp. 38-48. (Peer Review)
  • 陳相因。2020年12月。〈瘋狂的進行曲:狂人系譜學蠡探〉。收入陳相因主編。《戰爭、傳統與現代性:跨文化流派爭鳴》。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頁83-130。(具審查制度)
  • Chen, Sasha Hsiang-Yin. Dec. 2020. “Russia as Master and Monster: Absorbing the Crazed of Gogol and the ‘Little Tradition’ in the Prose of Lu Xun”, Chinese Perceptions of Russia and the West: Changes, Continuities, and Contingencies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ed. Gotelind Mueller-Saini and Nicolay Samoylov. Heidelberg: CrossAsia, pp. 225-246. (Peer Review)
  • 陳相因。2020年11月。〈導言:戰爭、傳統與現代性〉。收入陳相因主編。《戰爭、傳統與現代性:跨文化流派爭鳴》。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1-11。(具審查制度)
  • 陳相因。2020年9月。〈「愛欲的不可能」與「不可能的愛欲」:《色戒》中的上海寶貝/淑女〉。收入彭小妍主編。《從張愛玲到李安:論色戒》。新北:聯經出版社。頁145-172。(具審查制度)
  • 陳相因。2020年7月。〈論《家庭與共產政府》一文的生成、翻譯與傳播——1924年以前柯倫泰在新俄羅斯、蘇聯與中國〉。收入陳相因主編。《左翼文藝的世界主義與國際主義:跨文化實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頁167-206。(具審查制度)
  • 陳相因。2020年7月。〈導論:左翼文藝的世界主義與國際主義沿革〉。收入陳相因主編。《左翼文藝的世界主義與國際主義:跨文化實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頁1-22。(具審查制度)
  • 陳相因。2019年4月。〈不瘋魔,不成活:以俄為師?——被錨定的現代性〉。收入王德威、宋明煒主編。《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新北:聯經出版。頁205-208。
  • 陳相因。2016年12月。〈導論:照見五蘊、六感與七竅——看懂「聶隱娘」的重要性〉。收入陳相因、陳思齊主編。《聶隱娘的前世今生》。臺北:時報文化。頁5-16。
  • 陳相因。2016年12月。〈孤獨與邊緣的美學〉。收入陳相因、陳思齊主編。《聶隱娘的前世今生》。臺北:時報文化。頁101-140。
  • Chen, Sasha Hsiang-Yin. 2014. “Eros Impossible and Eros of the Impossible in Lust/Caution: the Shanghai Lady/Baby in the Late 1930s and the Early 1940s,” Lust/Caution: From Eileen Chang to Ang Lee, eds., Peng Hsiao-yen and Whitney Crothers Dille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p. 81-100. (Peer Review)
  • Chen, Sasha Hsiang-Yin. 2011. “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Public Property and the Communist State: Transmitting and Translating Kollontai in the early Soviet Union and May Fourth China,” China and Its Others: Knowledge Transfer through Translation, 1829-2010, eds. James St. André and Peng Hsiao-yen. Amsterdam: Rodopi, pp. 189-210. (Peer Review)
  • Chen, Sasha Hsiang-Yin. 2008. “The Initi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 Superfluous Man’ in China: Con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of Early Qu Qiubai,” Проблемы литератур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遠東文學論叢》)(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СПбГУ,), Том I, С. 71-79.
  • 陳相因。2007年11月。〈陰陽顛倒、陰盛陽衰到「陰錯陽差」?——論托卡列娃作品裡俄國兩性特質與性格的變化〉。《俄羅斯文學的傳統與創新》。頁 205-22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具審查制度)

  • 陳相因。2023年12月。《以俄為師:中國現代作家的改造─從狂人、多餘的人到大寫的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具審查制度,已通過決審,附出版證明。)

  • 陳相因主編。[2023年12月](審查中)。《粉墨中華:中國現當代戲劇的跨文化與跨領域實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
  • 陳相因主編。2020年11月。《戰爭、傳統與現代性:跨文化流派爭鳴》。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陳相因主編。2020年7月。《左翼文藝的世界主義與國際主義:跨文化實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
  • 陳相因、陳思齊主編。2016年12月。《聶隱娘的前世今生》。臺北:時報文化出版。
  • 陳相因譯,Алексеев В. М.(阿列克謝耶夫)著。2013年6月。〈墮落退化的與革命進化的中國文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3卷第2期。頁23-41。
  • 陳相因譯,Алексеев В. М.(阿列克謝耶夫)著。2013年6月。〈中國詩歌語言的改革:以胡適教授的《嘗試集》與附錄《去國集》為準繩〉。《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3卷第2期。頁42-74。
  • 陳相因、周代侖譯,Алексеев В. М.(阿列克謝耶夫)著。2013年6月。〈胡適的儒學研究:在中式綜合法下的孔子教義〉。《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3卷第2期。頁75-104。
  • 陳相因、王上豪譯,Алексеев В. М.(阿列克謝耶夫)著。2013年6月。〈十月革命映照了中文和中國文學的演變與革命〉。《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3卷第2期。頁105-116。
  • 陳相因、王上豪、徐子芳譯,Баньковская М. В.(班科夫斯卡雅)著。2013年6月。〈必也正名:「新」中國批判專輯後序〉。《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3卷第2期。頁117-154。
  • 陳相因、呂正山譯,Попова И. Ф.(波波娃)著。2009年3月。〈俄羅斯科學院聖彼得堡分部:東方善本所的發展沿革〉。《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9卷第1期。頁15-20。
  • 陳相因、徐子芳譯,Серебряков Е. А.(謝雷布里可夫)、Янсон Р. А.(楊頌)著。2009年3月。〈彼得堡大學東方系與漢學家之學術活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9卷第1期。頁21-26。
  • 陳相因、陳志豪譯,Титаренко М. Л.(齊塔連柯)著。2009年3月。〈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維護學術名義暨國家利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9卷第1期。頁27-51。

  • 陳相因。2009年2月。〈Китайская поэма о поэте стансы Сыкун Ту (837-908): перевод и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с приложением китайских текстов)〉(《司空圖(837-908)的中國詩論:翻譯與研究》)。《漢學研究通訊》。第28卷第1期。頁42-43。
  • 陳相因。2009年3月。〈Духовная культура Кит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Язык и письменность.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в пяти томах, т. 3. (《中國精神文化大典:文學、語言與文獻》)〉。《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4期。頁336-344。

  • [國科會/科技部計畫] 「『瘋魔成活』,抑或『真摯的做作歲月』:中、蘇文化革命的紅衛兵相關文本比較與跨文化研究」。111-2410-H-001-108-MY3。(2022.08-2025.07)
  • [國科會/科技部計畫] 「雌辯、女權與建/救國敘事:柯倫泰與中國左翼女作家的小說比較(1927-1936)」。109-2410-H-001-026-MY2。(2020.08-2023.07)
  • [國科會/科技部計畫] 「建構『新婦女』與兩性天堂:柯倫泰小說及其政治思想的全球化與在地化」。108-2410-H-001-075-。(2019.08-2021.07)
  • [國科會/科技部計畫] 「以俄為師:魯迅、瞿秋白與曹禺的跨文化文學實驗」。107-2410-H-001-098-。(2018.08-2019.07)
  • [國科會/科技部計畫] 「女體與國體的現代性建構(V):1900-1937年女體的強化/頹敗與國體的構建/破裂」。104-2410-H-001-081-。(2015.08-2017.07)
  • [國科會/科技部計畫] 「女體與國體的現代性建構(IV):屠格涅夫、柯倫泰與茅盾作品之比較分析」。102-2410-H-001-097-MY2。(2013.08-2016.07)
  • [國科會/科技部計畫] 「女體與國體的現代性建構(III):柯倫泰與丁玲作品之比較分析」。101-2628-H-001-004-。(2012.08-2013.07)
  • [國科會/科技部計畫] 「女體與國體的現代性建構(II):革命時代的中國與俄蘇小說比較,1917-1937」。100-2410-H-001-050-。(2011.08-2012.07)
  • [國科會/科技部計畫] 「女體與國體的現代性建構:中國與俄蘇小說比較,1900-1937」。99-2410-H-001-099-。(2010.08-2011.07)
  • [國科會/科技部計畫] 「顛覆中國傳統?中、日、俄文本和語境脈絡、思想與意識型態的交會─論五四作家作品和十九世紀俄羅斯文學。」。98-2410-H-001-084-。(2009.08-2010.07)。
  • [國科會/科技部計畫] 「安能辨雌雄?二十世紀中俄女性作品裡「性別意識與國家認同」的建構與解構。96-2411-H-001-076-MY2 。(2007.08-2009.07)。
  • [學術服務]2007迄今 曾任國科會計畫、《新史學》、《漢學研究》、《漢學研究通訊》、《臺大中文學報》、《清華學報》、《清華中文學報》、《文化研究》、《女學學誌》、《戲劇研究》、《中外文學》、臺師大出版中心、陽明交通大學出版中心、政大出版中心、臺大出版中心、《漢學研究》、《成大中文學報》、《文與哲》、《高師大國文學報》、Tamkang Review、《淡江中文學報》,以及國外出版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香港中文大學)、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PA: Penn State University)與Harvard University Press等審查人
  • [學術服務]2007迄今 曾任教育部公費留學獎學金文史哲群審查委員、教育部波蘭政府獎學金審查委員、教育部俄羅斯政府獎學金審查委員、教育部人文及社會科學術人才跨國培育計畫審查委員、教育部人文社會班資優學生研習營審查委員、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海外人才培育計畫審查委員
  • [學術服務]2019迄今 政大台文所《台灣文學學報》編輯委員
  • [學術服務]2011-2013《中國文哲研究集刊》與《中國文哲研究通訊》英文主編
  • [學術服務]2007-2009《中國文哲研究集刊》與《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編輯
  • [學術服務]2011-2013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指導教授、口試委員
Facebook Facebook
Youtube Youtube
Instagram Instagram
twitter Twitter
weibo 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