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雜劇的異本與譯本


  • 日期 : 2015/03/12~2015/03/12
  • 主講人 : 伊維德先生、陳彝秋女士、伊維德先生
  • 主辦單位 : 本所諮詢委員、哈佛大學東亞係榮退教授
伊維德教授 (Wilt L. Idema) 為哈佛大學東亞系榮退教授,研究專長為傳統小說、戲曲、說唱文學和女性文學,著有 The Orphan of Zhao and Other Early Plays (2014)、The Resurrected Skeleton: From Zhuangzi to Lu Xun (2014) 等十餘本著作。本次演講「元雜劇的異本與譯本」,伊教授從臧懋循 (?-1621) 的《元曲選》的重要性談起,從戲曲研究的歷史與影響,再擴大至漢學發展的歷史,最後細論元雜劇重要的版本。伊教授指出,大多數元雜劇研究者都從臧懋循《元曲選》入手。早在清初,《元曲選》就獨占市場,不管在數量規模或印刷精良程度上都鶴立雞群。其影響力不單單止於普及性,將戲曲轉換成白紙黑字,意味著臧懋循將舞台藝術搬到書本中,將原本通俗讀物提升成文學讀本。在序中,除了述說元曲資料的集結和改寫,臧懋循還提供了劇作家及其著作目錄。替每齣劇作配上作者為開先之舉,在這之前,元雜劇具有多重娛樂性,然而作者是誰未曾是要點。接著,伊教授指出歐洲翻譯元雜劇的目的與意義隨著時代而演變。在中國占有主導地位的《元曲選》自然而然也是西方用來翻譯的主要版本。十八世紀,法國傳教士馬若瑟 (Joseph Henri Marie de Prémare, 1666-1736) 翻譯了紀君祥的《趙氏孤兒》,使其得以在歐洲劇壇留下深遠的影響。但是,他並不是為了研究其文學性或是戲曲而翻譯,而是為了語言學習。當時,西方已經了解白話文相較於文言文更貼近中國人講話的方式。因此他忽略了曲的部分,元雜劇遂以科白而沒有曲的形貌出現。
元雜劇的異本與譯本
Facebook Facebook
Youtube Youtube
Instagram Instagram
twitter Twitter
weibo Weibo